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古关隘述略

《沧桑》 2010年09期 张松斌

平顺,高踞于太行山南部,突兀于晋冀豫三省交界之地,境内层峦叠嶂,沟壑迂回,并有浊漳河、虹霓河、玉峡河、底河南北分割,东部边垂绝壁千仞,横切中州大地,对中原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仅有晋豫古道上的几个隘口可进出上党。古代上党地区多发的战事,大都经由和在此征战厮杀。本文择取平顺地域内的两个历史名关和史志有记的几个古隘简略述之。

古关

虹梯关位于山西省平顺县虹梯关乡臭水山交村东约10公里处,地处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衔接处,是晋豫古道上的雄险之关。据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修晋豫古道碑记载:“自古上党居天之脊,如黑云之在半天,而虹梯关又如虹霓之在半天,更居上党之脊……关在万山之巅,鸟道羊肠绵亘十数里,一夫当路万夫莫开,险莫其焉。”晋豫古道开创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古道遗迹八里梯级盘旋壁道今尚存。是古代战事和晋豫之客商行旅往来的一条主要通道。由于长期废弃不用,两米余宽的古道被荒草湮灭,只有当年过往商旅捐资修的山神庙、观音堂、石板上的防滑遗迹依稀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虹梯关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以虹霓河和古洪梯合而命名。现存为民国2年(1913)重修,青石拱券,面东北坐西南,外临悬崖,内倚峭壁,通高4.5米,宽5余米,券高3.45米,宽2.5米,进深3米。原有门开启,现仍存有拦腰挡门窝眼。

虹梯,原名洪梯,明嘉靖八年(1529)设关后改今名。原是太行山中一条自然峡缝,两岸壁立千仞,屹如墉垣,如升云天。据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平顺县志·封域志》载:“张井里东大山中,有一小路通河南林县,山形似壁,势峻如天,路若云梯,俗传鲁班所凿,上有虹梯关。”由于当地百姓交通的需要,从绝壁中踏出一条羊肠鸟道,后随商旅往来的增多,逐步修筑了三千六百余个台阶,迂回五十四盘,长3.5公里,高差数百米。

虹梯关的建立源于明以来山西省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暴动——陈卿暴动。陈卿,平顺县石埠头村人,明正德年间为潞城县衙小吏,“欺官舞弊,被革不悛”,于正德十年(1515)和其父陈琦、伯父陈曩、叔父陈良、陈铎、弟陈来、村人王廷禄等,联合附近的袁广、秦虎龙、秦彪等人以及山西的石龙、王英,河南的王仲兴、王仲杞,在青羊里之申河寨、白果山(平顺县城东南)一隅依山为寨,抗差役,拒赋税,招罗兵士,准备暴动。正德十一年(1516)正月,陈卿谋反事泄,王廷禄被捕。王廷禄被捕后,陈琦、陈卿等纷纷联络晋、冀、豫各地农民军,加紧操练兵马,征备粮草,扩大队伍。嘉靖元年(1522)揭竿而起,举起反抗明王朝的义旗。初举事,义军声威即撼动了潞州府,多次派官军攻打不克。嘉靖三年(1524),潞州府派黎城县知事杨良臣上青羊山进行招抚,农民军首领陈琦、陈卿父子受骗被俘。九月在押送汾州的途中,陈卿智逃回青羊山,继承父位当上了农民军首领。陈卿举义旗,农民竞相加入,不长时间队伍壮大到2万人。陈卿率农民军夺潞(长治)、泽(晋城),陷辽(左权)、沁(沁县),直指中州。农民军的胜利撼动了明廷,嘉靖七年明世宗“乃敕三省会剿”,于十月初五日,派晋、冀、豫三省官军共计5万人农民军发动进攻。农民军采用正面出击的战略,终因寡不敌众,暴动失败。

