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南潞安、平顺、高平和晋城四县的古建筑(续)
《文物参考资料》 1958年04期 古代建筑修整所
四、晋城县
1.青莲寺 位于晋城东南三十五里,太行山中,其他南临丹河,北倚硬山,四周群山井列,楼台殿阁隐约在山环之中,寺中为大佛殿,南有藏经阁,东西有罗汉、地藏二殿,最前为天王殿,院初名福严院,山崖上有“掷笔台;,是北周高僧惠远禅师注湼槃经的所在,此外还有禅堂、钟楼、碑亭、偏院等。
据凤台县志福严院钟铭云:'北齐天保昙始法师创立道场,至金大定六百年间,高僧继起”。现在寺北“偏乳窦处”摩崖上还有武定元年的题记,是考証寺史上的有力根据,据山右金石记引唐青莲寺碑记载:11太和七年,释道振撰读法华轻姓名叙历,高僧首北齐昙……周有惠远法师……唐代宗时神墨禅师,贞元时智通法师,后有惠惜智喋来此,可见寺在唐代曾是高僧会萃之处。按现存大佛殿石柱上的题记,如崇宁、熙宁、元祐、元符、宣和等,全是北宋年号,可见此寺宋代尙极兴盛。但现存的天王殿、东西配殿、钟楼、望月亭,都是明淸改建,仅大佛殿、藏经阁、慧峰和尙塔,尙存唐宋的结构。
(1)大佛殿深广各三间,平面正方形,是青莲寺最古的一座建筑,歇山顶,复筒板瓦,坡度平缓,檐下有硕大的斗栱。两山皆用土坯墙,柱有显著的侧脚生起。
殿内后槽用金柱两根,柱间砌扇面墙,墙前砌砖台一座。台上有一佛二菩萨及阿难等像四尊,砖台残破不堪,佛像尙完整,塑工极精,虽累经修补,尙存宋风。
斗栱只有柱头、转角两种,补间系用隐出一斗三升下置棱形栱的作法。
柱头铺作,是单抄单下昂五铺作重拱计心造。第一跳华栱,上承重栱,第二跳出下昂,上承令桃,托替木和撩檐樗。泥巅栱上按柱关杭两层,压槽彷一层。斗栱后尾出华栱两跳,第一跳偷心,第二跳上出耍头与翼形栱相交,以承昂尾。转角铺作的正侧两面,与柱头铺作同。在四十五度角线上,伸出华栱一跳、角昂三层以承上面的角梁。
梁架彻上露明造,六架椽屋,前四椽袱,后乳楸用三柱,乳袱和四椽楸上,前后各用搭牵一根,一端搭在峰驼上,一端与撼斗褛间相交以承下平柳。前后搭牵上用斗子蜀柱,以承平梁,平梁上用驼峰、侏儒柱、叉手,上施臆斗令栱,以承脊搏。
按寺内现存金大定四年孙石山福严院重修佛殿记:“洪石道场其来尙矣,爰自唐大顺年间中有法师玄依,誓就远公掷笔台下筑室栖息。其徒相继兴造,至宋崇宁间得大师鉴峦修新易陋,方见完备。今僧福裕,复顾峦所创殿疏漏欲坏,乃于大定三禳,募缘重构,辉华壮丽,映照山林”。可见在唐大顺年、宋崇宁年、金大定年曾经过几次修建,据凤台县志卷十九,宋青莲寺石柱记:“记前书石柱之一,永为供养,熙宁九年至崇宁元年,二月初九日,不书施主姓名,考熙宁九年神宗丙辰,祟宁九年为徽宗壬午,柱非一时所施,或至徽宗时庙始吿竣”。按上文所述,该殿至迅建于宋徽宗时,由重修佛殿碑记看来,也可能是宋崇宁年间鉴费大师所建。大殿平面布置,斗栱细部,以及造型风格等,和高平米山玉皇庙大殿(宋元丰)、舍利山开化寺大殿(宋绍圣)十分相似,应是北宋末叶所建。
(2)藏经阁位于大佛殿和天王殿间,高二层,淸代改为戏楼,而梁架结构尙存早期的作法,阁面阔五间,进深四椽,歇山九脊顶,复筒板瓦琉璃剪边。檐下使用斗模,阁身微有侧脚生起。
