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调鼎集》清代时期绍兴酒的酿造技术介绍
二、《六必酒经》、《元明事类钞》、《红楼梦》和《镜花缘》对绍兴酒的介绍
三、《浪迹三谈》对绍兴酒的介绍
四、《清稗类钞》、《梦园丛说》、《燕京杂记》、《在园杂记》、《滇海虞衡志》、《金川琐记》对绍兴酒的介绍
五、《随园食单》对绍兴酒的介绍
六、《越谚》对绍兴酒的介绍
七、清朝酒坊创设和发展
八、《滇海虞衡志》对绍兴酒的介绍
九、清代的绍酒品种
十、《商标注册试办章程》
十一、清朝传统绍兴酒酿造工具
十二、清代绍兴酒的税
十三、清光绪帝举行大婚仪式用绍兴花雕酒
清朝初期,绍兴酒的行销范围已经遍及全国各地,各大酿坊也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在成立,现在在上海被评为最受欢迎的王宝和老酒,就是在乾隆九年时设坊开始酿造,这个时期开设的酿坊,很多到现在还是很活跃。高长兴酒坊设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创办人高文初,父子相传8代,酒坊先是在城区,后迁到在阮社。沈永和,坊主沈良衡,创设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酒坊在城区新河弄妙明寺。周云集,坊主周佳木,乾隆八年(1743年)创设于东浦。阮社章东明,原居道墟,以自种糯米酿酒,家道兴隆,酿酒增多,于乾隆年间,在阮社创建酿坊。光绪三十一年(1905),山、会两县有酿户1250家。20世纪20~30年代,鉴湖一带为酒坊集中地,东浦酿户最多,产量则以阮社、湖塘为先。明清以来,绍产糯米供不应求,向江苏无锡、丹阳、溧阳、金坛等地采购。
因为酿坊越来越多,于是产生产能增加,销路不断扩大的情况,绍兴黄酒的市场开始出现混乱,名称之多让人无所适从,为了改善此一现象,各大酿坊开始协商,绍兴黄酒的品项、规格和包装开始出现有系统化的统一,这时候的绍兴黄酒品项,基本上统一成“状元红”、“加饭酒”、“善酿酒”三类。而包装名称也因销售地区的不同而有不同称呼,销北方的,一般称为“京装”,销南方的称为“建装”或“广装”,为了扩大和便利销售,有些酿坊还在外地开设酒店、酒馆或酒庄,经营零售批发业务。如章东明酿坊就在天津侯家庄开设“金城明记”酒庄,专营北方批发业务,并专门供应北京同仁堂制药用酒。年销近万坛以上。
一、 《调鼎集》清代时期绍兴酒的酿造技术介绍
《调鼎集》本是一本手抄本,清童岳荐撰,约成书于清同治四年(1868年);《调鼎集》全十卷,清代中期的烹饪书,是厨师实践经验的集大成。其中《酒谱》分六部分,即“酒谱序”、“酒谱”、“酒类杂说”、“附各种造酒庵曲法”、“浙江鲁氏酒法”、“酒”。“酒谱”是对绍兴酒酿造法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为全书重点。主要内容是烹饪饮食方面的内容,关于酒的内容多达百条以上,关于绍兴酒的内容最为珍贵,其中的“酒谱”,记载了清代时期绍兴酒的酿造技术。“酒谱”下设40多个专题。内容包含与酒有关的所有内容。如酿法,用具,经济。在酿造技术上主要的内容有:论水、论米、论麦、制曲、浸米、酒娘、发酵、发酵控制技术、榨酒、作糟烧酒、煎酒、酒糟的再次发酵、酒糟的综合利用、医酒、酒坛的泥头、酒坛的购置、修补、酒的贮藏、酒的运销、酒的蒸馏、酒的品种、酿酒用具等,书中罗列与酿酒有关的全套用具共106件,大至榨酒器,蒸馏器,灶,小至扫帚,石块,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无一遗漏。有蒸饭用具系列,有发酵,贮酒用的陶器系列,有榨具系列,有煎酒器具系列,有蒸馏器系列等。清代饮食名著《调鼎集》卷8酒谱中把绍兴酒与其它地方酒相比认为:“吾乡绍酒,明以上未之前闻。此时不特不胫而走,几遍天下矣。缘天下之酒,有灰者甚多,饮之令人发渴,而绍酒独无。像天下酒,有灰者甚多,饮之令人发渴,而绍酒之性芳香醇烈,走而不守,故嗜之者为上品,非私评也”。并对绍兴酒的品质作了“味甘、色清、气香、力醇之上品,唯陈绍兴酒为第一”的概括。这说明绍兴酒的色香味格四个方面在酒中独领风骚。《调鼎集》卷8中说:“越州所属八县,山、会、肖,诸、余、上、新、嵊,独山、会之酒,遍行天下,名之日绍兴,水使然也。如山阴之东浦、潞庄,会稽之吴融、孙堑(堕)皆出酒之数。其味清淡而兼重,而不温不冷,推为第一,不必用灰。” 又说“绍兴酒:山阴名东浦者,水力厚,煎酒用镬,不取酒油,较胜于会嵇诸处。其妙,再多饮不上头,不中满,不害酒,是绍兴酒之良德也。忌火炖,亦忌水中久炖;忌过热,亦忌冷饮;忌速饮,亦忌流饮。三、五知己,箔(薄)暮之时,正务已毕,偶然相值,随意衔杯。赏奇晰疑,杀刀射复,饮至八分而止。否则,灯下,月下,花下,摊书一本,独自饮之,亦一快事。”对绍兴酒产地、饮法等作了详细描述。《调鼎集》卷8论麦“麦曲以嵊县者为最佳,山、会者次之,淮麦更次之。然有时因本地年岁不足,或身分有不及淮麦者,故用之(麦出淮者宜白,麦出南者宜红)。”《调鼎集》卷8论米:“米色不同,必须捡择光圆、洁净者为第一,红斑、青秧者次之。尚有出处之分,变白、痴粳之别。大凡新、嵊所出者,变白居多,余上所出者,虽亦变白,不能如新、嵊之光圆洁净也。山、会所出者,亦有变白,糠细缠谷,而且要和水,并有加成鹾,最不堪也。”嵊县(今嵊州、新昌的麦和糯米酿酒最佳,与土地质有关,嵊州、新昌多为砂性黄泥土,微量元素高,对酿酒和酒质有益。
