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熬过“非升即走”,真的很惨吗?那些没有熬过“非升即走”的青椒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小编在评论区看到一位匿名用户评论道:看了这些人的回答之后,虽然替他们感到有些遗憾,但好像也没有那么抵触“非升即走”了。

出走后,新学校安家费70万

@走噻爬山去

身边实例:一个老师川大考核没通过,“忍痛”去了贵大,安家费70万。

@RiceRice

目前还在第一年,了解到身边有两位走了的同事:

1. 去了比我目前所在这所985地理位置更好,学科平台也更好的另一所985继续非升即走

2. 去了同城(新一线城市)的另一所双非一本拿了长聘副教授,这所双非一本属于行业特色型高校,所在学科是该校王牌,学科平台其实反而比我们这所985更强

@木木O同学

浙大化学系,几年前走过一个人,去了杭州某普通的重点大学,不过幸运地上了优青。这几年估计要走几个了,听其他老师说劝转教学岗或者仪器岗/工程师

@匿名用户

我就是走了那个。

学校offer我普通准聘教授,两年后考核通过转成编制内教授,我毫不犹豫拒绝了。

现在找了个同城双非一本,教授,编制,安家费比贵州大学给的70万高,还有一笔启动经费。

我做的偏应用,我人过来了,项目也跟着过来了,就是得花时间重新建团队和买设备,这两年肯定不够productive。而且帽子没戏就安心做横向吧,跟大企业合作省部级奖省部级重点项目这种还是陆续有来的。

我的忠告:双非一本,如果来了就有教授或者至少副教授才能来,刚毕业的青椒别来。

现在的青椒来了先让你做两年助管啊,辅导员啊班主任啊,入职一年才能去什么教师培训中心培训了拿教师资格证,再完整授两门课……算算吧,都快35了才有资格评副教授,并且前提是这期间你的青基和论文都有,而且全是自己做因为没学生,本来学生就不行,稍微行点的学生都被院领导和教授们选完了。

转岗、跨行,有的成了企业家

@雨翎

我认识的:

①自己开公司,和别人合伙开公司,技术入股之类的。这种自己比较厉害,各项才能都要求很高。你什么都要会,自己设计仪器、场地那是家常便饭。

②被调到养老部门,实验室管理员、xxx推广中心之类的,这种自己不找私活是不行,虽然饿不死,上升空间是一点都没。

③干脆不干了,自己重新找工作。这种人比较有魄力,然而重新开始真的难,学校待久了,很多东西都跟社会脱节。而且做的东西还不一定有用。年龄也过了。反正,很难。

④跨省,从沿海985跑到一些中部城市的二流大学。

我说的这些大多是生物行业的,想来已经是困难难度了。

@pzk

我们们这里基本是转岗,去资料室之类的地方。这类被动下岗的本身能力多多少少有问题,去校外更难混。

也有个别例外的,我们学校一位老师被转岗后辞职,搞了个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中心,打着大学的旗号,越开越大,很是赚钱。

@马伯恩

对于有编制的,可以转岗到实验室管理员,每天打扫卫生分类一下化学用品一个月也有六千块钱挺不错的。

对于没编制的就要出去重新找工作了,所以这两年博士失业也开始越来越普遍了。不过好在这两年有很多博士后岗位,不过不知道经济下行而博士过多会不会以后博士后工作也不好找了。

少部分会去企业的,但是越来越难了,因为现在高校做的东西在企业看来没有吸引力,而且博士现在太多了也没什么光环。

如果是工科的博士并且课题贴近工业界的可以为企业做咨询服务。纳米石墨烯博士不知道有没有出路,看几个欧洲做石墨烯的师姐一毕业就失业的,有做家庭主妇的也有去社区做义工的。

“降维”就业?

@匿名用户

降档就业了,由于博士点普遍集中在顶部高校,很多同学在应届毕业时不愿意降档,被工作捶打几年后就愿意了。

所以我一直跟同学讲,非编制期间不要申请青基,降档就业时很多高校是奔着让你去入职后申请青基的,如果拿过青基又没表现出能拿面上的潜力就会被嫌弃,只能降档更多。

助研岗的繁盛让很多应届博士产生一种错觉,就是自己是属于名校的,但我一直努力告诉他们这是错觉,只有自己能拿到在编教职的地方才属于自己。

至于非名校,现在很多中下层高校也在推行非升即走了,这个更多是怕那些新来的入职后就躺平,想让大家至少干一个聘期再躺,所以多半是在期满后转编制。

一个判定标准就是,看你拿到的入职package有多大,举个例子,你拿了这个学校一百万安家费,签了五年合同,那五年后学校难道会痛快释放你去下一家拿安家费吗?但中国的法律和人情都是不支持辞退加索赔的,所有的违约金主张都建立在员工提出离职的前提下,所以说如果学校让你走那就是免费走,据我所知,这很少见。

@Feiyu

要么去了更差的本科,要么去了高职院校,或者去了企业。

其实“非升即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不少高校预聘制的核心是要给青年教师开展独立的科研工作,借此摆脱学术山头主义等“历史遗留问题”。

国内高校青椒大部分也在海外工作和学习过,抵制“非升即走”不是最终目的,如何在提高科研活力的同时,真的给到青年教师独立科研的机会和充分发展的资源,才是大家想要看到的。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