斗栱有柱头,补间、转角三种。柱头铺作,第一跳偷心出华栱,第二跳出华头子下昂,上承令栱与耍头相交,以承替木撩檐传。泥道栱上安柱头纺三层,后尾出华栱一跳,托四椽楸,昂尾压在下平樽底。
补间铺作,自掳斗口出华栱两跳,第~跳偷心。第二跳上置令栱与耍头相交,以承替木撩檐博。后尾出华栱两跳,俱偷心,上托耍头后尾。
转角铺作,与柱头铺作同,另在四十五度的角线上,出角华栱一跳、角昂两层,上塑泥角神,以承角梁。平座斗栱经淸代重修改造,已非原物。
梁架,是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四样袱上用两巨大的半驼峰,以承平梁。平梁之上当中用侏儒柱,立在合楷之上,上施礼间,承脊博,上层檐柱用叉柱造的作法。
据凤台县志元重修法藏记:“青莲寺藏经阁也,多贡士贺禄撰文,至元二年月日立石”。今从建筑结构和文献记载对照来看,似为金代所建。
(3)慧峰石塔位于破石山西南山坡上,通高丈余,平面八角形,下刻宝装莲花。莲座上每角作束莲柱,普拍纺下雕垂幢纹。前面开方门,后面刻铭文:"唐故先师和尙,汝州襄城县人,姓贺兰,法号慧峰,于中和戊申八月二十八日迁化去,干宁乙卯年,建造灵塔,十月功毕”。塔身之上作宝盖,上置山华蕉叶、复鉢、宝瓶,雕法极精。
除以上重要建筑外,西院尙存宋舍利石塔一座,塔身上有宋代铭刻,大体完整。
另外院外的墙角下有石狮子一对,雕工很精丽,似为唐代的作品。
寺内石刻很多,碑碣有百余通,凡在“山右石刻丛编”及“山右金石记”所载碑碣、经幢、摩崖、造像等,除了少数的没有找到外,大部分都还存在。(注)
寺内大佛殿、藏经阁,东西配殿及覗音堂等殿,有塑像数十尊,其中以东配殿(罗汉殿)十六罗汉为最佳。
〔注:)青莲寺现存重要石刻
一、 唐代珠石上方院经幢
二、 唐太和七年佛经碑
三、 唐慧峰和尙塔铭(干宁)
四、 宋太平兴国三年"福严之院口额碑”
五、 宋熙宁“福岩净影山场记,
六、 宋元祐青莲寺大佛殿施柱题记
七、 宋崇宁元年大佛殿施柱题记
八、 宋宣和石柱题名记
九、 宋绍圣福严院题名
十、金大定四年重修佛殿记
十一、金大定缺石山福严禅院创建钟楼台基记。
十二、金泰和疎石山福严院等己
十三、明昌七年许安仁书青莲寺诗
十四、明昌春年杨廷秀书断碑记
十五、金大定六年掷笔台摩崖题名记
十六:金承安五年石柱题名
2.二仙观 位于晋城东南二十五里南村太行山中峰下。其施丹水流泉环带,树木繁茂,为太行山诸寺风景较佳的一姓,覗南向,前有山门三间,进山门东西有配殿各十间,中有乐台,北有香厅,最后为二仙覗大殿,殿旁东西朵殿各四间。据二仙视碑记称:“建始于绍圣四年,次年改元符,落成于政和七年”。后经元、明、淸重修,现在重要的遗物只有大殿,基本上还是末建。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略呈正方形,前槽用金住两根。殿内有木制'天宫壁藏”,尙完整。后槽设佛台,上塑仙姑像二尊,胁侍四尊。
此殿台基不高,殿身装马扇六堂,瓦顶歇山造,用琉璃瓦饰。但装修瓦顶等,迭经后代修葺,已非原状。
檐下用单抄单下昂重栱计心造五铺作斗栱,补间铺作,仅在性头杭的外表隐刻出“一斗三升”,下垫俊形栱,与青莲寺大殴、崇寿寺大殿的补间作法一样。梁架是六架椽屋,乳袱对四椽楸用三柱。
