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千江同此水,千山同此月,有水有月亮的地方就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彼时的那个秋夜,漂泊异乡的旅人独宿驿站,夜空中那一轮清冷的秋月,勾起了他久远的乡愁。

离乡十载,羁旅堪愁,离开越久,思念越深,今夜,许多的经年往事又涌上心头。

未离家时,总以为诗和生活在遥远的他乡,离开家后,才知道故乡才是最暖的诗行。

只是,这个月夜,流淌在作者笔端的,不仅仅是身世之愁,还有他深沉的家国情怀,所有这些,都体现在他这首《庆东原·泊罗阳驿》的小令里。

砧声住,蛩韵切,静寥寥门掩清秋夜。
秋心凤阙,秋愁雁堞,秋梦蝴蝶。
十载故乡心,一夜邮亭月。——元 赵善庆《庆东原·泊罗阳驿》

简译

夜深了,窗外的捣衣声渐渐停了下来,此刻,只有蟋蟀急促的啼叫声此起彼伏。

独宿驿站的旅人,静悄悄地掩上房门,把这个凄凉的秋夜关在门外。

虽然身在江湖,可还是忧愁庙堂的事情,也不知该如何排解这悲秋的情绪。

岁月不居,时光飞逝,奔波劳碌了大半辈子,常有人生如梦的感觉。

仰望驿站上空这一轮秋月,不引得牵起我十年来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如此的深沉和迫切。

赏析:

这是一首意境深邃的小令, 清丽静谧,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意蕴深长,写出了游子秋夜客居驿站的家国情怀。

小令的前三句描写秋夜的氛围,交代时令和具体的时间。

砧声蛩鸣都是秋天的代名词,古时妇女为给丈夫及家人裁制冬衣,常在秋天捣衣;蛩是蟋蟀,蛩鸣常用来指代秋声,它的叫声令游子感到哀愁。

门掩清秋夜”则交代具体的时间,这是一个寂静的秋夜,漂泊的旅人独宿驿站,孤单寂寞冷。

人声消歇,虫鸣渐紧,独坐驿馆,这孤寂清冷的氛围,令羁旅之人的乡愁愈加浓烈。

小令中间的三句,作者用三个秋字开头的排比句,写出了他难以释怀的愁肠百结。

“凤阙”是皇宫的通称,这里代表朝廷和京城,“雁堞”是城墙上雁阵状的墙垛,此处代指城池。

作者虽未言明自己来去京都的具体事由,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却读到了他告别京城踏上归程时的满腹幽怨。

何为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位卑未敢忘忧国,虽身在江湖,却忧心国事,愁国事多艰,愁边防堪忧。

秋梦蝴蝶”则借庄周梦蝶的典故,来抒发自己人生如梦之感,为了功名和生计,虽坎坷历尽,最终却一无所获,就像做了一场梦一般,徒留怅然。

前两句是忧国,壮志难酬,虽有满腹经纶,却因布衣之身,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甚至连为国效力的机会都没有。

后一句是愁己,一生奔波,年华渐老,岁月蹉跎,老大无成,怎不令人倍添惆怅。

小令的后两句写乡愁,仰望那一轮异乡的明月,作者分明看到了故乡的爱和暖,可它却是那么地久远。

明月千里,自己在外漂泊了十年之久,功未成,名未就,故乡没有抛弃自己,可自己又拿什么为故乡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不归也罢,唯有将这羁旅情怀,漂泊之感,思乡之心,都寄予一轮明月。

小令结尾这看似平淡的两句话,却蕴含着作者极为丰富的思想情感,感慨颇深,令人断肠。

写在后面:

赵善庆,也作赵孟庆,字文贤,元代文学家,著有杂剧散曲等。

但其所著杂剧均已佚失,现仅有29首散曲小令存世,风格工丽,朱权在《大和正音谱》评赵善庆词:“如蓝田美玉 。”

据陆邦枢、林致大在《薛昂夫、赵善庆散曲集·前言》所载,赵善庆其人怀才不遇,一生漂泊,故其词曲抒发羁旅思乡之情居多。

对于元代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来讲,在他们看来,读书本无足轻重,所以,彼时文人的身会地位也就极其低下。

大多数读书人仕进无门,但为了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或求为小吏,或作为清客,一别数载,归梦难成。

赵善庆就这大多数人中的一个,离乡背井,十年来,求仕无成,归乡亦难,这个中的滋味唯有独自咀嚼。

不是不想回,而是无法回,不是不思念,而是思念成愁,无从寄托和倾诉。

这个寂寥的秋夜,作者独宿客驿,千般思绪,万般怀想,都诉之于这小小邮亭上空的一轮秋月,而付之于笔端的,就是这首感人肺腑的小令《庆东原·泊罗阳驿》。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