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1963年3月2日,中巴两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用时5个月,就签署了《中巴边界协定》,打了全世界一个措手不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7年,英国人对印巴两国人说,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包咖喱,只为你们留下两个“金箍圈”。克什米尔就是英国人留下的一个无解的“金箍圈”,作为亚洲的“火药桶”,牵扯了中、巴、印三国,正所谓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中巴走到了一起。

根据边界协定,双方同意:“凡是以河流为界的地段,以河床的中心线为界;凡是以达坂(山口)为界的地点,以分水线为界。” 巴基斯坦将喀喇昆仑走廊归还中国,中国则承认坎巨提归巴基斯坦所有,开启了中巴友谊之路。

然而对于中巴的边界谈判,不仅印度心生不满,英国作为世界知名搅屎棍,虽然身体早已从印度次大陆退去,但是心却不愿意离开这片土地,妄图干涉中巴的谈判。

面对英国的拼命捣乱,巴基斯坦非常坚决:在目前情况下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巴并非“天然铁”,为何进行边界谈判?

中巴并非“天然铁”,为何进行边界谈判?

1947年,根据蒙巴顿分治方案,英属印度将要一分为二,看着这份看宗教不看脸的方案,尼赫鲁脸色阴沉,因为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囊括宇宙的“印度大国梦”,可如今连小小地印度次大陆都要一分为二与巴基斯坦共享。所以印度独立后,立马挑起了第一次印巴战争。

尽管挨了印度的揍,可巴基斯坦并没有将希望放在中国身上,毕竟中巴之间隔着高耸入云的山脉,而且中国经历了百年的西方入侵,一穷二白,国力衰弱。

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巴基斯坦早在1950年1月4日,就宣布承认新中国,成为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三个承认中国的国家,而且在关于朝鲜战争的投票中,拒绝将中国说成“侵略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巴关系友好,只是不让自己多一个敌人而已,有一个印度已经够巴基斯坦受的了。

1953年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开始加强了对中国的遏制,美巴关系也日渐亲密,1954年巴美防御协定签署,随后又加入了西方国家主导的“东南亚条约组织”“巴格达条约组织”,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每当访美时更是大谈“反共”,从1953年至1960年,巴基斯坦更是在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中连续八年投了反对票。面对巴基斯坦这种“投美反共”国家,自然要被列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阵营”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基斯坦对美国说:“只要美国站在巴基斯坦一边,巴基斯坦就会站在美国一边。”但美国从来都不会一心一意地对待某个国家,毕竟国家间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20世纪50年后期,美国开始调整在南亚的战略,认为“巴基斯坦过去显然有同中国调情的想法”,这显然违背了美国遏制中国的意图,逐渐“重印轻巴”。

不仅美巴关系趋冷,巴基斯坦同阿富汗的关系也开始恶化,这都是当年英国人的杰作。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巴基斯坦不得不突围,纵观四周,能够为巴基斯坦解围的非中国莫属。1959年8月,中印在朗久地区发生了第一次武装冲突,巴基斯坦此时发现,原来自己还有一个潜在的盟友,可以共同打印。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在朗久事件不久后就公开宣布,将在适当的时候同中国进行边界谈判。从1961年3月开始,再也没有发表攻击中国的言论,并在当年的联大会议上投了中国赞成票。

事实上巴基斯坦在1961年2月就提出了中巴两国进行边界谈判的提议,但是鉴于过去数年的表现,中国决定晾一晾,以察其言观其行。

这一晾就是将近一年,心里焦急的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1962年1月同外交部副部长耿飚说:“只要中国方面复以简单的几行字……就足以对付目前的局面了。”中国观察一年后,1962年5月3日,中巴就边界谈判问题发表了“联合公报”,边界谈判正式开启。

可以看出,中国并非巴基斯坦的第一选择,但是在印巴竞争之中,巴基斯坦有着天生的劣势,在美国不亲、苏联不爱,印度还挑事的情况下,同中国改善关系,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而将喀喇昆仑走廊归还中国,不仅获得中国的感激,还把中国拉下了克什米尔这一滩水,分担了自己的一部分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的最初反应:

英国的最初反应:

英国对印度次大陆的关注从未放松,就在1959年10月,巴基斯坦总统宣布同中国进行边界谈判改善关系的意愿后,英国政府就进行了跟踪。

巴基斯坦的此举其实不仅是想改善同中国的关系,更是为了发展同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关系,以平衡日益亲密的印美关系,对此英国人是默许的。因为英国人向来讲究势力均衡,如果巴基斯坦能够借助外力达到南亚次大陆的势力均衡,这自然是给了英国提供插手的机会。而且英国人还认为,巴基斯坦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可以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成为自己更有影响力的盟友,更重要的是,英国从不认为中巴之间的边界谈判能够很快达成。

