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佛教思想史-法雨西来》课程,是根据喜马拉雅 闲者知无涯 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音频所整理的文字资料。

课程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安端】、群友 芦苇 整理、校对提供。——【STONE的学习笔记】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20-04-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道安的师父佛图澄开始,他们这一系的师徒,都走的是庶民佛教的路线。当道安把净土信仰仪式化以后,慧远立刻就意识到了这种仪式的价值,可以进一步推动庶民佛教的进程。这种僧俗居士共同发愿、共同修行的宗教仪式,它在形式上极具宗教吸引力。有教养的居士原来只是热衷于清谈佛理,现在,开始积极地参与这种新兴的宗教活动了。

道安和慧远,他们都出身于儒家知识分子家庭,但是,他们青年时代的学术爱好不同。道安年轻时代,他爱好的是儒家的“经学”;慧远年轻时代爱好的是儒家的“礼学”……不是道理的“理”啊,是礼貌的“礼”。慧远把佛教的净土信仰和儒家的“礼学”就结合起来了,跟他的宗教学术背景相脱离,从此走上了一个纯粹宗教的道路。

学生找好老师很难,老师找好学生其实更难!尤其是要传衣钵的这种学生。道安和慧远师徒,他们互相都很幸运——慧远完全继承了道安在学术上那种独立性与创造性。当道安创设了弥勒信仰仪式以后,慧远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仪式的价值,他改变了这种仪式的目标和适用范围,以“弥陀信仰”为先导,改造了士人佛教的初始面貌,开创了庶民佛教中重要的一支力量,也是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叫:居士佛教。

居士佛教的范围就扩大了士人佛教。最开始是士人佛教追随,它自然就扩展到了整个儿老百姓了。这种方式抹平了庶民佛教内部信徒的阶级观——因为,原来士人佛教就是读书人啊,那没文化的老百姓怎么办?现在,你只要是居士就可以了——你只要是居士,就可以参加这种发愿活动。

那,士人和老百姓……不认字的老百姓都是居士,就都能参加这种发愿活动,它就抹平了阶级差——他们就不再以文化来分类了,而是以共同的信仰来分类。用我们宣传口儿的话来说,就是——居士佛教是一种知识分子为先导的,以老百姓为基础的,新型的庶民佛教,或者说——庶民佛教的新形式就正式形成了。

至此,道安大师他人生的第二个阶段——襄阳时代,三大学术成就,我们就都介绍完了:

第一个,是佛教哲学上的——立中国般若学的“本无义”,创“本无宗”;

第二个,是佛教神学的——创立弥勒信仰的宗教仪轨,打开了未来净土信仰之路;

第三个,是佛教文献学的——编写《综理众经目录》,即”道录”,开创了佛教目录学的先河。

这是三大成就。

公元357年,道安平静的日子被打破了!北方的羌族国家——前秦崛起。跟所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成功的外族统治者一样——刘渊,是王弥,对吧!外族皇帝都有一个汉族谋臣做配搭……鱼丸与粗面,对吧……这组配搭特别有名,就是苻坚与王猛,千古君臣佳话。

王猛,苻坚最信赖的汉族合作者,他是山东王氏家族的旁支,不世出的谋臣。王猛在历史上,是与诸葛亮齐名的!前秦在王猛的策划下,啊……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啊,按照汉人政权的结构建立了中央政府,推广汉文化,执行汉政策。

从公元370年开始,经过了十一年的厉兵秣马,苻坚准备开始他统一全国的运动。公元370年,他先后征服了前燕,就获得山西、河南、辽宁,统一了东北方;三年后,从汉中出发,攻陷成都,占领了四川,统一了西南方;又三年,回兵甘肃,摧毁了前秦背后的凉州,打通了连接中亚的丝路,统一了西北方。那它就剩一块儿地方——中国东南,对吧!北上,他又打垮了鲜卑的代国【晋时期鲜卑索头部首领拓跋猗卢建立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是北魏王朝的前身。建兴三年(315年),晋愍帝册封拓跋猗卢为代王,奠定了代国的雏形】,挫败了拓跋氏独立建国的计划。前秦国力鼎盛,一时无两!他离统一天下只差一步,就是——消灭东南的东晋。

