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梓博

厚积而薄发。

1月28日,淄博官方通报2021年经济成绩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00.6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列全省第二,两年平均增长5.9%。此外,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市场主体数量、新增上市企业等数据均处于全省前列。

数据是经济发展成绩的直接体现,多项数据位列全省前列,也成为近年来淄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好注脚。

事实上,数据背后,透露的恰恰是淄博在产业转型上“攻”与“守”之间的战略平衡:即推深做实“优”和“扩”两篇文章。

“优存量”方面,积极推进传统产业“五个优化”,以企业升级带动产业转型;“扩增量”方面,人工智能、氢能、无人驾驶、数字经济等新赛道和未来产业全面起势,人工智能赋能“四强”产业促进新经济发展,实现新动能提速裂变。

可以说,“攻”与“守”,是对保持发展定力的坚守,也是品质提升的路径探索,更是对未来蓄势突破的一种沉稳坚定。

数据

9.4%,全省第二!

1爷28日的官方通报称,2021年,淄博持续深化“六大赋能”,聚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十二大攻坚行动”和“十大重点改革攻坚事项”,扎实做好“六稳”“六保”,经济社会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这不仅是在2021年淄博坚持的发展路线,更是近年来淄博为转型升级所制定的实践路径。各种要素不断叠加,终于在2021年迎来收获,淄博经济转型初见成效。

根据通报,2021年淄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居全省第2位。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截至11月份同比增长40.8%,居全省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1%,居全省第1位。

此外,淄博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9亿元,同比增长14.8%,居全省第3位。实现进出口总额1192.4亿元,同比增长33.6%。实际使用外资8.2亿美元,同比增长116.9%。人民币贷款余额4263.3亿元,同比增长10.4%,创历史新高。

针对上述多个核心数据,官方在通报中特别强调指出:这表明“淄博经济运行稳中向上、稳中向好”。

此外,数据还显示,2021年度淄博“四强”产业增加值占比达48.9%,“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55.9%,同比分别提高1.7个、6.9个百分点。全市市场主体累计达到61.39万户、增长9.5%。

而在“金融赋能”加持下,淄博金融活跃度明显提升,从而进一步带动经济活力。创新推出百亿级淄博龙门新兴产业发展母基金和全国首支地市级S基金,累计发起、参与设立新旧动能转换基金69支、认缴规模1424亿元。新增上市企业6家,在全省率先实现A股上市企业区县域全覆盖,9家上市公司实现直接融资57.43亿元。

疫情及多重不确定因素叠加的背景下,淄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而这成绩的背后,正是淄博保持发展定力,走出了一条具有淄博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

向内

GDP同比增长9.4%,这样的数据从何而来?

关于淄博转型发展,最常提到的就是做好“优”和“扩”两篇文章,即“优存量”、“扩增量”。

回顾历史,淄博曾是国内著名的重工业城市,依托丰富的资源和产业工人,淄博成为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工业城市。然而,随着环保压力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变,淄博的传统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如何对待传统产业,成为淄博需要重新慎重考虑的新问题。

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曾表示,传统产业绝不是包袱,绝不应该是污染和落后的代名词,传统产业是淄博经济发展的“基石”和优势。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它们为国家和我们这个城市作出过巨大贡献,绝不能忘记和抹杀。

这样的论述,成为淄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总基调。

此后,如何改造提升优化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便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产业赋能”成为淄博六大赋能行动之一,即推进产业赋能、加快转型升级,坚定不移把优化提升技术工艺、优化拓展产品体系、优化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完善产业链条、优化提升经济效益“五个优化”作为主攻方向。

上述措施要实现的目标是:重塑淄博产业优势、再创淄博工业新辉煌。

淄博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晓东说,为做好“优存量”的文章,淄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五个优化”,组织1731家规上工业企业制定“一企一策”优化提升方案,以企业升级带动产业转型。启动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计划,实施市级重点技改项目501项,项目开工率、年度投资完成率均达100%。

具体来说,就是坚持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赋能传统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链条改造。

数据显示,在全国首创“技改专项贷”扶持政策,拉动工业技改投资241.9亿元,同比增长22.5%,增速居全省第3位。19条优势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6.5%。

此前,国家发改委公布“十三五”时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典型经验做法,力推淄博4条转型经验,数量在全国20个示范区中位居第一梯队。

至此,淄博传统产业实现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的路径愈加鲜明。

向新

传统产业转型路径愈加鲜明的同时,淄博还不断强化“向新而生”的产业趋向。“扩增量”由量变引发质变,对经济的贡献愈加明显。

根据通报,2021年淄博“四强”产业增加值占比达48.9%,“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55.9%。另一方面,淄博新增院士工作站1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2家,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81家,独角兽类、瞪羚类、哪吒等新物种企业达到19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379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

由此可以洞见,新兴产业是淄博发展的未来,要用战略思维和前瞻眼光谋划新兴产业发展。

在去年的新经济发展大会上,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表示,淄博动员全市上下抢抓新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对待新经济,主动适应新经济、大力拥抱新经济,培育发展新动能,抢占高质量发展的制高点。

另一方面,淄博是发展新经济的优质沃土,素有改革创新的文化基因,产业基础雄厚扎实、科创资源多元充沛、金融供给活力充盈、营商环境优质一流,具备发展新经济的良好条件和独特优势。

政策密集出台,新经济得到全所未有的重视,《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关于支持新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若干有针对性的发展新经济的支持政策。此外,《关于加快推进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若干政策》、《淄博市“四强”产业攀登计划总体方案(2020—2025年)》等政策也进一步明确淄博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

具体来说,淄博集中打造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新医药、电子信息“四强”产业和陶琉特色产业。此后,人工智能、氢能、无人驾驶、数字经济等新赛道和未来产业全面起势。

新经济和未来产业实现换道超车、积厚成势。

2022年是淄博“品质提升年”,这也将给淄博经济描绘出新的发展蓝图,传统产业继续焕新,新动能提速裂变。

如此坚持,城市的价值才能充分发掘,加速崛起的愿望亦将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