3.崇寿寺寺在晋城北三十五里部村东端。三门内为天王殿:,殿旁为钟鼓楼,再后为释迦殿,东西为罗汉、地藏二殿,最后为雷音殿。殿旁东西各有一小偏院,东院为三大士殿,西院为关帝殿。
据凤台县志载“崇寿寺在都村后魂建”,金天会年重修山门记云:.莒山多浩村寺,规模壮丽,雄势横飞,积以岁月之久,不知何时代始缔构之功,口唐开元七载重修饰之功,宋祥符元年初号崇寿寺.,又释迦殿:门额题记:“晋城县莒山乡司村众社民户施门一合,正隆二年岁次丁丑仲秋二十日谨记疽现存建筑,仅释迦大殿形式比较古朴。此外寺中还有碑十几通,其中有北魏造像碑二、宋碣一、宋石柱题记二、金碑一、金石门额题记一。
释迦殿为崇寿寺正殿,歇山九脊顶复布瓦,平面方形,檐柱有侧脚生起,后槽用金柱两根,两柱之间砌扇面墙一道,前砌一砖台,佛像现已残毁无存。
此殿斗栱排列比较疏朗,材18 x 12厘米,^12 x 8厘米。补间铺作,在柱头枯上隐一斗三升,下用翼形栱的作法。柱头用五铺作単抄单下昂单栱计心造,自掳斗口出华栱一跳,栱端施令桃,上托素就一层,第二跳出华头子承下昂,昂上置交互斗,托令桃替木和撩檐祐。昂尾压在四様楸下。后尾出华栱两跳,俱偷心,上承措头。转角铺作正侧两面,与柱头铺作同。另在45。的角线上,伸出角华栱一跳,角昂两层,后尾出角华桃两'跳,上托楮头以承大角梁。
梁架是六架椽屋,四椽袱対乳袱用三注,四模椎前端放在柱头铺作上,后端搭在金柱•之上,与乳楸相对。乳楸刻作月梁形,四榇袱上,前后用蜀柱两根,以承平梁,平梁上用合留、侏儒柱、叉手,上施令栱以承脊搏。
据殿内石柱题记所载:“宣和已亥,季春初二日上板桥礼司刘濬施柱二”及前述金正隆年门额题记,其建造年代,可能是北宋末叶,复经金代重修。
寺内释迦殿前,有八角形经幢两座。西幢通高四米余,下施须弥座,饰宝装莲花,每面雕狮子,座上有仰莲一层,憧身八面刻经,铭文漫涟不淸,上有宝盖一层,周围浮雕琼珞花叙。八面全有一佛二菩萨造像,上刻仰莲一层,东幢与西幢约同,推在宝盖之上刻仰莲三层,字迹亦已剥落。据凤台县志“崇寿寺,……有北魏碑口字已漫疋,唐经幢二.应即此二幢。
东偏院内,有北魏造像碑一逋。碑阳中央雕刻佛笼一,笼内刻一佛二菩萨,面像瘦长,外衣下面有细密的衣裕。笼楣以上雕屋顶EI尾、飞天,花纹均是北魏中叶常见手法。可惜佛座已毁,字迹也剥落了。
4.东岳庙 俗名东大寺,在普城东北三十五里高都鎭东。前有山门三间,门内有东西廊庑各十间,中为大齐殿三间,其后有藏经阁及东西耳殿各三间。据乾隆重修东岳庙碑记,创于金大定年间,后经元明淸重修。现存的建筑,仅大齐殿年代较早。
大齐殿前有月台,上盖卷棚顶抱厦一座,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呈方形,前出一廊,用歇山九脊顶,盖筒板布瓦,镶琉璃剪边,外檐装修现已无存,檐柱有侧脚生起。
前槽用金柱两根,后槽不设柱子,后檐墙前砌较大的砖台一座,上塑东岳大帝像一尊,胁侍四尊。
前檐性头铺作,四铺作单下昂,自掳斗口出假昂一跳,栱端施令桃与耍头相交托挑檐饬。柱头中线上,出泥道桃一层,上置柱头仿两层,压槽就一层,第一层柱头彷表面,隐刻泥道慢栱,第二层隐出令桃。斗栱后尾出华栱两跳,以承乳楸。
后檐柱头铺作,四铺作单抄计心造,自槌斗口出华桃一跳,桃端施令栱与要头相交托替木,柱头缝上出泥道桃,上置柱头机两层,斗栱后尾出华栱两跳以托四样袱。
