(作者:项结权)

黄梅戏起源于哪里?在民间一直存在争议,但在学术方面,只认从的历史记载。任何一件事物,只要出现,总会有只言片语的记载。再多争议,也只有用历史记载来明辩真相,所以,从出具史料的可信度与记载时间的早晚等等进行对比,很明显就能得出结论。

目前,黄梅戏起源地争议是两个地方:

安徽安庆,理由:黄梅戏是以安庆地区民间音乐为基调,用安庆地区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艺术。

湖北黄梅,理由:县名为黄梅。

下面列出双方的民国及民国以前的与“黄梅戏”有关联的史料:

一,“采茶”名称的资料

安徽安庆

1,道光五年(1825年)《怀宁县志》风俗志中记载:“……至元夕,乡中无夜无灯,或龙、或狮、或采茶、或走马,第取磔攘之意”。(该县志收藏于国家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道光年八年(1828)《宿松县志》风俗志载:“十月立冬后,上冢增土,始修筑塘堰.是月,树麦已毕,农功寝息,报赛渐兴,吹豳击鼓,近或杂以新声,溺情惑志,号日‘采茶’,长老摈斥,亦绌郑之意云”。(该县志收藏于国家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道光十四年(1834)《桐城续修县志》风俗志载:“正月……十三日为之正灯(……又有船灯、马儿灯、采茶灯……谓之灯节)”。(该县志收藏于国家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北黄梅

1, 清道光九年(1829)别霁林《问花水榭诗集》竹枝词:“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该图书收藏地未知,未见图片资料。)

2, 江西乐平人何元炳清同治刊本《焦桐别墅诗稿》《下河调》:“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今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该图书收藏地未知,未见图片资料。)

(笔者注:清同治九年(1870)版江西《乐平县志》虽然记载了何元炳人物传,但未记载其所刊印的《焦桐别墅诗稿》,所以该诗集出版时间是在清同治九年(1870)以后)

对比

道光五年(1825年)安庆《怀宁县志》记载的“采茶”比湖北黄梅别霁林竹枝词早4年,比清同治九年(1870)江西乐平何元柄的《下河调》早45年。

道光年八年(1828)《宿松县志》记载的“采茶”比湖北黄梅别霁林竹枝词早1年,比清同治九年(1870)江西乐平何元柄的《下河调》早42年。

道光十四年(1834)《桐城续修县志》比清同治九年(1870)江西乐平何元柄的《下河调》早36年。

二,“花鼓戏”名称的资料:

安徽安庆

民国十年(1921年)版的《宿松县志》附录中张际和的《仙田纪事》:清咸丰七年(1857)“清军多隆阿、鲍超在城内为剧楼,演花鼓戏,邀各营队长洎众文吏聚观。”(该县志收藏于国家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北黄梅

三,“黄梅调(戏)”名称的资料

安徽安庆:

1, 清光绪五年(1879)年上海《申报》第 2 版报道:“黄梅yin戏”:“皖省北关外,每年有演唱黄梅调小戏者,一班有二十余人,并无新奇足以动人耳目……”(1982年上海和市出版局做出决定,委托上海书店以影印的方式保存并出版全套《申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光绪十八年(1892)《申报》《皖公山色》也记载了:“有一种小戏曰黄梅调......”(1982年上海和市出版局做出决定,委托上海书店以影印的方式保存并出版全套《申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民国十年(1921)年《宿松县志》记载的:“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小戏,亦称黄梅戏。”(该县志收藏于国家图书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北黄梅:

湖北黄梅总认为民国十年(1921)年《宿松县志》记载的:“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小戏,亦称黄梅戏。”是记载他们的。

比较

清光绪五年(1879)年上海《申报》和光绪十八年(1892)年《申报》《皖公山色》记载的安庆“黄梅调(戏)”比民国十年(1921)年《宿松县志》分别早42年和29年。

从上述史料记载对比表明,安徽安庆地区的采茶灯、采茶戏的记载分别都比湖北黄梅的采茶歌记载都要早;安徽安庆有花鼓戏的记载,湖北黄梅没有;上海《申报》记载安庆的黄梅调(戏)命名在1879年以前,比宿松县志的记载要早42年!从史料的提供及对比,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黄梅戏肯定是起源于安庆!

黄梅戏简介:黄梅戏是以安庆地区民间音乐为基调,用安庆地区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艺术,起源并发展壮大于安庆地区,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音乐”。黄梅戏曾用名小戏、采篮戏、采茶戏、花鼓戏、二高腔、黄梅调和皖剧,也曾被称为“怀腔”或“府调”,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成立,始定名为“黄梅戏”。2006年国务院批准黄梅戏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授予安庆市黄梅戏(地方戏曲)研究院为该项目的传承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