《调鼎集•酒谱序》中说:“天下之酒甜者居多, 饮之令人停中满闷,而绍酒之性芳香醇烈,走而不守,故嗜之者以为上品。”由这段话可知,闻名于外的绍兴酒主要是含糖量不高的酒,现在称为“干酒”。在干型酒居多的绍兴酒中,又根据外销和本地销售的不同,而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销的,是加饭酒的前身,在配料时,加入较多的米饭,《调鼎集》云:“京酒每缸三百六十斤,家酒……三百三十斤。”外销的酒一般是搭乘粮船运抵京城,为了赶时间,酿造时间不像本地销售的酒那样可以从容地发酵五六十天,发酵时间仅一个月左右,为了弥补发酵时间的不足,故多加些米饭,由于配料中水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故相对来说,酒质倒有了提高(因为从南方水路运酒至北方,在路上的时间也要数十天),《清稗类钞》中说绍兴酒“其运至京师者,必上品,谓之京庄。”京庄酒所用的酒坛,也不同于一般酒的酒坛。甜酒中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属于“封缸酒”类型 的,在近代绍兴又称为“香雪酒”。这种酒是在发酵过程中加入米烧酒。清代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介绍了几种品种,如:瓮头春、琥珀光、香雪酒、花露白、妃 醉、蜜淋擒,这些酒“俱用火酒促脚,非常饮物也”。《调鼎集》中对这种类型的酒的制法有详细记载:“粘 米三斗,淘过蒸熟,拌药丸做成白酒,俟酒满中仓浇 烧酒三斤,浇四边,勿浇中间。过一日,入火酒二十斤。再过一二日,浇冷水三十斤,封起缸来。”还有更 为讲究的是加入一些名贵药材、香料,如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的“五香烧酒”,所加的配料有檀香、木香、乳香、川弯、没药、丁香、胡桃肉、红枣、白糖霜,按常规法酿酒待发微热,入糖并烧酒香料桃枣等物在内,“将缸口厚封,不令出气,”封缸期达49天。在福建一带,这种类型的酒也颇为普遍,如清代周亮工所撰的《闽小记》中说莆田以至清漳,皆双投酒,非火春不可成”,福建由于盛产红曲,故这种类型的酒也有红曲酿造而成的。上述甜酒,实际上酒度也相当高,是较为高档的酒。另一种甜酒不加烧酒,多用小曲,酿造时间也较短,《调鼎集》云:“甜酒不失之娇嫩,则失之伧俗,中可供女子,供乡人,供烹庖之用,不可登席。”在干酒与甜酒之间,还有在近代绍兴称之为善酿酒的。在制法上是以“老酒作水,加入曲饭”。在明清时期称为重酿酒,或“酒合酒”(《调鼎集》)。
图1 [清]童岳荐编撰《调鼎集》书影(引自周立平资料)
二、 《六必酒经》、《元明事类钞》、《红楼梦》和《镜花缘》对绍兴酒的介绍
杨万树于道光二年(1822年,撰写成《六必酒经》一书中对于曲的制造过程中麦粉如何拌水,历代酒书都缺少介绍,他详细规定了“按粉扣水”的比例,务求做到“粗粉湿拌,细粉干拌,干湿得宜,握得聚,扑得散”,这与现代麦曲制作加水相同;“他称嘉、道时浙江有5大名酒,以绍兴酒推为第一”。
图2 [清]楊萬樹著《六必酒經》书影(引自周立平资料)
清代史学家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吴中白:陶望龄诗云:越酒苦䙶酽,琖落珊瑚赤,家传苏氏方,颇类吴中白,自注予家造,真一酒色味,似三白。”说明绍兴酒浓厚醇甜。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吕化龙编制的《会稽县志》有“越酒行天下,其品颇多,而名老酒特行”的记载。
明清有些小说中,提到过不少酒名,这些酒应是当时的名酒(包括绍兴黄酒),因为在许多史籍中都得到了验证。如《红楼梦》中的“绍兴酒”,“惠泉酒”。《红楼梦》中的大族贾府当然不会没有绍兴酒,第六十三回贾宝玉过生日喝的就是“好绍兴酒”,从这次夜宴过程看,他们喝的是用大坛装的花雕。清代小说《镜花缘》中作者借酒保之口,列举了七十多种酒名,汾酒,绍兴酒等都名列其中。有理由相信所列的酒都是当时有名的酒(包括绍兴黄酒)。(第十五、七十二回)老酒、南酒(第十六、三十九、四十、四十四十三、七十ニ、七十四、九十五、九十六、九十七回)、
