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山西潞安府长治县县丞杨公墓志》考

《大众考古》 2019年09期 杨军

陕西洛川县新发现明代《山西潞安府长治县县丞杨公墓志》一方,志文记载了明万历年间(1573—1620)曾任山西潞安府长子县主簿、长治县县丞杨承烈的生平事迹,通过对志文内容释读,可以了解志主家庭状况、品行等,对史书、方志起到补缺、印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5月3日,陕西洛川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洛川县旧县镇姚苌行政村开展文物普查工作,新发现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的墓志一方。墓志为砂石质,呈方形,长88厘米,宽66厘米,厚10厘米,表面磨光,左上角已残缺。志文楷书,正面左方竖阴刻,首题:“明迪功□□□山西潞安府长治县县丞杨公墓志”,17字。墓志正文为竖刻,共24行,满格24字,共600余字,楷书。落款“大明万历四十四年岁次丙辰十二月二十五日吉旦”。

墓志录文如下:

迪功□□□山西潞安府长治县县丞杨公墓志/

公讳□□,字希武,号西河。得幸二里,籍榆林村,盖其祖家也。袭/

乃父□(西)川公忠让家教。弱冠入庠,雅驯冲和,克孝克友,人无间/

言。□志焚膏,屡上秋闱不第,泮游二十五年,

会万历丁亥,以明/

□(经)入成均,逢慈变,实戊子年也。垔室中志养严君,严君宦余,悉/

以付之弟若妹,不较,乡人愈服其孝友焉。无何,乙未冬,西川公/

卒然恙变,公号泣不欲生,嚽菽饮水,面深墨,杖而后起。及㐮制,/

时过銓期者己三载矣,谓禄养未将,日躬墓埜,功名之念誓忘。固/

诸亲友恳之,始出谒铨曹,授山西潞安府长子薄。三事当官、骎/

骎有声,士尊之,民颂之,当道及抚按佥礼奖之,不啻再矣。越五/

年所前后署长子㐮垣长,治事者四。寻转长治丞。长治去长子/

才伍拾里,士庶迎送珠联,擁如慈母、然一以谓失怙恃、一以谓/

慰来苏。自是上之嘉奖,视长子尤繁;公之澹薄宽和,视长子无/

异,口碑于今可验也。三十七年,擢赵府審理,缘训后之念殷,告/

政扺家。家值三十九年春无雨,视远近之饥由己,毋论弟兄子/

侄亲友,以窘诉者,輙出金布济之,不殊官任时,生平大致如此。/

是岁伍月陆日,一梦不起,亲识闻之,无不惊悼。公六十有九,癸/

卯戌月伍日旦生,其配偶世系,容载谱中,不具。大抵公之德隆/

福备,光前裕后,莫可殚述。聊写行实、以志不朽云耳/

大明万历四十四年岁次丙辰十二月二十五日吉旦时/

赐进士及第,前吏部主事分署怀安,户部郎中、隣侍生,峄山王建/

屏,顿首拜撰/

廪膳生员杨显士

孝男仝刻

附学生员杨显绩

墓志主生平

按志主孝男杨显士身份查证,志主为杨承烈,字希武、号西河,籍贯为洛川县菩堤乡榆林村,曾祖、高祖以上世系不可详考。杨承烈生于癸卯戌月伍日旦,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九月五日,卒于万历三十九年(1616)五月六日,享年69岁。杨承烈为长子县主薄(主薄主要掌管钱粮、户籍),清《嘉庆长子县志》卷五《职官》有载,“陕西洛川县人,选贡生。镌刻志文,以传不朽。”志主孝男杨显士,为志主的长子。据《嘉庆洛川县志》载:“杨显士,承烈之子,灵川知县。”民国《洛川县志》载:“杨显士,承烈子,灵川知州。”次子杨显绩身份无法考证。