中巴之间的边界问题,英国人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坎巨提、喀喇昆仑走廊这都是克什米尔地区的战略要地,认为中巴双方不会放弃对土地的索取,在这种情况下自然难以达成边界协定。

克什米尔不全是巴基斯坦的,印度占有了五分之三的土地,对于印度人,英国更加了解,对于中巴的边界谈判,必然引起印度的反应,甚至引起印巴的第二次战争,这足以毁掉巴基斯坦所做的努力。这样,英国更加没有过度关注的必要。

尽管克什米尔是英国制造出来的,但英国一直在避免介入印巴克什米尔的争端,生怕这个火药桶炸到自己。1962年2月27日,英国政府指示驻英联邦国家的高级专员,尽量避免主动谈及中巴边界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克什米尔,如果被问及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需要强调克什米尔涉及中、巴、印三国,要由三国自行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方国家的一致看法就是,巴基斯坦企图以中巴边界谈判作为手段,以增加对印度的压力,增加同西方要援助的砝码。即便是1961年12月,印度武力收复被葡萄牙占据400多年的果阿后,巴基斯坦再次掀起应对印度威胁的大讨论后,英国人仍固执地认为:“没有证据显示决策者正在考虑对巴基斯坦外交政策进行任何大的调整。”

显然,英国人太过自信了,在英国的观望之中,在对印反击战打响的前8天,中巴边界谈判开始了。而1962年10月20日,中国实施的对印自卫反击战,痛击了印度,让整个西方国家都不安了,英国人对中巴的边界谈判态度也发生了改变。

从观望到拼命捣乱:

从观望到拼命捣乱:

被英美苏等国家寄予厚望的印度军队实在不堪一击,此时已经是20世纪60年代了,但印度人还是一战时的阵型,这种前重后轻,正面宽纵深浅的防御阵型,给了中国边防军极好的迂回穿插机会,32天的作战,毙伤印军第62旅旅长以下4885人,俘虏第7旅旅长以下3968人,缴获物资更是不计其数。面对这种局面,为了避免巴基斯坦在中国大胜的局面下倒向中国,英国加大了对巴基斯坦的干涉,试图阻止中巴边界谈判。为此英国一方面推动印巴和谈,另一方面援印的同时也不忘巴

1、推动印巴和谈:

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后,印度主张对巴基斯坦强硬态度的国防部长下台,印度国大党党内要求结束同巴基斯坦的长期争端,以便全力应对中国,这给了改善印巴关系的一个机会。

印巴改善关系,也就意味着,尼赫鲁的统一印度的梦想破灭,要知道尼赫鲁曾说:“印度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同巴基斯坦讲和?就算母猪能上树,印巴也绝对不能讲和,因为克什米尔是印巴双方都绝对不可能放弃的。对于印度来说,克什米尔就是悬在新德里头顶的一柄利剑,这里不能被印度彻底掌握的话,印度则永不心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和谈也是不可能的,早在中巴关系改善之前,巴基斯坦曾向尼赫鲁提出缓和关系,以“联合抗中”,遭到了尼赫鲁的拒绝,巴基斯坦已经彻底看透了印度,印度就是要置自己于死地,而英美两国还企图要求巴基斯坦向印度低头服软。

为了促成印巴和谈,英国派出专员出访印巴两国,看到英国老爹这么奔前奔后,印巴两国同意进行谈判,但是当和谈开启后,英国却有刻意避免卷入其中,以防“沾得一身骚”,为了和谈顺利,英国人还拉来了美国做陪客调停,但事实证明,英国人遗留的这个“紧箍圈”,只有“紧箍咒”,却没有“解箍咒”。

不仅尼赫鲁不领情,声称:“只要巴基斯坦继续联合中国反对印度,印巴友好合作关系就难以取得进展。”巴基斯坦的阿尤布·汗也对印度的和谈意愿表示怀疑。最终和谈走向失败。

2、援印拉巴,最终竹篮打水:

中巴接近的唯一原因就是印巴力量失衡,巴基斯坦如果再不找一个外援就将被印度所灭亡,这并非妄言。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如果不是中国在一旁威慑,吞并巴基斯坦并非不可能,中国给印度划出的一条红线就是,不准灭亡西巴。

