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从古至今无论什么事跟“玩”这个字沾上边就都不是什么好事:别玩了回家学习;你就知道吃喝玩乐;你玩够了没有------诸如此类的“玩”文化好像一步步在让我们退步。

可是如果一个人能够“玩”出名堂,不光因为玩鸽子撰写了一部有关鸽子的典籍,还因为喜欢书籍撰写了名著,为中华经典文学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总之就是“玩什么都能玩成功”,这可以为“玩”字正名了吧?

一千个王思聪也玩不过一个王世襄!

王世襄

01 天生爱玩,放荡不羁爱自由

斗蟋蟀、抓蝴蝶、摔跤、玩葫芦---王世襄打小就爱上窜下跳,他更是在十岁那年就养起了鸽子。

“挂在他们嘴边儿的都是洋鸽子,而对高尚、庸俗的中国传统观赏鸽却毫无概念。”他那个年代,家家户户养的都是从西洋进口来的国外鸽子,每一个爱好养鸽子的人常常借此炫耀,崇洋媚外,这让热爱中国传统的王世襄嗤之以鼻。

“我就是从小玩到大的,玩物丧志,业荒于嬉。”提到自己一生“玩”得厉害,王世襄总说自己是玩物丧志,但其实,他只是云淡风轻,谦虚了而已。

1914年,王世襄出生在北京一个官宦人家,他的祖父是清朝的工部尚书,父亲是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而他的母亲,是江南大户人家的千金。

这样一个名门望族、官三代的身份可以说给足了王世襄闯荡天下的资本,虽然他打小就被家人摁进了私塾,但他就是不爱学习,而是只沉迷玩耍。

“我的天啊,你快下来!”王世襄这一天为了更好地训练鸽子,拿着一根近两米的长杆在房顶上跑,他的母亲此时脸已吓得惨白。

虽然付出了经常让母亲担惊受怕的代价,但是他最后训练出来的鸽子确是京城一绝:他手拿杆子指向哪里,鸽子就会飞到哪里,十分听话。

鸽子玩明白了还不够,只要是他爱玩的,他都能玩到巅峰。1926年,年仅12岁的王世襄对蟋蟀的要求不像小时候那样宽松,而是越来越严格,他觉得买的蟋蟀不够强悍,“身子骨”弱得很,始终不能让他满意,于是他决定自己去找蟋蟀。

“去哪儿找呢?蟋蟀这东西就爱待在潮湿阴暗的地方,越阴暗越好---”王世襄冥思苦想着找蟋蟀的地方时他忽然灵机一动:“哎?对了!坟地!那的蟋蟀肯定是最棒的!”是的,这个12岁的娃娃为了找强壮的蟋蟀决定去坟地蹲守。

夜里,他趁着父母睡着便自己拎着灯笼去了,“胆子大、为了目标啥都不怕”,他蹲在坟地里果然听见了蟋蟀清脆的叫声,于是他循声而去一抓一个准。

坟头儿抓来的蟋蟀那也是力量惊人的主儿:个头高大、腿长、须子长且直,战斗力自是不必说,抓了蟋蟀回到北京城里和其他小伙伴儿斗蟋蟀的王世襄一度蝉联冠军,打遍天下无敌手,所有跟他年纪相仿的公子哥儿都知道了:王世襄的蟋蟀是最牛的!

光是鸽子、蟋蟀这样的“小动物”就够王世襄玩儿的了吗?那你可错了,鹰这种高傲而睿智的动物一样逃不过他的手掌心。

王世襄知道要制服鹰不像制服鸽子那么容易,但他就是爱挑战,偏偏不想放弃。为了能让鹰也臣服于自己他愣是六七天晚上没合眼,一个盹都没打,和鹰干熬着,最后那只鹰被他熬得实在受不了只能任他摆布。

虽然痴迷于上窜下跳整日玩乐,但王世襄并非一点学习都不碰,在私塾那几年他只要玩累了偶尔也会坐下来好好学习。

私塾读完了以后父亲打算把他送到当时北京的美国侨民学校读书,这可不是谁都能进的学校,他的父亲以为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他总不至于闹出大花样了,谁知,他完全低估了自己的儿子。

“美国的那些个同学啊,我当时看他们一个个的太文弱了。王世襄说,那个侨民学校给他最大的印象就是美国同学一个个弱不禁风的,自己从小就上山爬树玩摔跤,健壮得很,看着他们自己都着急,于是他就开始带着同学们练摔跤。

美国侨民学校旧址

可是毕竟树大招风,王世襄有时难免会因行事招摇被挑衅,有一次一个膀大腰圆的美国同学觉得他太过狂妄,就想和他比试比试,年轻气盛的王世襄不甘于被人这样轻视,于是只用了三个回合就把那个同学撂倒在地,还摔断了手臂,从那以后,他在学校里就出了名。

到目前为止,无论王世襄玩什么,爱玩什么,他都能玩到极致。

有一次他上街看见一群人都在围观,就上去凑了凑热闹,后来才知道是一个人开着一辆摩托车在炫耀,那个年代,就算是自行车也是稀世罕见的存在,别说摩托车了。

可是王世襄瞧了一眼却满脸不屑:“这算什么玩意啊!怎么也得骑一个白马才叫神气!你这不叫正经的玩儿,就是显摆有钱呢!”