补间铺作,四铺作单下昂,下用圆据斗,自掳斗口出下昂一跳,桃端施令栱与耍头相交托挑檐杨,耍头做成昂嘴形。柱头中缝上出泥道桃一层,上置柱头彷两层、压槽粉一层,斗栱后尾起桦杆搭在下平棒缝褛间枕上,椿杆下用华栱三跳,上用译楔,舞楔之上置翼形拱与继间祐相交托在F平樗下。
转角铺作,正侧两面,全用四铺作単下昂,要头作昂嘴形,在四十五度角线上用下昂两层,上托角梁,后尾出华栱三跳,以承递角梁。
梁架是六架拟屋,前廊用较大的乳楸与后槽的四椽椎相对。彻上露明造,四椽袱上前后各用蜀柱一根,立在驼峰之上,以承平梁,平梁上用合揩、侏儒柱、叉手。侏儒柱上用丁华抹颊栱,与脊褛间相交。
此殿梁架结构,尙存金府建筑手法,此外大殿内发见金代大定年间的题记,今仅从平面布置和结构上看,和冶底岱庙金大定年所建大齐殿几乎完全一样,除了前檐斗栱似为明代改修外,基本上还是金代建筑。
5.岱庙 在晋城西南二十五里冶底村,进山门有东西廊庑,中有方形水池,池北建重檐十字交叉脊钟亭一座,亭后院内当中为大齐殿,旁有东西耳殿各三间,前有东西配殿各三关。据明嘉靖年重修大殿碑记,庙创于宋元丰三年,至金大:定年:间:改建,明嘉靖年间重修。大殿门额上现存有-金大定岁次已丑二月癸未日”题记一段。据其梁架结构,平面布置与高都鎭东岳庙金代大殿有些相似,也可能是金代建筑,其他如钟亭、配殿、耳房等,全是明淸改建。
大齐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様,前面一间是走廊,所以前檐墻是在金柱的位置上。单檐歇山顶,复简板瓦,用琉璃剪边,檐柱有侧脚、生起。柱础刻莲瓣,当心间设板门一槽,两次间装破子极窗,殿内靠后檐墙砌大破台一座,台上塑像残破不全,面容呆板似为淸代重塑。
斗栱五铺作双下昂重桃造,柱头铺作,第一跳出假昂上承瓜子栱,慢栱托罗汉杭,第二跳假昂头上用令栱与耍头相交,托替木撩檐捞,柱头中线上,则于俪斗内出泥道栱,栱上按柱头祐两层,斗栱后尾,出华栱一跳托摺头,以承乳楸。
补间铺作,外跳与柱头铺作同,后尾出华桃三跳,俱偷心,自柱头缝第二层柱头杭上起杵杆直抵下平I专的分位。
转角铺作正侧两面与柱头杭同。在四十五度斜线上出角昂两层,由昂一层,后尾跳出华栱三跳以承角梁。
梁架,是六架除屋乳楸对四椽楸用三注,彻上露明造。前廊部分用较大的乳楸。内槽则用四椽楸与之相对,四拟椎上,前后各用蜀柱一根,立在驼峰之上,以承平梁,平梁上用合摺、侏儒柱、叉手,侏儒住上用丁华抹颜桃,与继间相交,上托脊樗。
前檐当心间,装双扇板门一槽,每扇各施门钉七排。门额之上用门簪四枚,门额、立颊、地袱,全是青石雕花,大门下有雕狮子的门枕石两块,刻法精美。
6.玉皇庙在晋城东二十五里府城村北,头山门内东西各有禅堂,次为二道三门,其旁有钟鼓楼各一,内有中殿及东西配殿各三间,最后院中有玉皇庙大殿、东西翼房及东西廊庑各十间。据至元玉皇行宫记云……府城享帝立宫,历年之久,兴废补坏,贞祐兵后,焚尽无几,岁癸卯郡长段候命水束景将军,过水西刘元师福崖庄田元葺正殿……山门及翼房、东西廊计七十有六……”。现有建筑,似为明代所建。此庙最著称的是西廊庑内二十八宿塑像,塑工极精,有高度的艺术水平。(朱希元执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