扑灭陈卿暴动的烈火后,明世宗派兵科给事中夏言前来区处善后事宜。夏言看到当地人民“仍旧潜匿,不肯出见”,“地方人心,亦甚汹汹”(夏言《桂林奏议·青羊山抚谕相度升设大略疏》),人民的反抗情绪仍旧滋长,随时有步陈卿后尘的可能。所以呈请在青羊山设县治,以加强统治消除后患。明世宗对此大加赞赏,取“平顺百世之泽”之意,赐名平顺县,取“长治久安”之意,设立长治县,升潞州为潞安府。明嘉靖八年(1529),割取潞城县16里(里是明代的行政建制,近似现代的区和乡镇)、壶关县10里、黎城县5里,共31里设平顺县。并设虹梯、玉峡二关,在王斗崖、白云谷、潘溪峰设三巡检司,驻兵防守。据《三晋第一碑》:“山贼既平,民患乃息,创一县治建三巡检司。”《三晋第一碑》位于平顺县东寺头乡村西,摩崖螭首碑,高9.57米,宽4.35米。

虹梯关村位于虹梯关(梯头)西20余里。原名柏木杜,因明嘉靖八年设虹梯关后在此驻兵并置巡检司(巡检司遗址仍存,现为虹梯关村烘茧)而得名。当地百姓又称关上。柏木都村原就是晋豫古道上的人流、货物的集散地,巡检司驻守以后,以商贸、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为主的店铺发展很快。现仍存有两家客栈,牌匾为“行旅信宿”和“过客旅店”,旧街仍是河卵石铺成,长期被磨得光滑如镜。

虹霓河畔的碑滩村立有明嘉靖八年(1529)平定陈卿暴动后,由兵科给事中夏言撰文并书丹的《虹梯关铭》碑而得名。《虹梯关铭》碑1986年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虹梯关古道作为晋豫交通要道,地势险要,又有虹梯关“咽喉”可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古为上党地区的“门户”之一,历来倍受兵家重视。明嘉靖八年(1529),夏言撰文并丹书的《虹梯关铭》刻记:“此岁青羊之寇,凭负以拒汴师者也。”《山西志辑要》载:“虹梯关,旧在平顺县东北柏木都大山中。有石径通河南林县,山形如壁,势峻插天。今改入潞城,设巡司。”《清一统志》载:“虹梯关巡司,在潞城县东北七十里,旧曰洪梯。千峰壁立,径路峭狭,下临无底之壑,石磴盘回,望若虹霓。明嘉靖设关并置巡司,今因之。”清《潞城县志》载:“兰岩,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道光中,土寇据以劫掠,旋剿平反。”《图说》载:“虹梯关,即兰岩内口。羊肠盘曲五十四折,始至梯顶也。”由于虹梯关之虹梯乃天然形成之险要,易守难攻,因此历代发生在上党大地的战事,此处都是插进中原、攻取上党的一条重要通道。

虹梯关,居高临险。周围山环水绕,层林叠翠,风光秀美,令游人叹为观止。

虹霓峡谷从虹梯关村至张家岩(包括一些支峡),全长22公里,面积170平方公里,高差约500米。两岸绝壁耸峙,谷底虹霓河清水淌流。立于虹梯关上,群山在云雾氤氲中,层峦叠峰,苍莽蜿蜒,气势恢弘,美不胜收。置身谷底,壁立千仞,怪石嶙峋,奇松异柏倒挂崖壁,河谷中水流潺潺,虹梯崖畔泉眼点点。虹霓村东的虹霓瀑布,如银练般飞泻而下。雨季时,深谷轰鸣,雾气升腾,太阳光照下,形成道道彩虹,冬季时,满挂的冰瀑,晶莹剔透。虹霓大峡谷为一处集“雄、奇、险、秀、幽”的大自然杰作。中科院平顺旅游规划专家组认为,虹霓大峡谷是太行山十大峡谷中惟一具有竞争世界自然遗产的景观资源。虹霓大峡谷正在开发中,不久即可对外开放。

