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络书法生活

文/冯华(二马头陀)

冯华,号二马头陀,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书法秘笈主编。人生以书法为津梁,以传媒为稻粱,以写作为涵泳,匪敢渡人实求渡己,苦中作乐而已。好读书,不求甚解。好临帖,不求甚似。偶作小文自娱,笑骂由人。

明 ·文徵明《水浒溪草堂图》

与传统方式不同,我的书法学习从网络才真正开始。

38岁之前的人生,风景其实不多,个人一直忙于埋头拉车,谋生养家,偶有闲暇时光,亦因耽于其他嗜好而大半荒废。人到中年拔剑四顾心茫然之时,是书法收留了一个中年人的焦虑与仓皇。那是2014年的4月,因了某种机缘巧合,我重新捡起年少时的旧梦——也就是很多人都有的书法梦,购买工具,开始操练,最初不过是想在笔墨中找寻一份安宁。

我在网上找到了大量书法学习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海量信息,每天如饥似渴地阅读。同时也报了一些网课,参加了一些群组,时不时向高手请教。从死磕一笔一画的临习开始,从钻研基础技法开始,越学越被吸引,慢慢进入到了一种沉浸式的深度学习场景之中。

一个点画的较真、一个转折的复原,一个笔势的再现,一点一滴,每个微不足道的小小进步,都能让我从中收获巨大的快乐和内心的满足感。一点点地,原本惶惑的心,居然在其间得到了某种救赎、解脱和成长。

好奇心会驱使人不断拓展旅行的疆界,从而给自己的人生打开更多种可能。我像蜗牛爬墙一样不断伸出触角,循迹而行。由“书写”,到“写作”,再到“书法新媒体”,触角的延伸让旅程变得丰富,每段风景都给了我不同的人生体验。

一只触角,锁定毛笔书写,做最传统的笔墨锤炼,写最传统的书法作品,在古典中拼命吮吸营养,陶醉如哺乳期的婴儿。

另一只触角,围绕书法写作,点滴成文,慢慢从技法分析、学书札记,到展览观察、碑帖考证,再到书法评论、世相杂谈,不知不觉越写越多,也慢慢抵达更大的场域,见识到更丰厚的时代风景。

如果还有第三只触角,那便是接触网络,搞书法新媒体,办公众号,策划网上活动,这些事情随想随做,倒也不太费力。网络和手机成为助推书法的伙伴和工具。

一些时候,我也尝试打通书法和生活的界限,在日常书写中找寻笔墨的自由,但是至今没有找到答案。时代多故,江湖寥落,我也免不了感怀时事,忧世伤生,偶尔忍不住说三道四,便写作成文。碎片化的时间对我至关重要,不少小文是在地铁上用手机码成。

这个时代有很多人只埋头写字,过得安逸巴适。但我不想做一个只埋头写字的书法人,那样并非不好,只是那不是真实的我。我不想装成别人。我希望自己首先是一个立体、鲜活、有棱角的人,一个充满好奇心的旅行者,一个搬砖谋生的媒体工作者;然后才是一个书法作者,一个书法文章的写作者,一个书法网络新媒体的漫游者。

网上漫游时常会遇到新朋友,加我之后问些书法学习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大同小异,解答次数多了,车轱辘话来回说,我自己都烦自己。其实,我写过一些小文,里面提供了对不少常见问题的粗浅理解。于是干脆整理一下,把自己这两年写的几十篇东西统一汇总,做成了一个网络链接专辑,其中做了关键词分类。谁再问我问题,直接把链接发过去,对方可以直接从分类中去找答案,我也不用再像祥林嫂一样重复啰嗦。倒也两得其便。

另一些时候,很自然地,也会听到有人抱怨:网上的书法垃圾信息太多,书法群组太杂,影响了自己练书法。我想说,我的体会可能和别人有所不同,我是一个完全受惠于网络时代的书法人。如果没有网络时代的这些条件——学习资料的极大丰富、技法秘辛的简便获取、视频演示的直观可见、明师指导的直接高效、互动交流的快速便捷、重要信息的广泛同步——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我连现在这些肤浅的进步亦不可能获得。这是时代赐予的礼物。因此,我感恩时代,感恩互联网上指导过我、或者我看过他们的文章、视频、资料的所有师友,他们的帮助我一直铭记在心。我对网络亦抱有同样的感激之情。

想象一下,假如我们还处在互联网之前的时代,就像我年少时的七八十年代那样——我们爱好书法,但是无帖可看;我们渴望名师指导,但是僻居乡村或者小镇,周围用毛笔的人都屈指可数;即使偶有老师,也大多属于非专业人士,用今天的技术标准看很可能是“二把刀”。这样的氛围,其实对书法的学习极不友好。然而,因着网络时代之便,这诸般障碍都已遁于无形。今天,只要你爱好书法,只要你愿意付出,你总能找到自己学习和进入的通道。

王子敬说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1600多年后的今天,新的书法时代也仿佛走在山阴道上,各路风景自相映发,各种链接、课程、视频、展赛、资讯、服务层出不穷,使人应接不暇,有的人甚至会感到无所适从。

