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政变后,作为曹爽的核心党羽,何晏一同被诛三族。如果只看史书,我们很容易得出“何晏自作自受”的结论;

但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古代政治圈最擅长的就是“杀人诛心”——不仅灭你的族、还要把你名声搞臭,西晋编纂的史书中,想要发现司马氏对自己的政敌作出公正评价,近乎天方夜谭。

世事不外乎情理,何宴被司马懿灭族,不过是历史上无数场残酷政治斗争的直接体现,其间,当事人的表现并无对错之分,只有立场与利益之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晏的祖父是东汉末年大名鼎鼎的何进,即被十常侍杀害的那位大将军;亲生父亲何咸也许名不见经传,但继父则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曹操、曹丞相、曹老板。

身在乱世,本着为家族传宗接代的目的,曹操向来喜欢纳人妻为妾(有生育经验,难产风险低),同时对于跟随而来的继子也相当有爱心,何晏就被他养在宫里,并且将自己与杜夫人所生之女金乡公主许配给他。因此,何晏是标准的曹魏政权外戚,是曹氏家族的利益共同体。

但史书称,魏明帝曹叡并不喜欢这位亲戚。理由是认为其“有才名而急于富贵,趋时附势”,所以“恶其浮华,抑而不用”。即何晏虽有才华,但太过于功利、急于获取富贵,给曹叡留下了浮躁、华而不实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一个帝王之所以不用某一个人,理由往往超出了“是否优秀”这一因素,还会综合考虑会不会影响权力格局、势力制衡等。比如西汉初期的汉文帝深深欣赏贾谊的才华,但却刻意抑而不用,无非是为了维稳、避免新鲜血液刺激传统军功集团的神经,故而将这位青年才俊留给后人使用。何晏是不是这种情况?

公元239年,曹叡病死,临终前托孤于曹爽司马懿。其中,曹爽作为曹魏宗室,法理地位自然超过了后者。新领导上位,基本都会起用自己人,毕轨、邓飏、李胜、何晏、丁谧等在曹叡时期未能进入权力中枢的才俊悉数被委以重任。

那么,这些人的表现如何?史书称“大将军爽专事,多变易旧章......丁谥、邓飏等,轻易法度”,也就是说,他们这拨人喜欢改变旧规则。至于他们改的内容,目前可查的主要有两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是变更人才选拔方式。以性格刚直、疾恶如仇而闻名的西晋文学家、官员傅咸曾说:“正始中,任何晏以选举,内外众职,各得其才,粲然之美,于斯可观”。“正始”就是曹爽掌权期间曹芳的年号,当时曹爽任命何晏主管人才选举,表现极为称职,官方风气为之一新;

二是裁汰官员。《晋书·列传第九》中记载,西晋时期,朝廷开会商议削减郡县官员数量,荀勖发言时提到前代的做法:“魏太和中,遣王人四出,减天下吏员,正始中亦并合郡县,此省吏也”,即那时的曹爽推行合并郡县,以减少官员数量、减轻百姓负担。

由此可见,曹爽集团在政治上是有着一番作为的,但后来司马氏获胜,这些成绩显然不大可能获得承认。相反,史书这样指责曹爽及其团队的罪过:“曹爽骄奢失民,何平叔虚而不治。丁、单、桓)、邓,并有宿望。变易朝典,政令数改,所存虽髙,事不下接。民习于旧,众莫之从。同日斩戮,名士减半,失民故也”。

显然,在他们看来,曹爽、何晏之所以被杀,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说辞太没有新鲜感了,古时任何权臣发动政变,基本都会指责政敌失去民心、蛊惑君主,自己是替天行道。但在那个时代,普通老百姓怎么可能具备表达意见的渠道与资格?他们所谓的“民”,显然是那些被何晏等人改革措施触及到自身利益的世家大族罢了。

史书称:“晏等依势用事,附会者升进,违忤者罢退,内外望风,莫敢忤旨”。但换种立场,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何晏是在打压世家、培植忠诚于曹氏的人才群体,为曹爽集团的改革措施搭配官员队伍。身为曹氏的利益共同体,他这种做法何错之有?

为了抹黑何晏,司马氏还给其扣上了娘炮的帽子:“何晏粉帛不去手,行步顾影”,一个搽脂抹粉、举手投足极尽媚态的娘娘腔形象跃然纸上。

但《世说新语》专门在《容止》篇写道,何晏容貌俊美、面容雪白,连曹叡都怀疑他在脸上擦了粉,于是刻意在夏天赏赐他热汤面吃;没想到,何晏边吃边擦汗,不但没有一丝掉粉的痕迹,脸蛋甚至越擦越白了。曹叡这才相信何晏是天性肤白、没有搽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后来西晋文人推崇备至顶流名士,何晏的文采风流不容置疑,真实的政治作为也值得推敲。可惜的是,这群人也许有抱负,但权谋手段却相形见绌,面对司马懿这种久经宦海、狡诈狠辣、身为世家大族代言人的老江湖,他们不仅迅速败下阵来、甚至还心存期待。

然而,政治的残暴无情、人心的丑恶狠毒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原本答应放曹爽一条生路的司马懿翻脸比翻书还快,对这些触碰了自己利益的政敌痛下杀手、一律施以诛三族之暴行。

紧随其后的司马师、司马昭延续了父亲的手段,在彻底清除了全部反对力量后,终于得偿所愿、联手一众世家大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然而天道好轮回,这个没有任何正义性支撑的贵族联合王朝,很快从内部垮掉,只可惜了被他们祸及的千万无辜中原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