玉峡关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城东南65公里的隆(龙)滤山巅,为晋豫两省之咽喉要塞,北由玉峡贯通于石窑滩、井底峡谷;南部峰峦叠嶂,与壶关、陵川相连;东边绝壁悬崖,横切中州大地;正西缓缓而上与靖林山脉相接。是我国现存惟一一座断山开凿、设于山顶的关。

玉峡关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坐西向东。关口东临陡峭山壁与花园梯相接,现存上、下两个壑口,相距约50米开外。玉峡关口为建关时新开。关北壑口为旧有,古风门口是也。明代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称:“玉峡关旧曰风门口,在隆(龙)滤万山之岭,为两河三晋之界。盖天作之险也。”古风门高约15余米,宽2米余,进深50余米,为晋豫古道花园梯路上端出入口。玉峡关口,亦曰风门。《明史·地理志》载:“平顺县有玉峡关巡检司。”《清一统志》载:“玉峡关,在壶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旧曰风门口,在隆滤万山之巅,势极险峻。明嘉八年置巡司,今裁。”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本《平顺县志·封域志》中载:“新兴二里,高山岫岭,名风门垴。路下河南林县,两山峭立,若玉峡然。上有玉峡关。”关口高约10余米,宽4米余,进深50余米。关顶有房屋遗址,是古哨兵了望之所,关口两头设有关门(现已倒塌),关西门口北侧建有三圣祠庙,两石碑竖立两旁,碑刻清咸丰年间“重修三圣祠庙碑记”。门镌有石联(已残缺),仅“山深林密”四字静卧于南角荒草乱石中。关东口南侧有少许平地,是守关驻兵之营垒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峡关建于陈卿暴动平息后的1529年。

1529年8月,在设立平顺县治时,在风门口山垴设立玉峡关,在虹梯险断设立虹梯关,并设立王斗崖、白云谷、潘溪峰三巡检司,派兵驻守,查验通关文牒,抓捕嫌疑,巡察治安。

玉峡关建关后,有《玉峡关铭》碑志,原在玉峡关门口,镌造于明嘉靖七年(1528)。碑文系明代兵科给事中夏言撰文书写,字体楷行相兼,遒劲有力;刻工精细。铭文如下:

“玉峡关者,夏子创焉,而命之名也。旧曰风门口,在隆虑山之巅,为两河三晋之界,盖天作之险也。前此弗设守,庸氓往往凭阻以拒命吏,兹大非失理与,乃即是关焉。关成而系之以铭。

太行盘盘,横厉中原。近弥河朔,遥缀昆仑。太原大梁,维国雄藩。壶关林虑,界于花园。鸟道崎仄,轮摧马烦。怪石离裂,熊攀豹蹲。连崖壁立,屹如墉垣。绝顶中断,是曰风门。俯临夜壑,仰逼朝暾,一夫挺身,万骑空屯。设险甚固,王者道存。乃告守吏,爰作键阍。勒铭岩阿,宠以瑶琨。匪昧在德,用戒嚣昏。”

玉峡关内1550平方公里土地的平顺县,为古上党之荒茫地域,在建立平顺县治之前,分属于黎(城)、潞(城)、壶(关)三县,地处上党盆地边沿地带。域内,峡谷幽深,峰峦叠翠,是著名的龙滤山风景区和靖林山风景区。诸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争奇斗艳,交相辉映,“风景这边独好”,美不胜收。主要有玉峡、石门峡、小西天峡、七层梯峡、青龙洞、金灯寺石窟自然与人文景观等。