年终岁尾,总会比同时多一些感怀。说真的,此刻,我无比期待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旅人,一路同行,一边相互激发,真诚批评,一边共同欣赏这个时代的书法风景。

时势已变。固步自封、刻舟求剑只会成为时代的弃儿。与古典时代相比,当代书法的学习模式、展示场景、传播链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个人闭门自学多年惊现江湖的模式大概率已是不可能。即使你不与人来往,你也不可能不接触网络上的书法信息海洋。每个人都应在时代的洪流当中躬身入局,顺势而为,踏浪前行。我知道这个时代还会涌现出很多的新人,他们在古典与现代、网络与现实间自由切换、来回漫游,共同构起筑新的书法圈层和书法生态,为后来人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书法图景。

进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不管怎样,一个新的书法时代已经揭幕。

明 · 文徵明《东园图》

【交作业】

辛丑书法生活小结

2021年1月

1月初,撰“庚子书法札记”九篇,陆续发于书法秘笈公众号,阅读量约7万。

1月初,参展“2020国展精英排行榜七人展”网络展。

1月初,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成立40周年系列活动“中原书坛新一代”展览持续展出,作品《金农题画节选》参展。

1月2日,《困学记》刊发于《书法导报》。

1月6日,入太行,观冰挂,访荆浩遗踪。

1月8日,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展在山东青岛开幕,作品《来禽山馆学书笔记》参展。

2月

2月1日,参加河南省书协组织的公益活动,到河南省妇联为抗疫医护工作者写春联送福。

2月11日,被停云书法学堂高级创作研究班录取。

3月

3月3日,书法平台“墨池”发布《国展精英访谈录:冯华》。

3月8日,撰《世说新语:书法圈头陀闻见录》,发于书法秘笈公众号。

3月24日,《书法学习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一)》刊发于《书法报》。

3月27-29日,参加停云书法学堂高级创作研究班春季课程学习。

3月30日,《临摹之深浅在眼,拟仿之得失在手,自运之成败在心》刊发于《中国书法报》。

4月

2021年4月7日,《书法学习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二)》刊发于《书法报》。

4月14日,《书法学习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三)》刊发于《书法报》。

4月14日,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奖仪式在浙江绍兴兰亭举行,针对相关舆情,当天撰《从兰亭金奖少一人说开去》,发于书法秘笈公众号,阅读量1.8万。

5月

5月9日,撰《趣味解读第九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览征稿启事》,发于书法秘笈公众号。

5月13日,针对近期书法圈热点事件,撰章回体《二马拍案惊奇:辛丑书法圈演义》(前八回),发于书法秘笈公众号,阅读量1.1万。

5月21-23日,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参观“三吴墨妙:近墨堂藏明代江南书法”大展,凡三日,逡巡不忍去,颇悟欧阳询观索靖古碑之趣。

5月26日,撰《面试观察:中书协面试考什么?怎么考》,发于书法秘笈公众号,阅读量1.7万。

5月30日,撰《答客问:群内吵架太伤肾,何如埋头写小文》发于二马笔记公众号。

6月

6月2日,《全国书法大展面试,考什么?怎么考?》刊发于《书法报》。

6月19-21日,参加停云书法学堂高级创作研究班夏季课程学习。

7月

7月20日,郑州遭遇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亲历其间。后撰《郑州亲历:雨灾流水账 • 地铁码字记》发于书法秘笈公众号。

7月28日,《书家文辑:冯华》刊发于书法报,凡三篇。

8月

8月2日,据人民日报公众号当天报道:河南新闻发布会公布,截止2日12时,此次特大洪涝灾害致河南302人遇难50人失踪,其中郑州遇难292人失踪47人。这些数字中,有一位是朋友的亲属。当日编辑《天地不仁,怎容万物飘零为刍狗;父老何辜,忍看八方风雨会中州》发于二马笔记为念。

8月17日,耽于读碑,撰《张旭&严仁:释碑似历险,读人如探案》发于书法秘笈公众号。

8月20日,耽于读碑,撰《大唐高士:即使你有再多才华和美德,也不过是大时代的一粒微尘》发于书法秘笈公众号。

9月

9月10日,针对“2021书法圈第一案”相关舆情,撰《金白案:一份网络时代典型个案的观察报告》发于书法秘笈公众号。

9月17日,《当我们置身历史现场》刊发于《大河美术报》。

9月18日,针对民政部处罚中硬协,撰《警惕正规协会“山寨化”》,刊发于《美术报》“书法”版。

9月19-21日,参加停云书法学堂高级创作研究班秋季课程学习。

9月23日,撰《游走在古典与现代之间:一个书法爱好者的书写、写作与网络生活》发于书法秘笈公众号。

9月28-29日,作为代表,参加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当选为河南省书协理事。

10月

10月14日,被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领军人才培训班”录取。

10月16-17日,参加首届仰韶文化“彩陶坊杯”全国书法大奖赛作品展开幕式。

10月25日-11月6日,参加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领军人才培训班”学习,课程丰富,为时两周。