机会来了!公元373年,东晋伟大的军事家,就是——镇守荆州的江陵大将军桓温去世了。桓温是东晋史上真正的军事家。苻坚建立中国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帝国的机会就在眼前,苻坚……(桓温)走了,他(苻坚)没有怕的了,就剩灭掉东晋,他就统一了……但是,王猛不同意!他的这个谋臣——王猛不同意。

王猛,山东王氏旧族,琅琊王氏旁支。他力阻苻坚不能攻打东晋!那,苻坚没法儿打——君臣佳话嘛,哥们儿朋友嘛。

到公元375年,功高……功盖诸葛的王猛去世了,再也没有人能拦住苻坚这位英主的雄心!公元378年三、四月间,前秦四路大军南下包围襄阳

襄阳城,极具战略地位,历来是北方政权打通南方的第一关。北方政权攻打南方,它受限于长江天险的防御。但是,在这条防御上,有两个战略点是可以突破的:一个是河南信阳;一个是湖北襄阳。所以,历史上,历来襄阳之围都具有英雄的意味。襄阳如果失守,中国东南地区的门户就大开了——首先,它是汉中平原进入南方的唯一通道;其次,如果你打掉襄阳,你就可以沿着水路——长江水路一路顺流,打到武汉、打到荆州、打到南京……东南无险可守。

这一条进攻襄阳的通路,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衣冠南渡”的水路。“衣冠南渡”啊……它不是你想的似的——哦,我们跑到长江边儿,直接翻过长江叫“衣冠南渡”。南渡、南渡,它是怎么南渡的呢?这些大世族——洛阳的也好,长安的也好……“衣冠南渡”,他到了南方怎么还那么有钱?对吧!那肯定是搬家式的南渡,它不是逃难式的南渡,对不对?你要是逃难式的南渡,走陆地逃难,你带不了什么细软……你想想那时候都是金银、铜钱儿,都多沉的东西?你路上逃难,你能多少带细软金银,对吧?你到了南方怎么可能那么有钱?因此,他们的“衣冠南渡”一定是一个搬家式的南渡!只有坐船……只有搬家式的坐船南渡才能连财产带人地跑路!所以我们说——进攻襄阳的这条路,就是当年“衣冠南渡”的水路。

以前,长安也叫:西安。两京,还有一个在洛阳。长安与洛阳之间是通水路的。长安到洛阳之间有水路,洛阳又通过洛水的支流转到三门峡。这要看一下地图啊,从洛阳走洛水支流到三门峡,走一小截儿旱路之后,就转入汉江支流进入长江,然后再沿着长江而下,建立南方政权。比如顺流武汉、荆州、南京。而襄阳就是“衣冠南渡”这条水路的交汇点。

前秦帝国,他们是在汉中平原的。汉中平原到南方的唯一通路就是打通襄阳,所以他们必然打襄阳。我地理讲明白没有?如果没明白的话就看一眼这个……地图。因此,守住襄阳就守住南方!

襄阳又特别好守,哎,这事儿有意思!襄阳特别好守,易守难攻——历来打南方要打襄阳,但是,在历史上,襄阳之围,基本上襄阳保卫战就没成功过——虽然它好守。

古代的襄阳,它分为襄阳和樊城两个方向。它有一个护城河,这个护城河是世界上最宽的——就是汉江。而襄阳旁边儿有七座小山包围,就形成了一个易守难攻之势。抗战时期,在这里打过随枣会战【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5月,中国国民革命军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枣阳地区与日军的作战】。

襄阳这个地方自古称为“铁打的襄阳”……就易守难攻到这种地步啊!因为统帅朱序的轻敌与失算,秦军渡过了汉水,在他没有……就没注意的情况下就攻破了襄阳外城直接包围内城。外城失守,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朱序仍然在襄阳硬守了一年……四路大军他硬守了一年!可见襄阳易守难攻到了一个什么程度。

【资料】

【朱序 淝水之战】

东晋降将朱序去劝降晋军统帅谢石。朱序当初是被迫投降前秦,多年来一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乘机向谢石献计:“秦军虽然有百万之众,但目前并未集结一起。等都到达了就不容易克制了,应该先破敌军先锋锐气,前秦军士气低落可破,朱序愿意为晋军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