三、《浪迹丛谈、续谈、三谈》对绍兴酒的介绍
《浪迹续谈》卷四 “绍兴酒:今绍兴酒通行海内,可谓酒之正宗,而亦有横生訾议昔,其于绍兴酒之致佳者,实未曾到口也。世人每笑绍兴有三通行,皆名过其实者,如刑名钱谷之学,本非人人皆擅绝技,而竟以此横行各直省,恰似真有秘传。州人口音实同舌,亦竟以此通行远迩,无一人肯习官话而不操土音者。即酒亦不过常酒,而贩运竟遍寰区,且远达于新疆绝域。平心而论,惟口音一层,万无可解,刑钱亦究竟尚有师传,至酒之通行,则实无他酒足以相抗。盖山阴、会稽之间,水最宜酒,易地则不能为良,故他府皆有绍兴人如法制酿,而水既不同,味即远逊。即绍兴本地,佳酒亦不易得,惟所贩愈远则愈佳,盖非致佳者亦不能行远。余尝藩甘、陇,抚桂林,所得酒皆绝美,闻嘉峪关以外则益佳,若中土近地,则非藏蓄数年者,不堪入口。最佳者名女儿酒,相传富家养女,初弥月,即开酿数坛,直至此女出门,即以此酒陪嫁,则至近亦十许年,其坛率以彩缋,名曰花雕,近作伪者多,竟有用花坛装凡酒以欺人者。凡辨酒之法,坛以轻为贵,盖酒愈陈则愈缩敛,甚有缩至半坛者,从坛旁以椎敲之,真者其声必清越,伪而败者其响必不扬,甚有以小锥刺坛,出好酒,而以水灌还之者,视其外依然花雕,而一文不值矣。凡蓄洒之法,必择平实之地,用木板衬之,若在浮地,屡摇之,则逾月即坏,又忌居湿地,久则酒味易变。凡煮酒之法,必用热水温之,贮酒以银瓶为上,瓷瓶次之,锡瓶为下。凡酒以初温为美,重温则味减,若急切供客,隔火温之,其味虽胜,而其性较热,于口体非宜,至北人多冷呷,据云可得酒之真味,则于脾家愈有碍。凡此皆嗜饮者所宜知也。今医家配药用酒,必注明无灰酒,佥言惟绍兴酒有灰,近闻之绍兴人,力辨绍酒无灰,其偶有灰者,以酒味将离,用灰制之,非常法也,语似可信。”(摘自国学导航- 浪迹续谈,http://www.guoxue123.com/biji/qing/rzxt/003.htm)、((清)梁章钜撰,历代笔记小说大观 浪迹丛谈 续谈 三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第218页。)。
《浪迹续谈》卷四“沧酒,沧酒之著名,尚在绍酒之前,而今人则但知有绍酒,而鲜言及沧酒者,盖末流之酿法,渐不知其初耳。” (摘自国学导航- 浪迹续谈,http://www.guoxue123.com/biji/qing/rzxt/003.htm)、((清)梁章钜撰,历代笔记小说大观 浪迹丛谈 续谈 三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第218页。)。
清梁章钜《浪迹三谈》卷5说:“闻彼处初制时,即有路酒、家酒之分,路酒者,可以行远者也,家酒则只供家常之用,而美恶分焉矣。”
清梁章钜《浪迹三谈》卷5说:“酒品:随园老人性不近酒,而自称能深知酒味,其称绍兴酒如清官循吏,不参一毫造作,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故绍兴酒不过五.年者不可饮,搀水者亦不能过五年,此真深知绍兴酒之言矣。是则品天下酒者,自宜以绍兴为第一”。
清•梁章钜撰《浪迹三谈》卷5记载:绍兴酒之梗概,已于《续谈》中详之。昨魏默深州牧询余绍兴酒始于何时,余无以应,惟记得梁元帝《金楼子》云:“银瓶贮山阴甜酒,时复进之。”则知六代以前此酒已盛行矣。彼时即名为甜酒,其醇美可知。若今时所造,则或过而辣,或不及而淡,断不能以甜酒二字概之。闻彼处初制时,即有路酒、家酒之分,路酒者可以行远者也,家酒则只供家常之用,而美恶分焉矣。【(清)梁章钜撰,历代笔记小说大观 浪迹丛谈 续谈 三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第335页】
绍兴酒中有一种“女儿酒”:(清)梁章钜《浪迹三谈》卷5说:“女儿酒:相传绍兴富家养女,甫弥月,必开酿好酒数坛,直至此女出门,即以此酒陪嫁,余已载其说于《浪迹续谈》中。近闻杭人言是男家所酿,直至娶妇时,以此酒为纳币之需,故谓之女儿酒,则其说微有不同。嗣阅《格致镜原》所引《投荒杂录》云:“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既漉,候冬陂池水竭时,置酒罂,密固其上,瘗于陂中,至春涨水满不复发矣,候女将嫁,因决陂水,取供贺客,渭之女酒,味绝美,居常不可致也。”似即世所传女儿酒矣。惟绍兴旧志载,有{艹豆}酒、薏苡酒、地黄酒、鲫鱼酒诸名,而{艹豆}酒之名最著,其法以绿豆为麴,统名之曰老酒。又有名萧酿者,萧山县金井,为徐氏园,邑人酿酒多汲此水,是以萧酿与越酿并重。《名酒记》云:“越州蓬莱酒,盖即今之绍兴酒,今人鲜有能举其名者矣。”【(清)梁章钜撰,历代笔记小说大观 浪迹丛谈 续谈 三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第336页】。