在他眼里,玩就是玩,炫富是另一码事,自古以来中国的真公子都是骑马仗剑的,也许年纪轻轻地王世襄自己都没意识到,他对中国的文化的热爱早已深深地刻在了骨子里。

02 玩物却不丧志

结束了美国侨民学校的学业以后,王世襄考入了燕京大学研究院学习中国古代绘画,可是一个天生好动的人怎么会甘于整天坐在板凳上描描画画呢?

他觉得绘画,那就要纵情山水才能亲近自然、做出最好的画,于是本来就和同学们格格不入的他又去山水间释放天性。

燕京大学

大学这几年王世襄已经是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了,但却依然天真好动得像个孩子,有一次他在一个河边看见了一个渔夫,聊了几句觉得和人家很投机,就一连好几日都跟人家泡在一起,他经常自己带上油和调料把那个渔夫钓的鱼烧了吃,春末夏初还会两个人下河去游泳,好不自在!

“临江垂钓,闲坐石上”的生活确实很惬意,却不能持久,这一年王世襄二十五岁,此时一件影响他一生甚至改变了他心性的事悄然发生:母亲去世了。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一辈子都在让母亲担心,更没有好好地孝顺过母亲,这份坚定的爱瞬间崩塌,让他从此变了一个人。于是他渐渐放下继续玩乐的计划,开始专心读书、研究中国画创作。

也许是为了给母亲一个交代,也许是让自己心里更好受些,晚年的时候,他用心总结了从前玩鸽子和斗蟋蟀的经验,并查阅古籍,请了专门养鸽子的师傅到家里给自己做指导,又翻遍全国图书馆找了七十多种蟋蟀谱,前后编撰了《明代鸽经清宫鸽谱》和《蟋蟀谱集成》。

时间到了1943年,彼时刚经历过战火的中国正是动荡转向安定的重要时期,王世襄偶然认识了大学者梁思成,于是两个人一见如故。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梁思成推荐他做国民政府教育部文物损失委员会的助理代表,他凭借着多年来“玩”的经验和对文物的精通,帮国家追回了七批文物,106箱古籍,保住了国家的珍贵文化遗产。

1952年的时候他却再次因为动荡和不明人士的举报而遭到罢官,那个时候他的朋友都劝他再去找个工作,好像是在心里感叹他这样一个贵族公子的没落。可是那个时候倍感压力和束缚的王世襄却不以为然。

“一个人连玩都玩不好,他能把工作干好吗?”没有了工作的王老反而如释重负。

春天,王世襄就在自家院里种下葫芦,等待一棵棵小苗苗能长成满树葫芦,期间他也没闲着,一边研究葫芦的各种价值,一边翻阅古书怎么把葫芦做成器具,后来他的《读匏器》在故宫博物院发表,让这个几乎濒临灭绝的手艺得以传承。

当年北京市各大饭店的名厨们都会在大早上到朝阳菜市场买菜,但是去得太早菜市场没开门他们就在公园里打太极等开门,王世襄琢磨着得跟他们学点东西,于是混进去一起打太极,熟络了以后经常请教他们做菜的问题,一来二去,竟这么把自己请教成了一个“大厨”。

他自己有一套理念,就是“素菜荤做,荤菜素做”,用做白菜的方法做鱼,用做青菜的方法炒肉,他还自己发明了一道菜---焖葱。

每次朋友聚会让露一手,他都会直接焖一捆葱,一端上来就被抢光,风头直盖过旁边的海参大虾那些。他的朋友们都会直呼:一捆葱也能让你做这么好吃!

因为他的夫人也喜爱作画,王世襄经常亲手或素描或彩绘家里的家具、古玩哄夫人开心,他自己也经常会做一些学术研究。

除了补充了《画论》,他还用脚写出了一本专门针对漆工的《髹饰录》,还在71岁那年出版了《明代家具珍赏》,他这是国内的第一本,这给当时中国关于明代家具的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

那个时候他家里的收藏少说也有上千件了,虽每一件都是至宝,但是遇到心仪的他还是会无论如何都买到。

一次他路过集市看上了一个古玩,因为店家想加价几次都没卖,后来他硬是花了四百块钱把原本二十块钱的东西买了下来。

03 玩物也玩心,洞悉世事只靠“真”

晚年的时候因为左眼失明,王世襄渐渐很少出门,妻子过世后他将家里的一应收藏像佛像、竹木雕刻、古琴等大部分都上交给了国家,其余的以不到十分之一的价格转让给博物馆收藏,有些通过拍卖给它们找到了新主人。

“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分析,有所发现,使它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与发展。”别人问起他为何这么做时,王老只说了这句,这个时候大家也明晰了他这一生看似“放浪形骸”背后的真谛。

“万物从哪来到哪去就是最好的归宿,凡是生命以外的东西啊,都是人生长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有幸它们陪我走一遭我就很幸运了。”王世襄从不觉得这样是散尽家财,而是看透生命的潇洒。

2009年,95岁的王世襄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近代收藏大家马未都曾说:“王世襄是一个对生活非常豁达的人,他不论经历什么样的人生低谷他都一直坚持,坚持到功成名就为止,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马未都和王世襄

是的,通俗地说,王世襄老先生是一个永远都“打不死”的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都能照样深耕,再崛起,继而“玩”到巅峰,这个中滋味,值得我们用一生来学习和体会,也值得现今的富二代们深思。

参考文献

知乎《现代人怎么看王世襄这类玩家》

藏拙网《文人书房与王世襄的旧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