杨承烈承袭其父西川公忠勇谦让的家风,20岁时考为生员,言行举止文雅,淡泊名利,待人平和,为人孝顺友善。在万历丁亥年(1587),以明经入选成均馆。万历戊子年(1588)即逢母亲去世。他整日待在家中,立志要好好赡养父亲。父亲为官所获家财,全部都给了他的弟弟和妹妹,他也不计较,乡人更加叹服他的孝顺友善。万历二十三年(1595)冬天,父亲西川公突然生病去世,其家贫而孝子为尽孝心,面色黢黑,直到守丧期满。距离其应当量才授官的日子已三年有余,在其亲族友人的坚持恳请之下,他开始外出拜见铨曹,即主管选拔官员的部门,授山西潞安府长子县主薄之位。在职期间,谨守三事“清、慎、勤”,为政清廉。后转任长治县丞(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长治县到长子县五十里,百姓士人纷纷前来迎送。万历三十七年(1609),提拔为赵府審理,由于归家的想法更加殷切,故告政归乡。适逢万历三十九年春,家乡饥荒,不论是弟兄子侄,还是亲友,他都拿出金布予以救济。这一年5月6日,杨公一梦不起,左右亲戚熟识听闻杨公去世,没有一个不感到悲恸。

墓志撰文者

杨公墓志由“赐进士及第,前吏部主事分署怀安,户部郎中,隣侍生,峄山王建屏”撰文。王建屏,陕西鄜州人,据《淮关统志》,“王建屏,鄜州人。明代,鄜州归属延安府,领洛川、中部、宜君三县。”明《山西通志》第十六部分载:“王建屏,进士,天启时任右防政,陕西鄜州人。”《陕西通志》卷三十一之举人载:“王建屏,鄜州人,万历七年已卯科,进士。”《明史》查证,王建屏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80名,同进士出身。清《道光鄜州志》载:“王建毫,万历已卯科兄弟同榜北直真定府同知;王建屏,毫弟,万历已卯科进士。万历乙未省志作戊戌科,参政。”明代于布政使下置左右参政,清初,各部也设参政,后改侍郎。《富县志》载:“王建屏,进士,参政王建毫,进士,真定府同知。王建毫、王建屏兄弟二人墓,葬于北教场骆驼山(在今富县城区)。”墓志撰文王建屏祖籍、职务尚在,与史书记载相符。

相关官制

“迪功郎”,明代定位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

“吏部主事”,指志文撰写者王建的结衔。明清时中央设六部,部下设司,司的主管官为郎中,其副职为员外郎,再下一级即为主事。明代将主事的官阶由从七品提升为从六品,清代又升为正六品,于是与郎中、员外正式并列为六部司官。

“户部郎中”,明、清为户部所辖诸司之长官,分别冠以各司之名号,正五品。各司所设,员额不等。

“廪膳生员”,通常简称廪生,科举制度中生员名

目之一。明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名额有定数,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其增额者,称“增广生员”。不给廪食,清代经岁科两试而在一等前列者,方获“廪生”资格,其主要职责是保证应考生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舞弊行为。

“附学生员”,通常简称附生,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正统时,府、州、县学除廪膳生员、增广生员外,始有取附学生员之制。清相沿,以尚未取得廪生、增生资格的生员为附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墓志的价值

从志石形制上分析,应该还有墓志盖,现无存。该墓志文章妙、书法佳、刻功绝。它反映了志主人道德好、学问好、人品好,尤其志略涉及撰文者和墓志者之授勋、授业、孝德、交友的写实之笔。

这是目前延安地区洛川县首次新发现的明代官职墓志。墓志叙述了志主杨氏家族世系及先世从山西长治县城任职后,返乡于洛川县榆林村的历史,为研究地方史、家族谱系、明代社会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丰富了陕北明代葬俗研究内容。志文中所记载的明代地名、官职是研究地方地名沿革、官制的难得资料。

(作者为洛川县博物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