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年间,某天唐太宗李世民忙完公事,就把莒国公唐俭留下,与自己手谈一局。这个唐俭可是个传奇人物,当年晋阳起兵,他就有份参与了谋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回到贞观四年,当李世民下令唐军对东突厥展开大举征伐时,还是这个唐俭,深入虎穴,以和谈名义麻痹了颉利可汗,才能为大将军李靖长途奔袭突厥王廷赢得宝贵的时间。

事后有惊无险,安全脱身的唐俭原本还是心情不错的,可是当他听到唐军中有人议论大将军李靖曾说过“唐俭之流,死不足惜”时,唐俭愤怒了,非要找李靖打一架不可,还好被左右给拉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话说唐俭此人就是这个性格,即使是跟李世民下棋,唐俭牛脾气上来了也不一定买账。果然君臣二人为了一子起了争论,李世民几次要落子,唐俭就是不让,手指太宗的鼻子,皇帝可不许耍赖!如此皇帝脸面往哪儿搁呢?于是倒霉的唐俭回家收拾东西,离京远赴潭州(现在的长沙地区)任刺史。

过了几天,李世民召尉迟恭喝酒。两人回忆起秦王府时期的峥嵘岁月,不禁长歌高唱。不知怎么的,太宗又想起唐俭为了一局棋,就顶撞自己的事来,脸色瞬间就不好看了,余怒依然未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酒喝多了,话也就是多了。李世民又开始对着尉迟恭絮叨起唐俭是怎么不给自己面子的,自己恨不得马上杀了唐俭以泄心头之恨。李世民还要求尉迟恭配合自己指证唐俭,确实有对皇帝不敬甚至辱骂呵斥的行为。

第二天早朝,李世民准备公开处置唐俭,使眼色命尉迟恭当廷对证,检举唐俭的忤逆行为。然而尉迟恭出列顿首回奏:“臣根本不知道,也没有听任何人说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世民以为自己听错了,一遍遍地“启发”尉迟恭,可这位门神一般的秦王府心腹大将,就如同复读机,一遍遍依然回答如故。

这下李世民彻底被激怒了,半天没人响应,自己还被晾在了半道,无处发泄的皇帝随手把一柄玉珽砸了个稀碎,只好转身走了。

过了好长一会儿,大家都有点饿了,八成是李世民自己也饿了。传皇帝诏命:三品以上官员陪皇帝一起填饱肚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话说化悲愤为食欲。君臣吃喝间歇,心情已经平复的李世民转眼就换了一副笑脸:“敬德今天干得漂亮!简直是一举三得,唐俭捡回一条命,朕避免了冤杀大臣,敬德自己也免于屈从权威带来恶果。”

李世民毕竟是少有的一代明君,暴怒之下能转身离开就是大智慧,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否则天子一怒,伏尸百万,那就要流血无数了。

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李世民主动退却,换来的是上下和谐,人心所向。当然唐俭的耿直一根筋,与尉迟恭的忠直,也只有在李世民的包容下才能熠熠生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话说回来,唐俭与李世民对弈之争,那还是在私人场合,就他俩人,都是太原老乡,即便动手也无伤大雅。可贞观九年那次就不同了。

太宗最器重的名臣魏征,在太极殿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一路三连击批评李世民的过失,用词尖锐,情绪激动,毫不留情。让太宗皇帝颜面尽失,恨不得当场拔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会散场后,李世民怒气冲冲回到休息室,对着正在操持家务的长孙皇后一通咆哮:“看来真该杀了这个河北来的乡巴佬!”

长孙皇后一惊,忙问:“是哪路大神惹得陛下这么生气啊?”李世民犹自恨恨的回答:“还有谁?难道还有谁能比得过魏征这张嘚不嘚的臭嘴吗?每次朝议辩论,这孙子总是一路开炮,毫不顾忌我的脸面,令我十分不痛快,丫丫个呸的!”

这时,趁李世民发牢骚的间隙,长孙皇后悄悄的换上了全套朝服的标准行头,于中庭向李世民行正式大礼。太宗一见,十分诧异的问:“亲爱的,为何行如此大礼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孙皇后奏对道:“妾听说只有君主英明大度,臣子才会忠诚贤达。正是因为陛下圣明,所以魏征才敢直言进谏,无所顾虑。这是君臣和谐相得益彰的佳话美谈。妾位居中宫,怎能不向陛下道喜祝贺呢!”

李世民一听这话,眼前一黑,得,又被套路了!于是一拍大腿,转怒为喜,顺着皇后搭好的台阶,一溜小跑下了坡。魏征捡回一条命,天威难测,他自己大概率也是出了一身冷汗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帝也是凡人,也要脸面,天天被人怼谁受得了?再能干的大臣,当那么多人面指责自己,暴脾气上来了杀了也就杀了,历史上这样的事很还少吗! 辛亏还有一个长孙氏能压得住太宗的火。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不幸薨逝,大唐那些直谏大臣的保护伞没了。所幸李世民不是朱元璋,没有从此性情大变,更没有大开杀戒。

然而贞观十七年的太子谋反案,还是让早已心力交瘁的李世民伤感厌烦透了,性情中暴戾的一面也显露到了极致,再也回不到贞观初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时魏征已死,他生前总标榜自己为良臣而不愿意当忠臣,因为忠臣一般下场都不好,可即便精明如魏征,却也难逃墓碑被毁。可惜那时已无长孙贤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