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月:农历正月,蒙古人称为“查干萨日”。蒙古族自古崇尚白色,如洁白的哈达、白色食品(奶食品)等。以白色为最清纯美丽,纯真无瑕,故称农历正月为查干萨日。大年初一黎明时分,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全家人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院子里燃起一堆篝火,火堆旁放上一张桌子,上面摆放各类食品,在一木斗内盛满五谷,将点燃的三柱香插在其中。全家人围着供桌和篝火参拜上天。拜完上天走回房内,先拜佛、拜祖,再长辈入坐,后小辈们按辈份依次向长者拜年后共进早餐。早餐间,这家的户主,按照岁时“黄历”所指的方向行出百步,并一路撒上草木灰(称为“出脚印”,模日嘎日嘎那),叩拜行礼,祈求一年一路风顺。早餐后年轻人,按户主撒灰行出的方向到各家拜年。 二、过去,在正月15日,各喇嘛寺庙都举办“查玛舞”,人们争相前往观看,非常热闹。农区还要挂灯笼、扭秧歌、耍龙灯等。 三、正月16日,称为“黑日”(哈日乌德日)。姐夫、嫂嫂们给内弟或小叔子抹“黑脸”,这种习俗传入科尔沁较晚,来自农垦文化。这一天天亮前,谁家的年轻人还没有起床,被姐夫、嫂嫂抹了黑脸,他家的庄稼今年要长“污米”。 四、正月25日,为“天仓”日。据传这天清晨太阳升起时,老天爷开仓,所以一大早人们在院子里用草木灰划上圆圈(象征粮仓),里面撒上五谷杂粮,心中祈祷默念,仓天赐与百姓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五、除夕,亦农历12月(腊月)30,称大年三十,蒙古人称“毕屯”。除夕这天早晨,蒙古人家家户户烧香供佛、挂年画、贴春联。早餐以手把肉为主,有各种点心、奶食品等。晚上要烧纸祭祖。初一早餐的饺子,必须在除夕夜包完(蒙古人称饺子为毕吐伊德根),表示过来的一年圆圆满满。 六、腊月23日晚,要祭火神。相传,腊月23日晚上,主宰人间烟火的火神,上天述职。而火神有好说闲话之怪癖,所以人们煮上黄米粥进奉,将火神的嘴巴给粘上,以免上天说百姓闲话。 七、过去,每逢农历10月25日,要点佛灯。这是科尔沁地区蒙古人和佛教信徒们的重要节日。 相传,农历10月25日,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圆寂日。宗喀巴原名为罗布桑扎巴,他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当地人称湟中地区为宗喀,所以后人将罗布桑扎巴称为宗喀巴了。每到这一天,好多蒙古人和佛教信徒们都请喇嘛念经,给寺庙施舍。并且用荞面捏成好多好多佛灯(称千佛灯),里面注油点燃,给宗喀巴点灯,祈求子孙平安长寿,全家安康。 八、农历5月初5为端午节。蒙古人与汉族同胞有共同的过节习俗,还有与之不同的民族特点。蒙古人视5月初5为“敖特奇佛”(药王佛)向人间撒圣药之日。所以人们黎明前都起床到山上去采药材(我们地区多为艾蒿),认为今晨采到的草药是敖特奇佛赐给的圣药。人们把采回的艾蒿放在门、窗上,以防蚊虫入室;放在仓房,防止蛀虫祸害粮食;还有的人堵耳朵、堵鼻孔,以防虫蚁钻进耳鼻等等。还有的地方,清晨一大早,互相争着跑到饮水井上,往下俯看清彻的井水,如果谁最先看到了一纹不动的井水,视为对龙王最虔诚,并提上一桶井水回家,水桶着地之前,一家人有喝的、漱口的、洗脸洗头的,视为享用了圣水。by:乌力吉

乌力吉,蒙古族,祖籍辽宁蒙古贞,1945年出生在内蒙古科左后旗。1966年高中毕业恰逢“文化大革命”插队劳动,后参加工作。期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圆了迟到的大学梦。后调入公安机关工作,授一级警督警衔。退休后热心参与社会活动,曾任旗公安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旗老年科协会员,旗政协文史专员。闲暇酷爱读书,习读人文历史、文化艺术、民族习俗、地方风情……,曾为《科左后旗报》“史话栏目”特约撰稿,编著《蒙古学知识选编》,在《哲里木日报》(通辽日报)、《内蒙古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过20多篇风俗、史话、人文历史类作品。

来源 │ 玛拉沁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