图3 浪迹丛谈书面(引自中华典藏网https://www.zhonghuadiancang.com/xueshuzaji/langjicongtan/)
四、《清稗类钞》、《梦园丛说》、《燕京杂记》、《在园杂记》、《滇海虞衡志》、《金川琐记》对绍兴酒的介绍
清朝,绍酒北上南下,东走西传,著名于全国各地。清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越酿著称于通国,出绍兴,胜炙人口矣.故称之考不曰绍兴酒,而曰绍兴。” 绍兴酒名气之大,对绍兴当地之重要,以致于不直呼酒名而已地名代之。在京城,绍酒倾例了无数饮客在京城,绍酒倾到无数饮客。《清稗类钞》饮食类二:“京师之酒:京师酒肆有三种,酒品亦最繁。一种为南酒店,所售者女贞、花雕、绍兴及竹叶青;”又云:“绍兴酒 越酿著称于通国,出绍兴,脍炙人口久矣。故称之者不曰绍兴酒,而曰‘绍兴‘。以春浦之水所酝者为尤佳。其运至京师者,必上品,谓之京庄。至所谓陈陈者,有年资也。所谓本色者,不加色也。各处之仿绍,赝鼎耳,可乱真者惟楚酒”。(清)方濬頤撰《梦园丛说》记载:“京师酒肆中,亦以越酿为重,朋友轰饮,日在醉乡”。(清)《燕京杂记》亦云:“高粱酒谓之乾酒,绍兴酒谓之黄酒,京师尚之,宴客必须。”足见绍酒的风行程度。清初刘廷玑《在园杂记》还说:“京师馈遗,必开南酒为重。”所谓“南酒”,是北方人对南方酒的通称,当时主要指绍兴酒和惠泉酒。在华夏领域之内;纵是远乡僻壤,亦能闯闻嗅绍酒的醇香。清檀萃撰《滇海虞衡志》卷4记载:“云南各地皆以绍酒为上品,‘滇南之有绍兴酒。’是知绍兴已遍行天下“。又载:酒之自绍兴来者,每坛十斤,位四、五、六金”。如此之高的酒价,依然有无效酒人为之一掷囊箧,博求醉境。就在四川西北部的雪山地带,时而也可以看到绍酒的光泽。清李心衡《金川琐记》卷4记级:“若绍兴酒,其价较省垣数倍,且长途背运,半多酸坏,新疆寒苦,筵席中用之者绝少。”这里的“新疆”,指清王朝新控制的大、小金川。由此可知,清人所说‘越洒行天下”。决非夸张之词。(王赛时 绍酒史论 中国烹饪研究 1992(4):12~18)。
五、《随园食单》对绍兴酒的介绍
在乾隆年间袁枚的《随园食单》上说,“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故绍兴酒,不过五年者不可饮,参水者亦不能过五年。余党称绍兴酒,如清官廉吏,不参一毫假,而其味方真。又如名士耆英,长留人间,阅尽世故,而其质愈厚。故绍兴酒,不过五年者不可饮,参水者亦不能过五年。余党称绍兴为名士,烧酒为光棍”;又说“今海内动辄行绍兴,然沧酒之清,浔酒之冽,川酒之鲜,岂在绍兴之下。”这个品评算是最早的文献,照袁枚的口吻说来,是在这时候绍兴酒始崭然露头角,此外竞争者也还不少,似乎还未足以称霸于天下的样子。到了嘉庆道光年间,梁绍壬著《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五里说:“绍兴酒通行各省,吾乡(杭州)称之者直曰绍兴,不系酒字,可谓大矣。”称述它的盛行。又同时梁章钜著《浪迹续谈》卷四里说:“今绍兴酒通行海内,可谓酒之正宗,然世人往往嘲笑之,以为名过其实,与普通之酒别无不同,而贩路遍天下,远达新疆,正以为异。平心论之,其通行之故殆由别无他种之酒足与颉颃者,盖绍兴之人造之亦不能得此良品。其行于远方之理由,则由于对于远方特别发送佳酒,余在甘肃广西宦游中所经验之绍兴酒皆甚为味美,闻更至远方则愈益佳。”
图4 《随园食单》书面(引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A%8F%E5%9B%AD%E9%A3%9F%E5%8D%95/3082399?fr=aladdin)
六、 《越谚》对绍兴酒的介绍
《越谚》是一部记述方言的专志,清光绪四年(1878)会稽范寅(1827.3.25-1897.1.14)撰。是书收集了当时山阴、会稽两县为中心的“越州”城乡谚语中“信今传古之语所口习耳熟者”,分编为《语言》、《名物》和《音义》3卷。所采谣谚俗语,不拘泥文雅,不改避土俗,因此能真实地反映当时越谚的面貌。作者为正名辨物、穷源溯流,广泛涉猎史料,通过“考古经史,搜讨子集,旁及唐诗,征诸元曲,《通俗》之编,《传灯》之录,上窥六代之同文,下逮百家之稗说”,撰成《越谚》一书,“使言之于口者悉达之于笔,淹雅者通今,谫陋者博古”。它既是一部研究吴越方言的必备工具书,也是一座研究绍兴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的极其宝贵的资料库。(引自杨士安 从《越谚》看绍兴酒文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4731674010148gm.html (2012年04月25日)。