玉峡关外,绵延百里为直立危崖,刀削斧劈一般壁立千仞,高耸云表,巍峨挺拔;立于峰顶极目四野,群山起伏,云雾飘游,置身其中,若入九霄。

古隘

马踏隘又名马塔隘、隘峪口。位于平顺县石城镇东部边陲马塔村东。传说王莽撵刘秀时,刘秀的坐骑到马塔的山上,又饥又渴,止步不前。王莽追赶甚紧,刘秀慌恐至极,挥鞭催马,战驹昂首腾空,一跃飞跨到对面山梁,四蹄落地,踏出深深的蹄印。刘秀惊叹不已,如此饥饿老马,尚能飞沟跨梁,实乃神驹也,继续催马逃窜。刘秀登基后,想起老马救驾的赫赫功绩,就以坐骑踏出的蹄印,赐封此地为马踏村。后因马踏村中修筑起一个八角十二层的塔,故又称马塔村。马蹄印至今尚存。这些固然只是传说,但至少可以说明,马踏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战略要冲。康熙三十二年(1693)本《平顺县志·关隘》中记载:马踏隘,“万山拱峙,中有小路,传名马踏关,通河南”。可以推断,在古籍中既已传名马踏关,想必古时曾设关。距马踏村西南约30公里,有一个古城堡叫石城,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为公元304年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后所修筑的驻兵屯粮之所,因用石头修筑,故名石头城,简称为石城。既然石勒称帝后在浊漳河西南岸修筑石头城以驻兵屯粮,焉何不会在马踏隘设关驻守,扼控冀豫。马踏隘东北、西南山峰对峙,河谷狭窄幽深,浊漳河湍急流淌,古代仅在河谷西南岸有一崎岖小路可行,极易防守。如今浊漳河流量减少,且又修筑了甘林线国道,古险隘变成了平顺县连通冀豫的通途。

消军岭位于平顺县南20公里处,与壶关县接界,四面皆山,一路中通,曲折迂回,为平顺县南部战略要地。民国《平顺县志·山脉》:“消军岭在县南三十五里,上有松柏,苍翠如滴,世传王莽军追光武帝至此,其军消散,故名。”民间广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拼命追杀刘秀。一日,刘秀被王莽追逃到此地的山岭上。刘秀利用四周的山峰,与前来追赶的王莽军展开迂回游击,消灭了王莽追赶的军队。刘秀得以脱险,邃把此山赐封为消军岭。

如果说消军岭是险隘要地,莫若说其是个商贾通衢。旧日,晋豫商贸经消军岭、玉峡关达中州是一条必经之路。明代平顺县的扬威是这条道路上的一个重镇。到清代及民初龙溪镇成了这条道路上一个大集镇,曾有“府出东乡第一镇”之美誉。

作为险隘,它的战略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民国13年(1924),河南省林县油村沟爆发了韩欲明领导的天门会起义,起义军从虹梯关、井底隘、玉峡关进驻平顺县东南山区,山民们竟相加入义军。民国16年(1927)6月12日,阎锡山遣晋军王定国一部赴平顺县围剿义军。王定国部到达平顺后,即兵分两路,一路到东北部的董铎岭,另一路到东南部的棠梨一带,形成两路夹击之势。是日,两军在两地先后遭遇,短兵相接,激战多时。晋军凭借精良的武器,天门会义军渐渐不敌,休兵撤退。此日,天门会义军冒雨突袭玉峡关,攻入玉峡关警察所,砍死排长刘孝勇及4名警察,警所警员尽数就擒。6月13日,天门会义军挥戈龙溪镇一带。龙溪村的天门会会员陈来香,带领一队天门会员埋伏在消军岭上。晋军王定国部的一姓白的营长,率队前来清剿,当行至消军岭时,晋军的白营长问:“这是什么地方?”士兵告曰:“消军岭”。白营长一听,说:“不好,我带兵前来清剿天门会,犯了地名之忌讳,快择路前行。”不料,此话确被白营长言中,未及择路即被早已设伏在此的陈来香刺杀身亡。晋军的一个营损伤大半,剩下的夺路逃去。从此消军岭更富神奇色彩。岭上原建有一坐关帝庙,每逢农历七月十二,四邻八方的百姓都到此赶集,可惜此庙被日军烧毁。

