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阳站始建于1899年,原名谋克敦,后改称奉天驿。后奉天驿迁移,即1910年10月1日,在现在的站前广场上举行搬迁仪式,从此,沈阳站的位置被确定下来。1946年4月,奉天驿改为沈阳南站。1950年5月,沈阳南站正式改名为沈阳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之初正在建设的沈阳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9年站前浪速通(现在的中山路)上的骑车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20年代的沈阳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30年代的沈阳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40年代初的沈阳站,那时广场还没建坦克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10月,苏军将士阵亡纪念碑在沈阳站广场中心落成。该碑于1945年8月下旬兴建,碑为方型柱体,用花岗岩条石建筑,通高24.27米,占地面积为146.8平方米,正面碑身有苏联青铜国徽以及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冬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7年的沈阳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阳即将解放,广场上的一个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11月的沈阳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11月5日 沈阳站前的巨幅标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解放后沈阳站(绘画)

1951年沈阳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1年沈阳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3年富有年代气息的宣传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期间的沈阳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3年沈阳站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0年代中期,沈阳市民在坦克碑下举行纪念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70年代的沈阳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座上世纪80年代初营业的沈阳站售票处,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售票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3年的沈阳站远眺,烟气缭绕的前方,是铁西区兴工街一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4年的沈阳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的沈阳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沈阳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90年代的沈阳站(梁达明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0年左右的沈阳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6年9月,因修建地铁,站前广场的苏军纪念碑,搬迁到了沈阳城北的前苏联红军烈士陵园

改建中的沈阳站

(2012年12月6日,梁达明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沈阳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的沈阳站西广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沈阳火车站的历史中,沈阳站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从1899年建站算起,沈阳站是沈阳最早的火车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沈阳站

1891年,沙俄入侵中国东北并开始修筑西伯利亚铁路。为了夺取中国东北地区,沙俄政府提出了把西伯利亚铁路延伸到中国东北境内的要求。1896年,沙俄政府与李鸿章签订了 «中俄密约»,清政府允许俄国修筑从赤塔经过东北连接沙俄乌苏里铁路的东清铁路,并于1899年修到了沈阳。在今天沈阳站北1.2公里、现在老道口的位置上修建了一座俄式青砖平房作为站舍成为奉天站,站内共计5股线路,站前是一片荒野,十分简陋。这座最古老的沈阳站前身,当时被俄国人称为“茅古甸”,是俄国人对满语“谟克敦”的译音,而“谟克敦”即是满语对盛京的称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沈阳站老照片

1904年,沙俄与日本为争夺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在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上爆发日俄战争。战败的俄国把东清铁路南部支线的控制权让给日本。由此,日本成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简称“满铁”),开始管理东清铁路南部支路(今长大铁路),将“茅古甸”改称“奉天驿”,满铁支线及其附属地成了日本在中国的“国中之国”。日本大肆开发铁路沿线土地、开采煤矿、实施移民开垦等,成为日本从东北把矿产等物资运往日本的重要站点。

日本人最初接手“奉天驿”仍建在老道口原“茅古甸”火车站的位置。到了1907年,由于客流量增加,奉天驿的砖房外又陆续搭起了四个临时木板房,仍旧无法满足铁路客流的需求。于是 “满铁” 在市街西部拨出一块土地用作奉天驿新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日本占领期间的沈阳站

1910年10月1日,就在现在的沈阳站前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搬迁仪式。沈阳站建筑艺术风格独特,曾经是老沈阳的一道风景。说到沈阳站老站房的建筑风格总是离不开“辰野风格”。其实沈阳站的建筑是由日本建筑设计师辰野金吾的学生太田毅和吉田宗太郎先后设计,他们的设计方案也沿袭了老师的风格,在辰野完成东京站的同时,两位弟子也用类似的手法绘出了沈阳站的图纸,使得沈阳站与辰野金吾设计的日本东京站在外型上极为类似,所以也就成为了一座“辰野风格”的建筑。

从建筑艺术角度来看,沈阳站是日本近代建筑西洋化在海外地区的延伸,也是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大胆实践的一个实验品。沈阳站的建筑在平面上讲究严格的轴线对称,正立面横、纵分三段式,中央及两翼有穹顶,红砖为墙,线脚、门窗框、墙角等用白石砌成,红白相间,色彩明快。这种建筑样式被辰野金吾广泛使用在东亚地区,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殖民者的铁蹄,日本新一代建筑师将日本本土所崇尚的代表帝国风范的风格带到了“满洲”、台湾等地,“辰野式”也就成为日本海外殖民地重要建筑设计的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沈阳站前的建筑也延续了沈阳站的建筑风格

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奉天驿又先后经历了1926年和1934年的两次扩建,它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最为重要的客运中转车站。从那时起沈阳站建筑外观几乎没有变化,但它的命运却颇为曲折。

作为日本人经营的车站,管理人员全是日本人,中国人只能做杂役和苦力,还经常受到日本人的打骂,只是敢怒不敢言。中国的旅客也是和日本旅客分开的,日本人坐软座的一等车和稍差的二等车,中国人只能坐最差的硬板三等车。沈阳站因地处是“满铁附属地”,不坐火车的中国人不能随便进入,买票上车的中国人也得规规矩矩,不能乱讲话。

在东北论陷期间,奉天驿始终被日本侵略者作为一个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来经营,从东北各地掠夺来的战略物资纷纷汇集到此,塞满了大大小小的仓库,然后转运到大连,再装船运往日本。日本战败投降后,苏联红军占领了沈阳,1945年时曾出入过沈阳站的老人回忆道: “当年日本军队在苏联军队的监督下,一批批从沈阳站回国,而就在苏军纪念碑周围的位置上,挂满了用日文写成的 '斯大林万岁'等意思的条幅,看当时情形,日本人不情愿,而苏联人满足了虚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1945年10月,苏联红军为纪念在解放沈阳战役中牺牲的苏军将士,沈阳站广场树立了“苏联红军阵亡将士纪念碑”

1946年国民党当局接管了奉天驿,并在4月30日将其更名为沈阳南站。这个名字虽然只存在了三年的时间,在人们头脑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南站” 成了沈阳市民对这座车站的习惯叫法。之后的很多年,仍然有很多外地人为这个名字所累,听到沈阳南站这个名字,便选择了下车,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到了苏家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10月前后,中国民主联军通过秘密接收组接收了沈阳南站,新中国成立后, 中苏共管的中长铁路 (中国长春铁路) 成立, 1950年“五一”,这座老车站正式改名为“沈阳站”并且定为中长局的四个“特等站”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盛京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