由于范寅诞生于“酒乡”,《越谚》中列有《饮食》一节,“记土风美味名物也”,详细记述了绍兴酒的种类和特色:“老酒,在家名此,出外曰绍兴酒。大抵饭多则力厚味醇,曰加饭酒。加饭则加重,可运京不坏,曰京庄酒。内地运粤,路更远,则双加重,名广庄酒。冬作者曰冬工,春作者名春工;此以立春前后言。初冬曰淋饭酒,此为酒娘,饭淋冷落缸,故名。糟粕起蒸,甑流汽下,为烧酒。最好者曰镜面,无花,掺水反起花;次之为楼花;又次之为有花。花即浡泛,气盛有泛,气淡无泛;烧酒尚气,故以花定高下。其甑汽初滴为酒油,食之醉死,并入坛中,经久不坏。又有花雕酒,其坛有花,大倍于常,娶聘时,无论贫富,皆所必用”(中卷36页)。民间也有一种叫“蜜醽醇”的酒,制作时,“用舂白糯米蒸饭,平放坦缸中,入酒药,其饭化水即此酒”(中卷38页),这大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甜酒浆”吧。《越谚》中有不少记述制酒工场、酿酒工人、用酒器具、饮酒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越有酒作坊、锡箔作坊、扇作坊等”(中卷26页)。酿酒者称为“酒挏工,称酒工兼挏者,赞美也”(中卷15页)。在《器用》中,收有吸酒用具“酒欱”,“以铜为细管,弯如满弓,不忍开坛散其酒气,先凿泥头小孔,以此插入吸取,酒自欱出,欱后仍以一丸泥封固其孔”(中卷28页)。《风俗》下收录有俗语“做酒打仗”,形容酿酒工“忙碌勇敢如出战”的劳动场面(中卷64页)。也收录有饮蒲黄酒、交杯盏的风俗习惯:“蒲黄酒,菖蒲、雄黄入烧酒,端午节饮,饮后喷壁角、门背,辟毒”。“交杯盏,郎妇坐床,接新妇者融酾交饮之,即婚义合卺”(中卷63页)。书中称“以酒为水再作酒”者为“酒合酒”(中卷38页),称“糕果肴核之堪下酒者”为“过酒胚”(中卷38页)。谚语“剢螺蛳过酒,强盗赶来弗肯走”(上卷32页)中的螺蛳,当然就是价廉物美的“过酒胚”之一了,因为“螺蛳去其尾,酱油蒸熯嗍食,其味甚美”,最宜作为下酒之物。“会酒,祭神散胙;忌日酒,祭祖散胙;上坟酒,扫墓散胙。三者皆筵席而以酒名”(上卷37页)。口头禅“粳米做酒──勿作”(上卷28页),形容事情不可能取得成功。“软饱”一词,则为“饮酒”之隐语,“北人以昼睡为黑甜,南人以饮酒为软饱”(上卷36页),今所谓“老酒吃饱”,就只能是这种“软饱”了。“碗头桌,酒肆柜饮之名”(中卷38页),或许孔乙己还曾倚桌而饮呢!酒之用于做菜,则称“料酒”,如味道鲜美的鱼腊,就是“夏白鲦,用椒、酒、酱烹烘”的(上卷36页)。
《越谚》中记述更多的,当然就是谚语了。“渔耕农俗之夫,街巷里闾之妇,往往奉谚为《诗》《书》,口习如吟诵”(上卷4页)。由于绍兴老酒的悠久历史和绍兴人无酒不行的独特民俗,必然会将“酒”融进谚语中来。“棋力酒量”,形容凡事只能凭真功夫,而“不可伪为也”(上卷4页)。“飞过雁鹅当案酒”(上卷20页),则是对办事不牢靠、说话不算数者的讥讽。“醉翁之意不在酒”,本出于欧阳修《醉翁亭记》。“柴米夫妻,酒肉兄弟”,源之于《通俗篇》。此类谚语出自“经史子集,囫囵语句,引用以明其意,虽妇人孺子,亦能道之,此混经典为俗语者”(上卷7、10页),也可算作各取所需。“皇帝万万岁,小人日日醉”(上卷52页),形象地道出了绍兴人对酒的特殊喜好。“扯得尺布弗遮风,吃得壶酒暖烘烘”,“今宵有酒今宵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上卷32页),则反映了旧时虽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但对酒,却依然是这样的不可或缺。当然,人们对那些花天酒地、沉缅酒色的阔佬大亨,或是饮酒无度、酒后误事的酒醉胡涂,也要说上几句詈骂鞭挞之谚的,譬如说“酒囊饭袋茶竹管”、“酒是穿肠毒药,色如刮骨钢刀”(上卷43、6页)之类。(杨士安从《越谚》看绍兴酒文化
七、清朝酒坊创设和发展
清代初期是绍兴酒的全盛时期。绍兴酒的行销范围已遍及全国各地。康熙《会稽县志》有“越酒行天下”之说。乾隆年间著名诗人吴寿昌有《东浦酒》五律一首,盛赞东浦酒:“郡号黄封擅,流行遍域中,地迁方不验,市倍榷逾充。”东浦酒流行于全国而且深得各地信任,可以不作验方而充实于市场,这些都非夸张之语。乾隆年间,绍兴酒有名的大酿坊不下数十家,其中著名的除上述几家外,还有“善元泰”、“谦豫萃”等十数家,绍兴老酒名声大振。光绪初年,各酿坊向官方报捐的最高额达18万缸,农民家酿约6万缸,折合成品酒约7.5万吨,这个数目相当于1988年绍兴市黄酒的总产量。绍兴著名的“高长兴”酿坊和“沈永和"酿坊都创设于康熙初年。公元 1664 年,江苏吴兴人沈良衡在绍兴新河弄妙明寺 3号,创立沈永和酒坊。据陈学平的《绍酒加工技术史》一文中记述:“善酿酒”在清代1890年由绍兴沈永和酿坊创新了工艺,该酿坊以酿制酱油而闻名,工人师傅从酿制酱油启发,试以酱油代水的“母子”酱油原理来酿制绍兴酒;以提高酒的品质并取得成功。“善”即是良好之意,“酿”即酒母,善酿酒即品质优良之母子酒。