井底隘又名井圪筒,古为通往河南林县之险道。位于平顺县东南方向,距县城约30公里,井底隘长20公里余,两侧绝壁高约1000米,井圪筒顶端入口处阔不及10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冲。

井底隘是晋豫古道的咽喉地段,向为“泽潞古今要害,太行之险,雄踞中原。中间长林大谷,蛇虎所都”(明《潞安府志·附·改建潞州府治及添设兵备宪臣疏》)。上党古代多发的战事,井底隘是进击出征的主要通道。“盖两河三晋之交扼,塞要会之地也。”(明《潞安府志·开设县治巡司关堡抚恤降民事宜》)

在抗日战争中,井圪筒曾创造过经典战斗。1941年4月,驻长治日军与驻河南日军遥相呼应,驻河南日军意欲征调要驻长治日军向河南林县(今林州市)集结,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4月20日,奉调入豫的长治日军,从壶关晋庄出发东进平顺。到达龙溪镇后,又兵分两路,一路经赵城由花园梯赴林县;另一路1000余人从黄崖经黑虎北来,意欲经井圪筒到林县集结。石窑滩民兵指挥部获悉情报后,决定利用井垴山和井圪筒的天然战略优势,发动滚石战给日军以袭击。指挥部调集数十名民兵潜伏于南、北崖头备下大批石块,准备伺机袭击。下午5时,由伪军作前队,日军居中腰,辎重随其后的日军到达井头,目睹天险狭缝进退维谷,停止前进。傍晚时分,日军两架侦察机到井圪筒上空盘旋侦察许久,日军才缓缓下行。当日军全部进入井圪筒时,民兵监视哨发出突袭信号。石窑滩村武委会主任任师银和副主任师双金带领30多名民兵,跃上北崖头,掀翻石块,霎时间乱石奔腾而下,整个井圪筒飞沙走石,烟尘怒卷,势如山崩地裂。日军如无头苍蝇,东窜西跳,自相践踏。峡谷内惊呼哭嚎声、石块碰击声搅作一团。遭到意外攻击的日伪军妄图以精良的机枪、迫击炮扭转败局,凭借崖根为掩护向山头民兵还击。潜伏于南山头的民兵也推动石块。南山头石块向北崖根奔走,北山头石块向南崖根飞砸,使日军陷入两面夹击防不胜防的境地。日军只得连滚带爬向谷底逃窜。此战消灭日军40余名,击伤甚多。太行军区在《战报》上将此役誉为“民兵自觉运用游击战术主动击敌的光辉范例”,并通令嘉奖。

如今井底隘已辟为旅游风景区,挂壁公路直达谷底,通往林州,民俗风情游、自然风光游,再加上古今战事战场游,既可凸现丰厚的自然历史文化,又可彰显现代文化,井底隘已不再狭隘,敞开胸怀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

正梯隘又名桃园梯、梯头隘、鲁班壑等。位于平顺县羊老岩村东,达驮村东北,以形险固有梯栈道而名。成化《山西通志》载:“正梯隘,又名梯头隘,在壶关县(平顺建县于明嘉靖八年,此时尚未平顺县建治,此地属壶关县地域)东一百一十里,路通河南彰德府(安阳)林县,以形险若梯,故名。”清《壶关县志》载:“正梯隘,在县(仍指壶关县,平顺建县后,1764年又裁,原割壶关县属地,又复归壶关县)东一百一十里。路通林县,形险似梯,一名梯头隘。”光绪《山西通志》中说:“此为玉峡关外口北道,通林县之桃园店,故又名桃园梯。”张应登《林县险要图说》中说:“桃园店上有水泉一道,与山西平顺接界。峻险,一桥可渡一人。东西咽喉,行者络绎。”正梯隘两侧绝壁耸立,直插云际,中间一条夹缝迂回盘旋,由林县拾级而上,越鲁班壑而进入晋境,是谓桃园梯。传说当年鲁班到此,要下太行入中州,无路可走,愤然抡起神斧,轰然劈开一条路径,逶迤而下,进入中州,传授木工技艺。因此,林县自古土木工匠为多。后来,人们自河南林县桃园店始,至正梯隘修筑了梯级栈道,成为太行连通中州的一条交通要道。桃园梯南有花园梯,北有虹梯,桃园梯居其中,故又名正梯。正梯隘大部地段属河南林县地域,只有上段属平顺县所辖,因此,平顺也叫梯头隘。桃园梯早已废置不用,如若修复开发,可领略太行山之雄奇,古人攀梯行走之艰难。作为旅游,不失为一绝佳胜景。

