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琦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期,邵氏的“新武侠电影”风靡一时。

彼时,以传奇导演张彻为首的“张家班36房”能人辈出,个个都有硬实力。

正因为有他们的倾力演绎,这才为功夫迷们奉献了无数经典作品。

本期,思琦带大家走进张家班的3位“超级打星”,各有各的特色,如今廉颇已老。

一、“大圣劈挂门”陈观泰

一、“大圣劈挂门”陈观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0年,陈观泰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科技的发展淹没了中国的真功夫,现在能打的,就剩下一个甄子丹了”。

细想之下,陈观泰的话不无道理。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内地影视业火肆崛起,再加上“特效时代”的到来,香港功夫片逐渐退下神坛,难寻昔日风采。

再有,身处和平年代,功夫电影似乎已经不需要打星们继续硬桥硬马,拳拳到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邵氏昔日的重量级打星,陈观泰靠的,是脚踏实地和稳扎稳打。

1945年,陈观泰出生于香港的一个普通家庭,其祖父在武林中享具盛名,与许多武术大师交情匪浅。

孩提时期,陈观泰顽皮捣蛋,经常惹是生非。

为此,祖父决定让他跟着名师习武,以此修身养性。

8岁时,陈观泰拜师陈秀中,主要修习“大圣劈挂门”的功夫。

众所周知,陈秀中师承“爱国武术家”耿德海,有“猴王”之美誉。

1976年,陈秀中领队出征夏威夷参加港美擂台赛,力战群雄后技惊四座,扬威国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艺成功且初中毕业后,陈观泰无心念学,自此流入社会,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消防员。

时光蹉跎间,他已经年近20,一身硬功夫毫无用武之地。

1967年,经好友举荐,22岁的陈观泰加入了唐佳和刘家良的班子,主要担任副武术指导。

同年5月,恰逢新加坡举办东南亚国术比赛,云集了东南亚的各国高手,剑拔弩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振兴“大圣劈挂门”,陈秀中选出几位得意门生参赛,陈观泰便位列其中。

擂台上,陈观泰不负所望,一路过关斩将后夺得了轻量级甲组赛冠军

那时,便有“陈观泰的拳,梁小龙的腿”一说,两人均在国术界享负盛名。

经此一役,陈观泰不但打响了名气,还成功加入了刚成立的嘉禾影业,并献出了电影处女作《八步追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嘉禾待了没多久,陈观泰被张彻发掘,继而转投邵氏,成了一名签约艺人。

接下来数年,他陆续主演了《马永贞》、《血滴子》、《洪熙官》等铁血功夫片,成为邵氏的重要票房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艺以来,陈观泰始终坚持不用替身,从头到尾基本都是打戏,男儿的生猛之气尽显。

而他的这番表现,正好符合张彻所追求的“阳刚武侠”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的时光里,陈观泰陆续献出了《荡寇志》《背叛师门》《杨过与小龙女》《义胆群英》《五毒》《残缺》等影片,每一部都是叫好又叫座的佳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他所塑造的角色,真正达到了“亦正亦邪”的演绎,演技和武打技巧都十分精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演艺圈打拼数年,陈观泰除了是当之无愧的老戏骨之外,还通过努力成了一名实力派导演。

此间,由他所执导并参演的《少年黄飞鸿之铁猴子》、《上海滩大亨》、《一代枭雄》、《喋血风云》等影视剧,每一部都堪称功夫片典范之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岁月如刀,江湖已老。

前几年,年过古稀的陈观泰出演了《打擂台》、《锦衣卫》、《铁拳》、《恶战》等功夫片,扮演的都是类似于长辈的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陈观泰老前辈虽然已经77岁,但他仍致力于心爱的演艺事业,为此躬耕不辍。

有生之年,他最大的愿望便是落寞的功夫片能够复苏兴旺。

二、“百变戏骨”姜大卫

二、“百变戏骨”姜大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陈观泰,熟悉姜大卫的朋友应该更多一些。

无论是早期的功夫片,又或是后来的剧情片,姜大卫所出演的角色能文能武,可刚可柔。

每一次角色诠释,他都能做到游刃有余。

有网友如此评价:“小姜风骨傲人,“中姜”气度超群,“老姜”可爱百变。

姜大卫能位居邵氏的重要打星之列,他到底有没有真功夫呢?

