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魏晋隋唐以来,墓葬寺观壁画大放华光,伴随着人们的信仰盛行于世间。新春期间,吴中博物馆与山西博物院、运城博物馆、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联合推出的重磅大展“世间神祇—中古以降山西寺观与墓葬中的图像”在吴文化博物馆已正式开展。

中古以降,商品经济活跃,市井文化兴起,墓葬和寺观作为寄托逝者和生者多重祈愿的场所,逐渐形成了一套内涵丰富而又区别于文人画的图像艺术系统。本次展览以大时代背景为框架,定位聚焦于山西中古时期,类别主要是墓葬和寺观当中的艺术图像,通过寺观和墓葬、地上和地下文物的内涵挖掘,反映出中古时期山西北方人们的一种生死观念和世间生活的百态。此次展览展品时间跨度之大,涵盖范围之广,首次在苏州以“地上与地下壁画”相结合的展出形式给予观众一个相对完整、全面的叙事。

展览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单元 多重祈愿墓中显

晚唐五代以后,“视死如生”的丧葬观念日渐盛行。砖雕壁画墓成为了中国北方流行的墓葬形式之一,依照现实情景,用砖砌筑成仿木结构的地下院落,并涂绘以反映墓主人生活场景的壁画,通过空间的再造与模拟,希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同样能像活着时一样生活。

本次展览最“重量级”的展品即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金代砖雕壁画墓——郝匠金墓,这也是其首次以完整体面向全国公众展出。值得一提的是,基于现有墓葬的搬迁与文物科技保护的手段,将大体量、不可移动的墓葬通过分割的形式搬迁至展厅展示,是中国文物保护科技成果的一种展示,堪称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的范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郝匠金墓

金代(1115-1234)

长605厘米,宽321厘米,高300厘米

2013年山西晋城市区郝匠村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郝匠金墓(M1)为前后双室砖券墓,墓室由墓门、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该墓室为典型的砖砌仿木结构双室墓,墓室模仿了现实建筑空间,用墓砖及彩绘表现建筑结构,如古建筑中的倚柱、斗拱、梁枋、门窗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墓葬壁画被称为“地下历史画卷”,它所提供的内容丰富而真实准确的图像材料,既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是观念、信仰、知识、教养等各种文化因素混合而成的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反映,再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许多方面。

平定西关村金墓,该墓位于山西阳泉市平定县,为金代壁画墓。该墓为平面八边形的砖砌单室墓,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其中墓室八面的八幅壁画,呈现了完整墓葬壁画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繁峙南关村金墓,以砖雕与彩绘结合的手法表现,墓室壁画由墓顶天象图、建筑彩绘和墓壁主体壁画组成,呈现了墓主人的成长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金时期墓室砖雕的流行,大大促进了砖雕艺术的发展。大量的墓室砖雕图像,或各面都饰以砖雕或彩绘,展现墓主人家居生活的场景,如墓主人夫妻宴饮、伎乐表演等场面;或饰以孝悌故事、八仙人物传达墓主人的生活理念,生动刻画出当时世俗生活的繁荣景象,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妇人启门砖雕

金代(1115-1234)

高43厘米,宽35厘米,厚8厘米

山西省稷山县出土

妇人启门是宋金墓葬中常出现的图像题材,表现为门微启,妇人倾半身掩于门扇之后,手扶门框,目光觑向门外,衣衫发髻清晰可见,人物身着对襟窄袖长褙子、长裙,头梳单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火”舞狮砖雕

金代(1115-1234)

高23厘米,宽33厘米,厚4.5厘米

1981年山西省新绛县南范庄出土

狮形造型优美。六个小儿或戴幞头,或梳丫髻,身着小袄窄裤,一同舞弄着大狮。狮前有二小儿,一人敲锣开道,另一人执缰牵引;狮腹中一前一后有二小儿,扮作狮子的前后腿;另外二小儿双手抱绣球,簇拥狮后。这一件砖雕形象活泼,在金代墓中较为罕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十四孝”砖雕

山西新绛县南范庄金墓出土

孝行图像自东汉时期出现于墓葬中以来,不断得到发展演变,在宋金时期墓葬中形成 “二十四孝”的格套式画像组合,成为最早的成熟“二十四孝”版本,反映出封建时代的伦理道德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单元 世间神祇壁上观

壁画之大观,当属庙堂。寺观壁画以其巨大的体量和高超的画艺诠释着中国宗教艺术的独特魅力。本次展览首次以相对完整的体系展示最大规模山西壁画的摹本,精选近40件山西博物院在1974-1975年临摹的寺观壁画,其内容基本涵盖唐宋金元明时段,代表了各个时代最高水平的寺观壁画。展览更是借助于视频、VR、虚拟现实技术等多媒体手段高度、精确还原图像以及图像与原生建筑的空间关系,给予观众沉浸式观展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降魔图

唐代(618-907)

1974年临摹于佛光寺东大殿

纵31厘米,横148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时已成佛教名刹。该摹本原作被土坯墙封护,直至1964年将土坯墙拆除后发现,这幅壁画中绘有天王、天女、力士、鬼怪、妖猴、青龙等形象。画面设色简淡,所绘人物生动灵活,确有"焦墨淡彩"的唐代画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天图