现在善酿酒是以贮存1-3年的陈元红酒代水酿成的双套酒,即以酒制酒;也是半甜型黄酒的典型代表。该年陈洪绶“醉眼丹青”。其他许多著名酒坊也创设于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中山”、“云集"两坊,以其产酒量大、质优而闻名。阮社的“章东明”、“善元泰”、“茅万茂"酿坊规模也很大。公元 1743年(乾隆八年)周云集信记酒坊创设于东浦,东周漤越浦桥创世人周佳木。公元 1744 年(乾隆九年 ),王宝和酒坊在上海小东门创设。章东明酒坊在道光二十年(1842年)五口通商时,每年约酿酒六七千缸,合约2000吨,产品北运京、津、奉天,南输香港、新加坡等地。道光 28 年(公元 1848 年 )章东明酒坊在上海小东门闸北开设南北酒坊。咸丰末年(公元 1861年 )章正卿开设章东北正记酒坊。公元 1851年,寓居绍兴小皋埠嵊县人马赓良在嵊县浦口开设马钰记酒坊,后与堂弟马六公开设茂记酒坊,与堂弟(人口学家马寅初之父) 马逮生开设树记酒坊。1931 年开创“谷粹酒”。谷粹酒配方:“糯米 1石 8 斗,三浆三水,加四坛淋饭,带糟开粑沉缸,加糟烧酒,发酵期延长至 9O 天,掌握温度,防止糖化,每缸产酒 350kg,榨蒸后陈酒三年出售”。同治九年(1870 年)章荣堂之子浚申开设章东明浚记酒坊。同治初年章荣堂之子心甸 ,建章东明信记酒坊。光绪38 年(1903年 )鲁迅笔下的咸亨小酒店在塔子桥北面开业。同年周氏的德兴酒店在都昌坊开业,鲁迅的老师寿竞吾经常去德兴酒店吃酒。1934 年 6 月,金汤候主编《越游便览》云:阮社酒,每年运销国内者 20 余万坛,者时出13 运销南洋,新加坡,年达十余万坛当时有章寿昌开设章东明酒坊;高春辉,高春纯,高纯炎三兄弟开设高长兴酒坊,善元泰酒坊,茅万茂酒坊。
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南巡,亲祭大禹,流觞兰亭,饮酒赋诗,相传此后皇帝祭陵要用18市斤装最优老酒8000坛,绍酒生产迅速发展,又一批著名酒坊先后开业。《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好友爱新觉罗•敦诚在《鹪鹩庵笔麈》中写道:“近时士大夫宴客,非山阴酒不可,其味微酸,较之惠山泉诸酿耐久,饮醉者无头眩舌燥之酲。”道出了绍兴酒即使喝醉也不头眩舌燥的特点。敦诚是努尔哈赤的六世孙,1791年去世,属于清宗室子弟,曾任太庙献爵,颇懂饮食之道。由此可见当时绍兴酒在上层人士心目中的地位。乾隆年间,约1766年前后,北京有一位美食家叫杨米人,他写了不少有关饮食的竹枝词,其中一首写道:“绍酒真同甘露浓,座无客至为瓶空。长宵坐对寒灯永,一盏消愁史国公。”(收入《清代竹枝词十三种》,路工编)一般来说,北方人喜喝白酒、烈酒,但绍兴酒以其特有的醇和甘温,赢得大族人家包括宗室文人的青睐。咸丰、同治年间,战事迭起,交通阻隔,曾国藩创厘金,设通过税,酒业一度中落。以后逐步恢复。清光绪年间绍兴黄酒进入鼎盛时期,酿酒作坊遍布城乡。酿酒主要原料糯米,省内已供不应求,而前往江苏省无锡、丹阳、溧阳、金坛等地采购,并已有了一批资金实力较雄厚的作坊,如城内沈永和,东浦王宝和、越明、贤良、诚实、汤元元、陈忠义、中山、云集,阮社章东明、高长兴、善元泰、茅万茂,双梅肖忠义、潘大兴,马山谦豫萃,马鞍言茂元等酒坊。绍兴酒产量,光绪年间山阴、会稽两地城乡有酿坊1300多户酿坊,向官府报捐数为18万缸,农户家酿数约6万缸,全县共24万缸,以每缸产酒310公斤计算,年产量达7.44万吨。当时,已经开始推往外地销售。除了在上海、杭州开设酒行,酿酒作坊老板都重视聘请人搞专职营销,这些推销人员当时俗称为“水客”。他们的特点为:人头熟、交际广、路脚足、善于应酬、社会关系好、会说会道、富有生意经头脑。他们在酒坊中地位重要,待遇好,由于专跑各地推销,平时不必“坐庄”(上班)。除发给工资外,还按推销数量发2%-3%的佣金作为奖励,对于长年“老水客”,则放赋给一定的机动权(给予有限的赊销权)。水客为当时社会上一般人所羡慕,对绍兴黄酒推广宣传起到莫大的作用。由此可见社会条件对于绍兴黄酒技术发展的重要性,社会资源对于绍兴黄酒技术发展的不可或缺性。
约在道光年间(1821—1850年),章东明酒坊分别在上海、杭州等地开设酒行,之后,又由漕运、海运两条线把酒运到天津,逐渐在天津打开局面,设立酒庄。明清时绍兴师爷遍布全国,于是也成了绍兴酒推销和饮用的一个重要渠道.连北京同仁堂每年也要用绍兴黄酒来调制中药,据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通商时,章东明酒坊年酿6 000~7 000缸,销往香港、新加坡(邱志荣 绍兴古村落阮社史考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8(5):1-11)。