印巴独立后,尽管英美两国竭力保持印巴的平衡,但是印巴两国天生体量不平衡,即便是对两国援助的力量是相等的,也会拉大两国的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印反击战爆发后,按照美国驻印大使的话说:“这是平生第一次见到一个民族士气的毁灭。”面对前线惨败,尼赫鲁不得不引用二战时丘吉尔的名言:“给我们家伙,我们就能完成任务。”

尽管英国首相以个人名义告诉了阿尤布·汗,因故宫将要援助印度的决定,但是这依然遭到了巴基斯坦的强烈反对,毕竟大家都是同一个干爹,凭什么要大力援印,印度越强南亚才越不安全,阿尤布·汗回信说,绝不相信中国会入侵印度,“因为如果有此意图,中国明显的行动方式将是从缅甸挫败印度。这将更为简单和成本低廉。”

尽管英国竭力安抚巴基斯坦,解释援印只是为了“抗中”,但巴基斯坦已经不吃这一套,巴国内掀起了大批抗议英美援印的浪潮,英美的援印拉巴的策略实际上已经宣告失败,反而加速了中巴的谈判节奏。

1962年10月12日,正式开启边界谈判,12月26日双方对外宣布达成原则性协议,用时仅仅两个半月,这大大出乎全世界的预料,更是出乎英国的预料,因为在英国的撮合下印巴的谈判于12月27日开始。

面对中巴边界谈判神速的进展,英国人慌了,忙同美国交流看法,企图让巴基斯坦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当巴基斯坦告知英国方面,巴外长布托将于2月24日前往北京签约。这让英国驻巴专员异常愤怒,因为他深感被巴方欺骗,近期布托一直在高谈此时访问北京的危害,想不到这竟然是暗度陈仓。英国已然明白,此时已经无法更改巴基斯坦的决心,英国及其盟友的努力最终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英国的捣乱最终会失败?

为何英国的捣乱最终会失败?

1963年3月2日,北京,尽管英美等国万般阻挠,中巴双方还是签署了《中巴边界协定》。这标志着英美等西方国家干涉的失败,那么为什么这些国家的阻挠最终会失败?

其根本原因还是,英美等国不仅没有平衡印巴两国的力量,反而大力援印,让印巴两国力量更加失衡,巴基斯坦不得不寻求外援。当然这其中也有巴基斯坦同英美等国的巧妙应对。

在中巴谈判前期,巴方就向英国通报了与中国即将进行谈判的情况,以获取英国的谅解。表明同中国划界是为了减少两国可能存在的冲突,绝对不会背叛西方阵营。阿尤布·汗亲自向英国驻巴基斯坦高级专员、印度外长等人表示,自己清楚地知道中国对印度次大陆的“威胁”,同中国的谈判仅涉及边界,不会同中国深入发展。

在谈判后期,巴政府则刻意隐瞒了谈判进展,12月26日中巴双方宣布达成原则性协议后,面对英国的施压,巴基斯坦表示同中国达成正式协议还需一些时间,但实际上,中巴谈判进展非常顺利,直到布托外长告知即将赴北京签约,西方才如梦初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英美的指责,巴基斯坦则表示《中巴边界协定》完全是符合巴方国家利益的,同时谴责西方国家,给予了印度过多的援助,危害了印度次大陆的稳定,这让印度周边国家不得不寻求增强力量的办法,“而在目前情况下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

而从英国方面来看,英国已经不能满足巴基斯坦的安全需要,面对巨无霸一样的印度,瘦弱的巴基斯坦需要从西方获得更多的援助才能抵御印度的压力。而英国在南亚的战略目标是遏制中国,这让二者就发生了矛盾,英国认为巴基斯坦要价太高,而巴方则认为英国的援助加剧了印巴力量失衡,不利于巴方的国家安全,因为印度才是巴基斯坦的生死大敌。

西方国家对巴基斯坦的无视,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彻底地体现了出来,面对亡国之忧的求救,英美竟然置之不理,唯一的依靠竟然是来自中国对印度的威慑。

而对中巴边界谈判起着直接加速作用的则是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酣畅淋漓的大胜,32天的战斗,毙俘伤敌人8800余人。巴基斯坦看到了中国巨大的作战潜力,无论如何巴基斯坦也不会丢了西瓜捡起英国这些口惠而实不至的芝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熙熙攘攘皆为利,人如此,国家亦如此。《中巴边界协定》完全是符合巴基斯坦利益的,面对守不住的喀喇昆仑走廊,将它归还中国,换取中巴“联合打印”,自然是上上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