1974年临摹于平顺大云院

纵75厘米,横135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位于大云院弥陀殿东壁上隅。画面中飞天面相丰满,身姿浑圆,发髻后披,凝神下视,前胸袒露,项佩璎珞,手捧玉钵,衣带飘飞,正乘云翱翔,有“吴带当风”之遗韵。

飞天,本名乾闼婆神,又称香音神,为佛教八部众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善事太子本生经变图(局部)

宋代(960-1279)

纵144厘米,横200厘米

1974年临摹于高平开化寺

山西博物院藏

开化寺创建于北齐年间。寺中大雄宝殿东、西、北三面墙上壁画创作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该摹本原作位于西壁中部,故事出自《大方便佛报恩经》,描绘善事太子及随行观看民间农夫耕田、蚕妇织帛、渔民猎鱼、屠夫卖肉等反映世俗生活的场面,在蚕妇织帛这一场景中,明确了宋代纺车和织机的形象,成为研究宋代纺织科学技术的珍贵图像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乐宫纯阳殿鸱吻

元代(1271-1368)

高220厘米,宽216厘米

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藏

永乐宫亦称“纯阳宫”,是一组道观建筑。此为永乐宫纯阳殿东鸱吻,为20世纪60年代永乐宫整体迁建的时候替换下来,造型夸张,釉色艳丽。元代是以龙为题材的鸱吻的初创期,为明清两代多样形式的龙吻开创了先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卖鱼图

元代(1271-1368)

1974年临摹于洪洞广胜寺水神庙

纵378厘米,横202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广胜寺始建于东汉,全寺分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处。其中水神庙初创于唐,现存建筑为元延祐六年(1319年)重建,乃祈求风调雨顺的风俗神庙。《卖鱼图》位于水神庙明应王殿东壁北部,表现了水神内府官员与渔翁交易的情景。画面中五名头戴乌纱帽,身着长袍,腰系玉带的官员在庭院中进行膳食活动,一老年渔翁正在向其中一人售卖鲜鱼。该图可以视为元代社会生活的缩影,是极具生活气息的佳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单元 三教合一水陆间

水陆法会相传起源于南朝萧梁时期,晚唐期间已具有一定规模,水陆画的图像系统已较丰富。水陆画是我国古代寺院或私人举行水陆法会时悬挂的宗教画,是水陆法会举办时不可缺少的圣物之一,其上绘有佛、道、儒三教的诸佛菩萨、各方神道、人间社会各色人物等,绘画题材广泛,包罗万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仙圣母众图

元代(1271-1368)

纵89厘米,横69.5厘米

1974年临摹于稷山青龙寺

山西博物院藏

青龙寺建于唐代龙朔二年(662),现存多为元明遗构。王仙圣母众图位于青龙寺腰殿东壁,是腰殿四壁“水陆画”的局部,东壁所绘以道门神仙居多,用以主宰天地自然界及人间生活中的吉凶祸福,该画色彩柔和协调,造型优美,衣饰飘然,栩栩如生,继承了我国唐宋以来的绘画表现技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宁寺往古妃后宫嫔婇女等众图

明代(1368-1644)

纵116.2厘米,横60.9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宝宁寺为山西省右玉县的一座大寺。据明成化十年(1474年)碑记,宝宁寺创建于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寺内原有明代水陆画一堂,现存136幅,内容为反映释道神祇、世俗人物和社会生活的人物画,三教人物俱全。此画以左侧第一人后妃装扮者为主,宫嫔婇女侍立于后。画中女子皆衣着华丽而面相庄严,渲染出古代宫廷中的肃穆气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宁寺罗怙罗尊者、那迦犀尊者

明代(1368-1644)

纵119.4厘米,横61.7厘米

山西博物院藏

画中绘两罗汉尊者坐于棕树下,上部一老年尊者身披袈裟坐于磐石蒲团之上,一手作势,双目瞩望。旁边石上置经一函、壶一把。下部一年轻尊者合十坐于磐石地毯上。两尊者姿态不同,神情各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灶神”水陆画轴

明代(1368-1644)

纵134厘米,横99厘米

运城博物馆存

山西省闻喜县吴吕村有一座元明时期的稷王庙,水陆殿内曾留存有一堂明代晚期的道教水陆画,现存41幅,从内容看可分为道教主神三清像、朝元仙仗图、道教神像、道教护法神将、道长画像五类。艺术上承唐宋遗风,人物具汉官威仪,又以工笔施重彩,集恢弘精致于一体,是弥足珍贵的道教题材水陆画。

“灶神”,传说是玉皇大帝的儿子,由管一家饮食到主司一家人的平安福禄,并一年一度上天禀告玉皇大帝,故民间祭祀时寄望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展览期间,吴中博物馆将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策划开展高水平、有特色、专业性强的悦读沙龙、学术讲座、课程等丰富的教育活动,以及学术类、沉浸式导览类、科普类等多种类型的直播活动,联动线上线下观众参与互动,欢迎大家新春期间到吴文化博物馆一观“地上与地下的历史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名称:世间神祇——中古以降山西寺观与墓葬中的图像

展览时间:2022年1月19日—2022年4月18日

展览地点:吴中博物馆第一特展厅

来源:吴文化博物馆

回顾往期精彩

点击在看,关注行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