漳义隘又名漳义关。亦即平顺县浊漳河侯壁段河谷。乾隆《潞安府志》载:“漳义隘口,两山壁立,漳水通流涯浒,仅可人行,通林县,俗称漳义关。”光绪《山西通志》载:“漳义隘口,在侯壁里,两山峭立,中有石壑,漳水经流,达河南,昔名漳义关。”平顺旧志中的记述于省志、府志无异,概不赘引。可以断定,古代这里也是一个驻兵布防的隘口。漳义隘之下游是倚山修筑的石头城,再下游又有马踏隘;漳义隘之上游的实会村有藏兵洞。平顺境内浊漳河经流百里,道道关卡,层层设防,形成一条重要的战略防线。在战事频发的古代,如此缜密布防,上党一隅可谓固若金汤。

文之所及,再对漳义隘上游的藏兵洞略述管见。藏兵洞,上百年来民间广传为隋唐时期的马三保修筑,并传马三保是平顺县实会村人。今人开发旅游,又妄定为三国时马超所筑。笔者翻阅了诸多关于记载马三保、马超的古代典籍和上党地区的地方史志,未曾发现马三保是平顺人,也未曾发现马三保曾涉足平顺。东汉时,曹操北上征高干曾在上党发生过战事,也未累及浊漳河一带,马超也未在实会一带发生过战事。因此,把藏兵洞传为马三保修筑和妄断为马超修筑均不足为信。当然传说不是正史,大可不必太过认真,但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都有准确的文字记载。为历史文化注入新元素,丰富其历史文化内涵,也要能自圆其说。依笔者考察揣度,浊漳河在平顺百里,东北出入口有马踏隘,中有石头城、漳义隘,西南出入口筑藏兵洞,其实也是个关隘。推断为后赵石勒修筑藏兵洞,更可使人信服一点。

漳义隘到藏兵洞之间有一个今人叫小三峡的峡谷。世传为“错錾遗渠”。民国《平顺县志·遗迹》载:“错錾沟,县东北奥治村西赤壁村东有沟名错錾沟,传言伯鲧治水至此引漳南行,功不成。后禹因势利导,去其壅,漳始东流。”也就是说这处传说中的遗迹是大禹的父亲鲧治水方法不当所犯路线错误留下的。今人在开发旅游时,把漳水环绕的小山丘命名为大禹岛,在此塑了大禹像,并称为大禹治水遗迹。令人捧腹。

王斗崖白云谷蟠溪峰明嘉靖八年(1529),陈卿起义被平息后,前来区处善后事宜的明兵科给事中夏言,奏请设立平顺县,并在隆(龙)滤山之风门口设立玉峡关,在虹梯的上端设立虹梯关,并在王斗崖、白云谷、蟠溪峰,设立三个巡检司,扼控三隘。岁月流失,这三个巡检司所在的隘谷已被历史湮没。今人在开发旅游中,有的移花接木,有的指鹿为马、莫衷一是,讹误甚多。

