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得多攥一份证明——核酸检测报告。而近段时间以来,各大核酸检测点前的人群也开始增多,主动检测、单位要求、春节返乡等多重需求叠加,检测需求量不断攀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两根拭子到生成一纸报告,期间经历怎样的过程?检测需求量不断攀升情况下,检验人员又是如何保证检测的精度和准度?日前,记者探访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检验科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揭秘核酸检测报告“出炉”的过程。‍‍‍

“一遍遍耐心讲解,他们才能听明白”

作为本区核酸检测医疗机构之一,目前新华医院崇明分院24小时开展检测工作。采访当天上午,在医院核酸检测点,等候者不少,不过,“小长队”前进速度较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民吴先生和妻子一起来做检测,为的是回老家过年。按照当地的防疫政策,需要提供48小时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吴先生说:“我事先咨询过了,检测结果一般采样后6小时就能出来,提前一天来就行,时间很充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场,采样人员龚晶介绍,随着春节的临近,近期前来做核酸检测的人明显增加,每日检测量多达2000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为了回家过年来做检测。“来,这边做检测……”采样窗口,工作人员戴着厚厚的口罩,加上头部的防护面屏,已经很用力地喊,但站在门外的市民,时常还会有些听不清。“遇到操作有困难的老年人,我们要一遍遍耐心讲解、指导,他们才能听明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复,大喊,嗓子逐渐变得沙哑,看着外面排起的长队,采样人员只得加速手中的操作。不仅如此,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大家一旦穿上防护服,就一般不喝水。

开单、付费、扫码、采样……出报告的“前半生”,步骤紧凑、忙而不乱,需要的是工作人员不断地协助、解释、疏导,才能使整个环节更加流畅、便捷,才能更快地产生它的“后半生”——出报告。‍

“步骤环环相扣,容不得一丁点差错”

做完核酸采样,市民问得最多的就是“什么时候能查到报告?”其实,一份核酸报告的“出炉”,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就此,记者探访了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检验科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这里承担了本区大部分核酸样本的检测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检验科分子生物组组长冷俊的指导下,记者穿戴好防护装备进入实验室区域,透过防护玻璃看到,这里被划分为试剂准备区、标本制备区和基因扩增区等不同区域,检验区域内的检测人员正全副武装,低头抓紧工作。

“每一个步骤环环相扣,容不得一丁点差错。在完成检测的同时,我们也要保证自身的安全。”冷俊介绍,采集的样本放置在生物安全转运箱内,由专人运送至实验室。样本进入实验室之后,检验人员需穿戴上帽子、N95口罩、护目镜(或面屏)、防护服、隔离衣、双层乳胶手套、防水靴套等全套防护措施,方能进入核心工作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里,检验人员要进行样本消毒、试剂配制、手工加样、核酸提取、上机扩增、结果分析等诸多环节,并不像大家以为的把样本放在机器上,然后坐在电脑前等着出结果就行了,一遍流程下来,至少需要4个小时。”‍

24小时不能停,他们精准“排雷”

大家关注的核酸检测结果在基因扩增区完成。“简单理解,就是不断扩增病毒核酸的特异性片段,让样本中微量的核酸生成更多的拷贝,能够更加灵敏地将其检测出来。”冷俊解释说。仪器一旦启动扩增程序,就不能停下,仅这个过程至少需要1.5个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扩增分析区的电脑上,记者看到,密密麻麻分布着核酸检测结果的数据曲线。“这有一条曲线的就是阴性,如果出现四条曲线了,这份样本就疑似为阳性,需要进一步复检。”冷俊告诉记者,每批次检测只有96个检测孔,但每一批都需要在样本中间随机加入多个孔位的阴性和阳性质控,用以监测此次实验全过程的质量,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及准确。

等结果数据产生后,检验人员又要对着每根扩增曲线,评估检测质量,判断实验结果,再次核对样本信息,最后才能将结果输入系统进行审核。至此,一纸核酸检测报告终于出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悉,该实验室在完成本院各类核酸检测的同时,还作为崇明区新冠核酸检测基地,承担了本区大规模应急筛查的检测任务。为此,检验科主任张莉高度重视,多次派遣科室人员赴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培训,获取新冠核酸检测资质。目前,科室已有24名检验人员取得PCR上岗证,为突发事件的应急检测做好了人员储备。

“我们全力以赴,帮助大家一起筑牢防疫安全线!”临近春节,返乡人员增多,检测量随之激增,面对繁重的检测任务,检验人员不计得失,确保按时发放核酸报告,让返乡人员安心踏上归程。虽然实验室的伙伴们时常加班加点、通宵达旦,但他们忙而有序,始终将准确检测放在首位,在实验室里,大伙都是火眼金睛的“病毒猎手”,精准“侦察”,探寻病毒的“蛛丝马迹”。‍

记者:季佳倩

编辑:陈锦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