光绪十一年(1885年),黄酒产销达3万吨。1894年前,台湾曾是绍兴酒最大市场,阮社诸楚和等酿坊,年销台湾之酒占产量的30%;光绪初年,湖塘、东浦等地绍酒客商在更大范围内设行栈,光绪二十六年(1900),东浦云集信记(“会稽山”前身)在上海、广州、天津、北京等地设分售所,当时京津一带酒店莱馆饭铺多寄售以云集酿坊为主的绍兴酒;(摘自中国古典文学 ——国学大全 —《清稗类钞•饮食类》
https://m.xyyuedu.com/zhuzibaijia/qingbaileichao/295315.html)。
二十四年(1898年),据各酒坊向官府报捐数额,年产酒18万缸(以每缸250公斤计),合45000吨,为清代又一高年产;后产量渐趋下降。二十七年(1901年),浙江开办酒捐,以抵凑庚子赔款。酒业加捐,据酒业中人云:落地捐、厘捐均格外加重,核计总数约在值百抽三十之列,因之杭城各酒肆议定每斤加钱四,每碗加一文如图1-(商务:绍酒增价[J].集成报,1901,(第26期)10页)。
图5 绍酒增价
三十年(1904年),绍酒按正税加收五成附加捐。光绪三十年(1904),清政府颁布《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开始商标管理。宣统元年(1909)和二年,咸亨酱园“无敌牌”腐乳商标、谦豫萃酿坊“梅鹤牌”加饭酒商标,相继向清政府登记注册。
三十一年(1905年),山会两县酿酒96485缸,合24115吨(其中会稽县24276缸,合6069吨)。引《廿载繁华梦》第八回:“﹝ 周庸祐 ﹞便办了寧绸喜帐一轴、海味八式、全猪一头、金华腿二对、绍酒四罈。《廿载繁华梦》光绪乙巳(1905年)年在香港《时事画报》连载,光绪三十三(1907年)年出版单行本,作者:黄世仲,号棣荪,别署禺山世次郎、世次郎、嵎次郎,又号黄帝嫡裔、世界一个人等,广东番禺人(绍酒 千篇国学·汉语词典https://cidian.qianp.com/ci/%E7%BB%8D%E9%85%92)。
宣统元年(1909年),会稽县酿户认捐18586缸,合4647吨。
二年(1910年)贺黻冕编制的《中国经济全书》的记载是“绍兴所特产者绍兴酒甲于中国,一年酿造二十二万缸(一缸五百斤),共一亿五千万以上”。宣统二年(1910年)4月28日,第一次南洋劝业会在南京召开,浙江和绍兴的地方政府将包括绍兴酒在内的土特产品选送陈列,结果,绍兴“谦豫萃”和“沈永和”两家酿坊生产的绍兴酒均由清政府奖给“特等金牌”,农工商部还颁发《优等文凭》给“谦豫萃”酿坊。《优等文凭》全文如下:
农工商部为发给文凭事:
案照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定于宣统二年四月二十八开会,经本部附奏将会场陈列各品评定甲乙,给予褒奖,奉旨知道了,钦此,钦尊在案。原奏内称最优等给予金牌、银牌等语。兹查,有在会场陈列之陈酒二种,系浙江会稽县谦豫萃之出品,经审核官共同评议,并呈由审查总长核定,堪以给予优等文凭,以昭奖励。除分行咨照外,合行填发文凭为据,须至文凭者。
右给浙江会稽县谦豫萃收执
宣统贰年拾月十四日
钦差南洋劝业会审查总长工商部右堂杨行
三年(1912年),会稽县产酒183500坛,合4588吨,宣统三年《会稽县劝业所报告册》载:“会稽有酱园3户、酒业110户”。据酒业老人回忆,自宣统二年至民国二年间(1910~1913),全县有酒坊1300多家,年产黄酒5万缸左右,约合15000吨。据陈学平的《绍酒加工技术史》一文中记述:1912年(民国元年),东浦乡周云集酿坊的吴阿惠师傅和其他酿师们,用糯米饭、酒药和糟烧,试酿了一缸绍兴黄酒,得酒12大坛。试酿成功后,工人师傅认为这种酒由于加用了糟烧,味特浓,又因酿制时不加促使酒色变深的麦曲,只用白色的酒药,所以酒糟色如白雪,故称香雪酒。它是甜型黄酒的典型代表。
清朝时绍酒的大宗产品分成了三个类别,即状元红、加饭酒和善酿酒。壮元红又称元红,是绍兴酒中最普通的、产销量又最大的品种。比状元红高一档次的是加饭酒,绍兴酒中最高级别是善酿酒,为绍酒之精品。绍兴酒酿制以陈为睛,也就是说越陈酿越佳。《调鼎集》卷8说:“求其味甘,色清,气香,力醇之上品,唯陈绍兴酒为第一”;《清稗类钞》饮食类二:“绍兴酒:……至所谓陈陈者,有年资也。”陈绍兴酒是人们选用的主要目标。清杨静亭所著的《都门纪略》记载《酒楼》诗云:“陈绍斟来色似茶,高楼午酌胜仙家,藕心莲子冰初浸嚼,得寒香沁齿牙”。绍兴酒出品是陈二、三年后出售,封装时标上“远年陈绍”等。
清代的绍酒注重包装。传统的包装为陶制酒坛,封以一个特制的泥头.以保证久藏不败。“花雕”,则是一特种工艺装饰品,坛用彩绘,花鸟人物皆有,有所谓“五子登科”、“观音