王斗崖、白云谷、蟠溪峰今之所在到底是哪里呢?明万历《潞安府志·附·开设县治巡司关堡抚恤降民事宜》中有明确记载:“应设立巡检司三处,臣看得青羊山东南约五里,地名崇岩,林木荟蔚,栈道石磴,蛇盘斗折。行六十里至智度寺,寺西傍隔一小山,为谷堆底,即陈卿所居。寺址傍山瞰河,谷邃境僻,南接羊围子镇,带西湾、虎窖,盗贼多居于此。东行四十里至王陡崖,接桃园、花园口,山中诸路交会与此。东去三十里,地名柏木都,又十里至洪梯(夏言《虹梯关铭》书写为虹梯),连接槐树坪、白兰岩,去县甚远,两省人民杂居于此。臣欲即智度寺改为蟠溪峰,立一巡检司,以据贼巢之心腹;即王陡崖改为王斗崖,立一巡检司,以防山贼之外出;即柏木都改名为白云谷,立一巡检司,以防流贼入内……应设军堡三处,臣看得该县(指林县)西阻太行山一带,皆层崖峭壁,屹如崇墉,惟有三路通青羊山。一路为花园口,一路为尖绽口,一路为鲁班壑。往者青羊盗流劫河南修武、林、涉等县,由此而出,昨者河南大兵进剿,由此而入。盖两河三晋之之交扼塞要会之地也……却于鲁班壑、花园口、尖绽口三处各设城堡一座。”这是夏言于嘉靖八年(1529)正月二十八日上奏朝廷的奏疏,三个巡检司所在隘谷的记述十分明了,即现今东寺头村西北的智度寺遗址所在的山峰为蟠溪峰。寺头村也因位居智度寺前南侧而得名,白云谷峡谷,今人亦称虹梯峡、虹霓峡,白云谷巡检司遗址仍存,现为虹梯关村烘茧。虹梯关村原名柏木都,也写作柏木杜,因设立虹梯关而易名;玉峡关村即王斗崖,1986年笔者曾在玉峡关村东的一个旧院里发现一石碑,对王陡崖改为王斗崖和夏言的疏文记述一致。

王斗崖、白云谷、蟠溪峰三个关隘曾长期设有巡检。扼守平顺县东部进出晋豫的三个古代交通要道。白云谷、王斗崖在民国时期还曾有驻兵。古关隘王斗崖(今玉峡关村)已成为龙滤山风景区的出入通道,蟠溪峰成为天脊山风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白云谷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修通了挂壁公路。现正在申报国家地质公园,昔日的古关隘,今天敞开胸怀迎接八方游客,时势变矣。

青羊山隘平顺县城所在地,古为青羊里治和青羊驿站驻所。是平顺县最大的一个山隘。明万历《潞安府志·附·开设县治巡司关堡抚恤降民事宜》载:“东抵林县界八十里,南抵壶关界六十里,西抵潞州界四十里,东南抵花园村并林县界一百三十里,西北抵潞城县界四十里,东西相距一百里,南北延袤一百余里。”夏言认为青羊山隘:“风气开豁,山溪带盖太(行)山之脚,随水东出,去而复回,顺势成逆,结成堂局。水从右而左,玄武者二十余里。案山列如屏障,兼主山秀,特蜿蜒顿伏,藏风聚气,可以扦立县治,生养民物。东达林县,西直潞州,南可以控谷堆底、虎窖、西湾之要害,北可以通黎城、壶关之通衢,得形势之便利,据险害之腹心,四达之道,里适均经商之往来称便……若于此立县,将来民物必须繁盛,而人才亦或挺丰意者,山川灵气必发于圣朝,而必假兵寇发启之也。”(明万历《潞安府志·附·开设县治巡司关堡抚恤降民事宜》)特别适宜于设立县治。遂向嘉靖皇帝奏请设立平顺县。平顺县治就设立在青羊山隘。

