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病学角度看“耗血动血”与“凉血散血”。

《温热论》有这样的论述:“入血就恐耗血动血”,它指出了“耗血动血”是血分证的病机,那么怎么理解“耗血动血”呢?我们来看一下,首先看一下“耗血”,“耗血”它一方面指的是未离经之血被热血耗伤,血中之阴液导致阴耗血浓,出现阴伤血少的症状;另一方面它指的是瘀血离经而导致血液被耗损,这是“耗血”的含义。那么“动血”的含义指的是邪热伤络,迫血妄行而导致各种出血之症,所谓动乃妄动也,温病热邪入营不解,深入血分必动其血,“动血”的结果必耗血伤津,出现虚实夹杂的证候,所以叶天士是说“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他阐明了热入血分的病机与治法。那么“凉血散血”怎么理解呢?“凉血散血”意指凉血活血化瘀,也就是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品来清解血分热邪。叶天士认为温邪入血引起的耗血动血,应该以凉血活血化瘀作为治疗原则。

温病到了血分证阶段,阴津已大为耗伤,加之热毒入血,煎灼营血,导致血液浓稠,血液粘滞,运行不畅,容易形成瘀血。所以“凉血散血”的含义应该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其中也包含了养阴生津的意思。因为阴伤是温病营血分证病理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为什么在“凉血散血”的同时要强调养阴生津?我们知道津血同源,温邪劫津必耗血,热邪破血必伤津,津血俱伤,所以滋阴可以补充血分证阶段已经耗伤的阴液。
血分证伤阴的主要表现就是耗血,如果外感热毒,入于血分,迫血妄行,血溢脉外,毒邪留恋不去,必将进一步耗伤气阴,导致阴虚火旺,热迫血行,进一步加重出血的情况,所以在活血化瘀、养阴生津的同时配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又因为邪热深入血分,不清其热则血不凝,故须清热凉血,血热得清,其血自凝,则诸君之火自平而血证自止,热盛伤阴又兼以失血。如果不加以滋阴,则阴液难以自复,所以清热凉血的同时,我们还要滋补阴液,使血热得清,以失之阴血得复,凉血散血,其中也包含着养阴生津的含义。自愈自复,愈清于补,愈止于行,补而不恋邪,涩而不留瘀,是我们临床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叶天士是根据《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的理论指出,上述症候应当采用如生地黄、丹皮、赤芍、犀角等物治之。因为热入血分证之所以凶险,关键在于温邪恋血成瘀,瘀热迫血妄行两个主要环节,叶天士用直须二字,强调了临症者应当机立断地选用上述直入血分之药,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力求化险为夷。

犀角地黄汤为凉血散血的代表方,其中犀角现多用水牛角来代替,此方除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外,方中的生地味甘性寒,尚有清热生津,滋阴润燥的作用。方中利用犀角的咸寒,清热凉血虽寒而不遏,又能清心火,而解热毒,使血热得清,其血自凝,生地甘苦寒,清热凉血,其养阴生津,使阴血得以恢复,并协助犀角清除血分热毒,从而增强止血的作用,白芍苦微寒,既能养血敛阴,又能养肝柔肝,并助生地凉血和营,牡丹皮泻血中浮火,并能散瘀凉血,与白芍合用,既能活血散瘀,使心血得生,又能防止寒凉之品,导致瘀血停滞之弊。四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养阴生津之功。叶天士治疗血分证的法则,综上来看,主要是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药物为主,佐以滋阴生津的药物,若血分热毒炽盛,则需加入适量的清热解毒之品,以增强其克邪之力。在临床上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景瑛教授将上述温病学理论应用于皮肤病的辨证论治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