10月29日,《学书法先学配中药?》刊发于《大河美术报》书法版。

11月

11月8-11日,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2021 新闻宣传工作网络研讨班”学习。

11月10日,撰书家印象记《书坛老司机的多个侧面》发于薛明辉公众号。

11月12日,迷恋尺牍,与冯剑星等师友倡手札往还。陆续学写尺牍8札,发于书法秘笈公众号,阅读量约4万。

11月17日,《书法圈需摆脱“冷气”》刊发于《书法报》。

11月29日,学写尺牍参与《书坛“三冯”组CP,尺牍风雅新势力》,发于书法秘笈公众号。“三冯”者,墨池冯错,陈州冯剑星,中州冯华也。此说本戏言,聊以自娱,兼娱人耳。

12月

12月3日,《遇见苏轼:雪泥上的痕迹》刊发于《大河美术报》书法版。

12月10日,沉迷临仿宋人尺牍,作《致敬经典:探秘东坡的十种面孔》发于书法秘笈公众号。 另作《“意”居何所——二马头陀意会宋人手札22家》,修改中,暂未发布。

12月16日,撰书家印象记《史经伟: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发于书法秘笈公众号。

12月25日,针对刘晓庆书法展备受热议这一现象,撰时评《刘晓庆为什么不能办书法展?》发于书法秘笈公众号,阅读量1.4万。

12月20日,汇辑《二马头陀辛丑尺牍八札》发于书法秘笈公众号。

12月20日,“让书法回家 中国好家风”书法名家邀请展在湖南石门开幕,作品《曾国藩嘉言录》参展。

12月29-30日,作为特邀学术媒体观察员,参加全国龙门书法双年展评审工作,颇为受益。

12月29日,《二马头陀论书札记》刊发于《书法报》封三“文心阁”版。

2022年1月(辛丑腊月)

2022年1月3日(辛丑腊月初一),为吉林卫视写福,参与“当代书坛50家向全国人民送祝福”书法展活动。

2022年1月11日(辛丑腊月初九),撰《全国龙门书法双年展评审观察侧记》,刊发于省书协公众号,阅读量近1万,得诸师友私信讨论相关内容,颇受益。

1月21日,国务院调查组公布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确认河南因灾死亡失踪398人,其中郑州市380人。承平之世,罹此浩劫,椎心之痛,无以言表。书鲁迅先生诗笺为念。

1月27日(辛丑腊月廿六),墨品书法网发布《冯华:让书法回家◎中国好家风》。

1月28日(辛丑腊月廿六),应海上贯珠室邀请,参与“年度汉字”主题书画约稿,书“和”字以应。自注: 辛丑多事,予蜗居郑州一地,经洪灾一场,八方风雨中州汇;历疫情三番,九轮核测探喉深。身历其间与世浮沉者,每有劫后余生之叹。贯珠室徵以年度汉字,予熟思不得。偶翻字典,乃拈一“和”字以应。何耶?盖禾为绿,似可代指绿码;口为出纳官,纳可食,出可言。使民之口有禾谷可嚼,有声音可发,则一路春风皆绿码,有禾有口天下安。是和之功,亦可谓大焉哉!

1月29日(辛丑腊月廿七),由冯剑星兄、冯错兄策展的《六骏贺岁:三冯迎春线上书法微展》分别在书法秘笈平台和墨池平台发布。孟会祥先生当天援笔立就,欣然赐序。序言先点出“三冯”皆从事书法、传媒与写作这一特点,对三位后学分别勖勉有加。在 言及下愚时,孟师如是说:

冯华兄为文密实,理路清晰,见识笃定,遣词工稳。其书学帖,近则复翁,远则山阴,尤其钟情五代北宋人尺牍,追求郁郁芊芊的学问文章之气。他的率性、风致从磨砺而来,又不以磨砺销蚀锐气,在从众入时时,期期固守文人书法的本来意义。

孟夫子目光如炬,我学书的路数、门径、与网络的结合、暗藏的小小想法……一切都难逃法眼,无所遁形。我深知,自己目下仍处于像海绵样广汲营养的初学阶段,学尺牍也罢,写文章也罢,无非都是磨砺的过程,文人书法作为一个高远而笃定的追求,虽不能至,而心念念之。在序言最后,孟夫子对“三冯”殷殷寄语:

天下学书者众矣,十之八九,都有出群之才、希古之志,然而又十之八九,随其流而扬其波,陀螺般滴溜溜转之后,泯然众人。所以我一直倾慕怀抱文心,怀抱“书生可以傲王侯”气质的人,做起来,做下去,待到水落石出,岿然独存。六骏驰骋,其在斯乎?

这当然不是一个小目标。何况自己也没什么才气可与此目标相埒。但,人生一世,理想总还是要有的。既如此,就把夫子的勉励当作努力的方向,忘怀得失,享受磨砺的过程,不也很好吗?

壬寅虎年将如期而至,这真是我收到的最可宝贵的礼物。

接下来,把一切交给时间。

2022年1月31日辛丑除夕

于京华客次

作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