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篇故事仍是胶东年味记忆系列,讲述者是来自烟台栖霞的李建伟,他在栖霞东部的臧家庄镇长大,看他描述自己儿时过年的场景,跟您是否有相似之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配图均为栖霞臧家庄腊月大集的场景)

以下是正文——

作为一个92年出生即将而立之年的我,现在过年的年味已经不是以前那么有感觉了,一个原因是长大了烦恼越来越多,另一个便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是小时候那样期盼过年买新衣服,吃好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时候包括现在过年,要想有年味,最重要的还是得有鞭炮了,五六岁时候那时候放的是小擦鞭,快过年的时候布袋里面装上1响到5响,点上香,满街放鞭,最后放够了,剩下的在地上摆上圈点燃一下子噼里啪啦的放完了。上小学的时候有了一种名叫大地红的鞭,1000响的,两块五一挂,拆着放,用方便面袋子乘着出去,不过引信着了特别快。后来再大一点,跟着别人学会了做土炮仗,大年初一早上去捡别人家院子里没响的鞭炮,剥开把药倒在闪光雷的筒子里,底部放上引信,引信得用报纸鞭几根连接起来,因为威力大,上面用剥开的纸使劲堵紧,特别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吃,小时候最调皮的一件事就是腊月二十四我母亲蒸的大枣饽饽,出锅在那晾着,我把枣眼给掐吃了,大枣饽饽不仅是祭天祭祖用的,而且正月走亲戚还得带着,不像现在送奶什么的,那时候就是一瓶白酒,一个枣饽饽,一斤桃酥。我母亲后来又做了一锅。 越临近过年,炸面鱼,包包子,现在还是过年的标配。寒假里看电视最喜欢看《西游记》了,个人感觉很符合过年的氛围,中国人自古讲究天人合一,我们是龙的传人,西游记伴随着80,90后走过了多少个寒假,百看不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该说重头戏除夕了,年三十吃完饭,下午得睡点觉,因为晚上 得 守岁,晚上吃饺子,我母亲就开始把丫丫葫芦拿出来放在窗台上,锅台,放上蒸大枣饽饽时做的猪头放在那里。感觉小时候放鞭晚上11点开始就很多(一直有一个疑惑,古代子时是一天的开始,过年讲究的是农历,为什么现在都是12点开始放鞭,小时候都是11点放鞭),然后和我叔去我奶奶家,吃饭前先给我爷爷上香,因为过年祭祖是大事。两点来钟去拜年,现在是四点多。回家后把糖拿出来,记得小时候最好的糖就是金丝猴和大白兔了。

现在过年虽然已经没有小时候那么有感觉了,只有除夕夜0点放鞭的时候还有小时候的味道,感觉过年是老人和小孩子最快乐的。为了那份责任,为了那期待的眼神,我还是期盼过年,努力让家人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