送子”、“老寿星”等图案。用这种花雕酒坛盛装的美酒称为花雕酒。《清稗类钞》饮食类所说:“沈梅村饮女儿酒:熊元昌饷沈梅村大令以越酿一盛,外施藻绘,绝异常罇。”就是花雕酒。清时,北京开设有南酒店,如《清稗类钞》饮食类二:“京师之酒:京师酒肆有三种,酒品亦最繁。一种为南酒店,所售者女贞、花雕、绍兴及竹叶青;”由于花雕酒价格高,酒质好,仿造的也多。嗣阅《格致镜原》所引《投荒杂录》云:“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既漉,候冬陂池水竭时,置酒罂,密固其上,瘗于陂中,至春涨水满不复发矣,候女将嫁,因决陂水,取供贺客,渭之女酒,味绝美,居常不可致也。”似即世所传女儿酒矣。惟绍兴旧志载,有豆酒、薏苡酒、地黄酒、鲫鱼酒诸名,而豆酒之名最著,其法以绿豆为麴,统名之曰老酒。又有名萧酿者,萧山县金井,为徐氏园,邑人酿酒多汲此水,是以萧酿与越酿并重。《名酒记》云:“越州蓬莱酒,盖即今之绍兴酒,今人鲜有能举其名者矣。” (王赛时 绍酒史论 中国烹饪研究 1992(4):12~18)。
八、《滇海虞衡志》对绍兴酒的介绍
(清)檀萃辑;宋文熙,李东平校注,滇海虞衡志
绍兴洒,古箬下洒也(1)。取若邪溪水酿之,以箬封坛口而泥(2)。虑其远行,或难久贮,焰石灰半盏人之(3),故绍酒有灰而他酒无灰。今医书古方制药,辄口用无灰酒(4),是知绍兴已遍行天下,故方书以其有灰5),戒之口用兀灰洒也。坛而洒甚佳,.饮之辄破腹(6),由灰气浮于而耳。孙潜村居五华,知滇之吴井水似若邪(7),因以绍兴之酿法为之,真绍兴洒也。以饷大史及交好,每售辄数十坛,获大利,余则日与其徒乐饮洒。至今六七十年。云南省绍兴酒,由孙先生创之也。先生居滇南,开出文章、理学大风气,而豪饮之风,亦由以开,且留酒法于滇南,使小子后生时奉先生之遗瓮,其即鲁国夫子瓮乎(8)?往时官场为豪举,酒之自绍兴来者,每坛十斤,值四、五、六金(9)。近来滇作渐佳,可敌绍作,故绍来渐少,值亦渐低,则先生之余爱也(10)。
(1)箬下酒:亦称若下酒、若下春、箬下春。箬、溪名,亦称若邪。以箬溪下箬水酿酒,称箬下酒。《湖州志》:。箬溪在长兴县(属浙江省),溪生箭箬,南岸日上箬,北岸口下箬。土人取下箬水酿酒,味极醇美。”
(2)箬:笱箨皮,俗称笱叶。《本草纲目·箬》时珍日:“箬生南方平泽,其根与茎皆似小竹,其节箨与叶皆似芦荻,而叶之面青,背淡,柔而韧,新旧相代,四时常青,南人取叶作笠及裹茶盐,包米粽,女人以衬鞋底”。
(3)焰:同炒,火干为炒。盏,小杯。
(4)用无灰洒:《本草纲目·酒》(寇)宗爽口:”古方用酒,有……新旧无灰酒。”时珍日:“黄洒有灰,……不可入约。”
(5)方书:医家方剂之书。
(6)破腹:泻肚。
(7)吴井:康熙《云南通志·山川》:“吴井在(云南府)城东三里菊花村。其水独重,味甚甘冽。”吴井所在地今称吴井桥。
(8)鲁国夫子瓮:《后汉书·锺离意传》:“钟离意字了阿,会稽山阴(今浙绍兴市)人也。……出为鲁相。”注云:“意《别传》日:意为鲁相,到官,出私钱万三千文付户曹孔诉修夫子车,身入庙拭几席剑覆。男子张伯除堂下草,上中得玉壁七枚,伯怀其一,以六枚白意。意令主薄安置几前。孔子教授堂下床首有悬瓮,意召孔诉,问此何瓮也?对口:‘夫子瓮也。背有丹书,人莫敢发也。’意日:‘夫子圣人,所以遗瓮,欲以悬示后贤。’因发之,中得素书,文日:”后世修吾书,董仲舒。护吾车,拭吾覆,发吾笥,会稽钟离意。璧有七,张伯藏其一。意即订问,伯果服焉.”
(9)金:明清时称银一两为一金。
(10)余爱:遗留下来的好处。
【(清)檀萃辑;宋文熙,李东平校注,滇海虞衡志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12,第87页】。
参考文献
[1] 绍兴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 绍兴县志(1-4册) 中华书局 1999.5.
[2] 绍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绍兴市志[1~6册全(含索引)]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3] 绍兴人民政府网站 绍兴市
http://www.sx.gov.cn/col/col1462594/index.html.
[4] 绍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绍兴文史资料(第一辑~第二十五辑)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2010年.
[5] 浙江省图书馆、绍兴县图书馆(绍兴市柯桥区图书馆)、绍兴市图书馆、绍兴市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宁波图书馆、上海档案馆、上海图书馆、杭州图书馆、杭州档案馆及网络上资料等等有关清代绍兴酒的资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