自古道:天下衙门朝南开,是指衙门的方位而言的。大凡在古代中国所有的衙门都是倚阳而面阴,平顺县衙也不例外。开设县府背倚青羊山,面迎彩风山,取坐北朝南向。康熙三十二年(1693)本《平顺县志·卷之二》中说:青羊山,“山形似羊,柏色青翠,故名。县建此山之下……县之北山,丛柏森茂,岩石罗列,遍满曲隅,其形似羊……俨若青羊卧月焉”。在对古八景之一的“彩凤仪春”的记载中说:“县对南山,绵延起伏,似舞凤翱翔翩跹然,且多松桧桃李,每至春来,万木芬芳,群卉香郁,红紫青黄,鲜妍错杂,若彩凤来仪焉。”古代每一州县都要在本行政区域内拼凑“八景”、“十景”,以状美自域,似乎也是促动旅游,进行爱乡教育。平顺县也拼凑了八景。青羊山隘弹丸之地的小县城就有“青羊卧月”、“彩凤仪春”两景。

青羊山隘作为县城480年来,三山夹两沟,有治无所,有县无城,县城远不及一村落。1677年在平顺任知县的刘曾作《城郭》诗对平顺县城的凄惨荒凉作了如是描写:

“垒石依山作县城,一梭半月好描形。晨兴烟突飘疏影,漏尽鸡鸣只数声。败舍颓垣闲窗扃,荒郊旧穴破零星。舒眸寥落行踪少,前后高峰自送迎。”

这是县城的景况,官府又是怎样的呢?他在《衙舍》诗中作了精辟的描写:

“萧萧官署冷如冰,哑哑枝头鸟自鸣。欲卧只缘心未静,资生常叹口无腥。闲窥胥役搔虮虱,渴待新泉啜苦茗。入座须臾席不暖,几人有事到公庭。”

据传他在县府大堂审案时,扭身就可在背后的山壁上摘酸枣吃。青羊山隘作为军事要冲,战略地位古今如一,作为县城,不可以城言之。夏言当年料断的“民物必经繁盛”历经近5个世纪才得以变为现实。

2007年春,中共平顺县委、县政府为改变县城的生态环境,扩大县城规模,提升县城品位,决定在古八景之“彩凤仪春”的南山,亦即彩凤山修建彩凤公园;在“青羊卧月”之北山,亦即青羊山之无名峰上修建祥龙公园,初名青羊公园。为给历史文化注入新元素,赋于新内涵,对历史文化继承和升华,把青羊山脉的一个无名峰命名为青龙峰,公园建在青龙峰上,又命名为祥龙公园。祥龙公园的主广场塑“青羊卧月”的石雕,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融入了现代文明之精粹。与彩凤公园相呼应,寓意龙凤呈祥,立意高远。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建设,昔日荒蛮凄楚的彩凤山、青羊山已变为满目青翠、亭台幽径、牌楼廊庑、飞瀑流泉、山水环绕、林在城中、城在林中、浑然一体的绝佳境地。

青羊山隘的南北沟谷,俗称百里滩,是平顺县南北的泻洪道,在平顺县城段尚不足2公里。自古迄今,乱石横陈,杂草丛生,比老舍笔下的龙须沟尤甚。2006年3月,南河道治理工程开始动工,至当年9月底,一期工程便已完工,南河道被命名为滨河公园。2007年和2008年又进行了续建。如今的南河道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上公园,两岸绿树成荫,曲径通幽,花灯绽放,河道碧波荡漾,喷泉吐玉,鱼儿戏嘻。既有南国之娇柔,更显北国之雄浑,游人如织,赏者络绎。

如今的青羊山隘,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街道纵横交错,一簇簇彩灯闪烁生辉,一块块花草绿地铺满锦绣,已成为秀美、亮丽、文明、和谐的灵秀神奇地、上党后花园。

昔日险山隘,今日新平顺。壮哉,青羊山隘;美哉,平顺山城。

张松斌 平顺县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副研究员

张华玺 平顺县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