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城市化,一字之差,含义完全不同。

前海通首席姜超发过一篇报告,现在城镇化率已经突破60%,离70%的顶部不远了,似乎已经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早在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就接近60%,8.1亿人口常住在城镇。

但是,常住在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的人口,只有4.9亿。

其余3.2亿人,位于乡镇或者是城市的非建成区,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城市的生活。

按照4.9亿城市建成区的常住人口推算,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35.3%。

这两年,大家都在说城镇化率已经见顶,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米以后,房地产就没需求了,城市扩张速度也会慢下来。

表面上,逻辑没啥毛病。

但正如姜超所说,大部分人表面上在城市,完成了“城镇化”地理上的迁徙,却没有形成“城市化”身份的转变。

比如,住在老旧家属院里,多年前的老公房,外立面斑驳,没有物业,水电暖气老化,上下楼连个电梯也没有,说起来住在市中心,居住体验还不如郊区。

比如,每个城市都盘踞了大量的城中村,脏乱差的环境,三教九流的租户,与摩天大楼形成鲜明对比,违规加盖,拆也拆不动,顽强的钉子户阻碍城市发展。

要让农民真正转变成市民,要让那些身处非建成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老旧家属院的居民,也能享受到真正的城市生活,2022年,就是最好的契机。

原因就四个字:城市更新。

早在去年8月份,住建部就发了一个“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的征求意见稿,不大规模、强制性搬迁居民,不大规模新增建设规模,不突破老城区原有密度强度。

2022年,就是城市更新的启航之年。

最近,《法制日报》发了个报道,在城市更新中,老旧小区改造和房屋拆迁是绕不开的问题,它们不仅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也往往是块难啃的骨头。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因一两户不同意,就难以进行下去;

旧房拆除改造,权利人拒绝配合,成为“钉子户”的情况也并不鲜见。

有了城市更新,将会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举个例子,加装电梯的方式很灵活,代建租赁、居民自筹自建以及产权单位或集体组织出资都可以。

如果多数居民同意,只有个别底层住户反对,还可以取消“一票否决”,目前上海、青岛多个城市已经专门出台办法,只要四分之三以上的业主同意就行,少数服从多数。

在北京,去年全年老楼加装电梯新开工499部、完工418部,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开工400部、完工200部”的目标,2022年将再完成老楼加装电梯200部以上。

在上海,仅半年时间,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全市2653个门洞通过居民意见征询,完工424台,正在施工747台。

在广东,2021年广东全年开工改造超过1500个老旧小区,惠及约31万户居民,其中2021年全省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超4000台,其中广州既有住宅加装电梯2637台。

在杭州,全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已完工665处。历年累计完工2479处,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这几个城市,只是全国旧改大潮的缩影,未来老旧家属院普及电梯的进程,会大大加快。

还有钉子户,也有办法了。

《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创设了“个别征收+行政诉讼”机制。

即旧住宅区已签订搬迁补偿协议的专有部分面积,和物业权利人人数占比均不低于95%,区政府可以对未签约部分房屋实施征收。被征收人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广州也有专门的规定: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对拒不签字的钉子户,村集体可收回宅基地使用权。

在拆迁过程中,只要村集体中签订了拆迁补偿协议的人数达到95%,村集体便可向法庭提起诉讼,维护村集体利益。

看来,95%这个数字,是钉子户不能触碰的“底线”,只要绝大部分村民都同意,就可以强制征收,收回宅基地的使用权。

要知道,城中村的村民用作住宅保障的用地,是宅基地,与农村的宅基地没有任何区别,需要当地收储,整成熟地,才能招拍挂,开发商再盖房子。

宅基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并无偿提供给村民使用。

再重复一遍,钉子户的宅基地是“使用权”,而非独占的“产权”,村集体当然可以收回。

因此,不管是老房子加装电梯,还是对钉子户的处理,都可以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原因只有一个:让我们的城市,变成真正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