答案是肯定的。

1947年,姜大卫出生于上海,3岁时随全家迁居香港,祖籍则是江苏常州。

姜大卫的父亲名叫严化(本名姜克琪),毕业于上海中华音乐研究所,是上世纪50年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配音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小生长在文艺家庭,按理说姜大卫的人生会一路幸福顺畅。

可悲的是,就在姜大卫4岁时,严化因病去世,留下遗孀红薇和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不久后,红薇嫁给了著名电影人尔光,随后诞下尔冬升。

姜大卫兄弟三人成长于电影家庭,这正是他们今后能在演艺事业上飞黄腾达的原因之一。

童年时期,姜大卫在继父和母亲的帮助下参演了《街童》、《马路小天使》、《云开见月明》《流浪儿》等影片,是一枚真正的童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磨炼,母亲让姜大卫拜在“北派武师”粉菊花门下,和林正英等人成了同门师兄弟。

在这位名师的悉心教导下,姜大卫从小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尤其擅长腾挪跳跃。

少年时期,哥哥秦沛还带着他到国外深造了一段时间,使得他的基本功更加扎实。

1968年,邵氏的武侠电影正如日中天,急需引进大批打星加盟。

刚开始,姜大卫只是邵氏的一名武行(替身),露脸的机会寥寥。

但他凭着敢打敢拼的精神,很快便深得高层赏识。

在张彻的发掘下,姜大卫成功与邵氏签约,并于同年获得主演功夫片《游侠儿》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片上映后,票房和口碑取得双丰收。

凭着灵动的身手、以及那张“帅到没朋友”的脸,姜大卫迅速跻身港台武侠小生的代表人物之列。

整个70年代,姜大卫与陈观泰、狄龙、陈星等实力打星一起制霸华语武侠江湖,成为一个时代的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数年,姜大卫主演了《独臂刀王》、《保镖》、《十三太保》、《双侠》等邵氏武侠片,与“香江第一美男”狄龙齐头并进。

凭着《报仇》中饰演的“关小楼”一角,姜大卫斩获了第16届亚洲影展最佳男主角奖,成为香港历史上首位“亚洲影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年后,姜大卫又凭着《叛逆》中的富家子“凌希”一角,荣获亚洲影展的具有现代性格男演员奖。

姜大卫曾经有多红呢?

作家亦舒曾如此写道:“女有林青霞,男有姜大卫”。

武侠迷更是如此赞誉:“不知道姜大卫这个名字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看过武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邵氏学到诸多电影知识后,姜大卫于1974年开始尝试拍电影,《吸毒者》便是其导演处女作。

之后的导演生涯中,他执导了《死囚》《上天救命》《黑雪》等主要反映民生疾苦的影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姜大卫还是“香港导演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地位之高可见一斑。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电视剧行业突飞猛进。

当此时,日渐成熟的姜大卫同时奔走于电影和电视剧领域,献出了无数经典荧幕形象。

有如在台湾金庸剧《白马啸西风》中,他是人生悲壮的“马家骏”;

《射雕英雄传之九阴真经》中,则扮演亦正亦邪的“黄药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雪花神剑》中,又成了才智武功举世无双的“罗玄”……

作为打星,姜大卫身材偏瘦,而且还带着十足的儒雅之气。

故而,在邵氏的“铁血猛片”中,他的确阳刚不足,远逊于王羽、陈观泰、罗烈等人。

但放到武侠剧中,他扮演的侠之大者则宗师风范尽显,难有能出其右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0年代之后,姜大卫就算是放到时装剧中,扮演慈父、霸道总裁之类的角色也相当出色。

近年来,年过古稀的他,作品数量锐减,主要致力于经营自己的幸福家庭。

关于他和狄龙的“恩怨”,也在时光的隧道中被微风稀释殆尽,早就重归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香江美男”狄龙

三、“香江美男”狄龙

谈及狄龙,除了零零后之外,应该不会有人陌生了。

他位列“香港四小龙”之中,被誉为“香江第一美男”,和姜大卫一起缔造了邵氏电影的鼎盛时期。

在邵氏功夫片中,他是大侠的代言人,一身正气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狄龙出生于广东新会的一个贫困家庭,原名“谭富荣”。

狄龙的父亲曾先后娶过两房妻子,生了一大堆儿女,使得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童年时期,狄龙一家迁居香港谋求发展,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在传奇的“东方好莱坞”,狄龙从小就学习咏春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的时光里,他又接触了多门武术,是一枚不折不扣的武痴。

由于家境贫穷,狄龙中学毕业后便开始到社会上闯荡,曾做过码头杂工、餐馆侍应、洋装店裁缝等工作,饱尝人情冷暖。

彼时,狄龙怀着“武侠梦”,梦想着将来能成为一名武打明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8年,狄龙已经22岁,高大俊朗的外形令无数青春女孩为之倾倒。

这年,邵氏正在招考艺员,他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

众多参选者中,他彷如鹤立鸡群,顺利被邵氏录取并获得了8年的签约。

在邵氏同期的艺人培训班中,狄龙勤奋刻苦,任劳任怨。

尽管大多时候只是扮演龙套,但他始终秉持敢闯敢拼的作风,很快便进入了一个大咖的视线。

此人便是邵氏当家导演——张彻,狄龙小时候的偶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9年,张彻正在筹拍功夫片《死角》,便将主演的机会给了狄龙。

打定主意培养狄龙后,张彻可是煞费苦心,倾尽全力。

在恩师的栽培下,狄龙从开车、骑马等基本功开始学起,还跟着剧组的武师们学习功夫。

次年,随着电影《死角》上映,狄龙一炮而红,火遍了香江。

紧接着,张彻又为狄龙和姜大卫量身打造了《双侠》《新独臂刀》《快活林》《刺马》《报仇》等片,两人一起成为邵氏的“双侠组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王羽、罗烈、张翼等人组成的“邵氏五虎”开辟了新武侠时代,那么到了狄龙和姜大卫,则扛起了70年代邵氏武侠的半边天。

凭着在《刺马》中的精彩演绎,狄龙同时摘得第1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秀演技特别奖、优异演技奖共3项大奖,演技备受赞誉。

1974年,张彻带着一干得意门生去往台湾开辟市场,成立了“长弓影业”。

在台湾,张彻新添了郭追、江生、戚冠军等实力干将,怎奈发展并不顺利。

两三年时间里,狄龙紧锣密鼓地主演了《后生》《神打》《降头》等多部作品,但由于影迷对张彻的“铁血猛片”审美疲劳,因此票房十分惨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兜兜转转间,狄龙已值而立之年,演技更上一层楼。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张彻和楚原在邵氏的地位差距也日益明显。

自《天涯明月刀》开始,影迷们渐渐爱上了楚原的执导风格,作品中影绰可见的儿女情长,更能调动大家的胃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楚原更注重故事情节的打磨,人物形象的锻造也因此更加丰满。

在之后的《楚留香》《多情剑客无情剑》《三少爷的剑》《白玉老虎》《大侠沈胜衣》等作品中,狄龙通过自身形象和演技,成为古龙大师心目中的御用男主,为邵氏挣得盆满钵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狄龙所塑造的楚留香、李寻欢,沈胜衣等荧幕经典,至今仍被资深武侠迷们津津乐道。

除了效力楚原之外,狄龙自然不会忘记恩师张彻。

此间,在《广东十虎与后五虎》、《上海滩十三太保》等电影中,都能看到狄龙的身影。

只不过那时,“一代枭雄”张彻已经日薄西山,铁血功夫片也逐渐被各种类型的电影取而代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0年代中期,邵氏电影的辉煌已然成为过去,高层领导甚至只想着拍电视剧,萌生了放弃电影的想法。

1985年,因为邵氏老板并未找狄龙续约,年近不惑的他首次产生了危机感。

直到收到辞退短信,“狄大侠”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世间,无论再好的关系,也从来就没有不散的筵席!

人生最低谷的时期,狄龙没有等来一部戏约,仿佛被整个演艺圈遗忘。

沉寂了一年之后,郁郁不得志的吴宇森找到狄龙,邀请他出演《英雄本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那时:

吴宇森混迹在新艺城,只能图个温饱;

周润发演一部臭一部,堪称“票房毒药”;

狄龙被邵氏辞退,俨然“过气的武侠明星”。

正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他们一经合体,再有张国荣助力,果真成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凭着《英雄本色》中的“宋子豪”一角,狄龙荣获第2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以及最佳男主角奖,阔别一年后重回巅峰。

个中的酸爽,想必只有他本人能够体会。

而他所留下的那句经典台词“我没有当大哥已经很久了”,岂非正是英雄气短的真实写照?

此后,狄龙献出了《人民英雄》、《豪门夜宴》等口碑佳作,虽然发际线后移严重,却难掩戏骨风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狄龙将重心放在家庭方面,其子谭俊彦子承父业,尽管远远赶不上父亲,但他踏实努力,不失为一位合格的艺人。

大家还想了解哪些功夫明星呢,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