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江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到过秀峰的人,大都知道秀峰之美是一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秀美。秀峰位于庐山东南的鹤鸣峰下。秀峰之秀,并不是一峰独秀,而是群峰竞秀。秀峰是香炉峰、双剑峰、文殊峰、鹤鸣峰等诸峰的总称。比如香炉峰顶形如一座天然的古香炉,每当云凝山谷,缭绕上升,一经阳光的映照,便会出现“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奇特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诗人李白游览秀峰写下《望庐山瀑布》一诗之后,历代不少文人墨客纷纷来到秀峰观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人间壮景,并写了很多豪放美丽的诗篇,使原来以自然风光著称的秀峰,逐渐变成了一处人文景观。在这些慕名而来的文人雅士中,随着南唐中主李璟到秀峰筑台读书并修建了开先寺,从而更加增添了秀峰的人文底蕴。

据《庐山志》记载:“南唐李中主璟问舍于五老峰下,野夫献之,买为书堂;及即位,以为寺,故名开先。”公元931年,南唐烈祖李昇将年仅15岁的长子李璟送到庐山白鹿洞读书,但李璟并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自作主张在秀峰买下一栋农舍作为书堂,带着随从离开了白鹿洞。李璟选择秀峰作为读书之地,不知是向往李白诗中描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秀峰美景,还是自恃帝王之家的高贵身份而不愿意和白鹿洞的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一起读书,但不管什么原因,李璟都开创了一代帝王在庐山隐居读书的先河。以至于李璟即帝位后,将他在秀峰隐居读书的农舍旧址上所建的一座寺院,赐名为“开先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昇并没有责怪李璟擅自更换读书的地方,只要李璟能够安心读书,不管在白鹿洞还是在秀峰,其结果都是一样,只是作为帝王之子却住在一栋破旧的农舍里显得过于简陋。于是,李昇便派人到秀峰把李璟的书堂重新整修一番,并在书堂的后山上,修建了一座可以读书观景的读书台。隐居在秀峰的李璟每天除了读书,便是观景,偶然也会写诗。只是出生在晚唐的李璟,所作的诗词已全然没有了盛唐时李白诗文中的那种飞流直下的气势。比如他的《望远行》:“玉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夜寒不去寝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人们从诗中很难读出一种王者之风与豪迈之气。

李璟离开秀峰时并没有确切的时间记载。公元943年,李璟嗣位称帝,年号太保。李璟即位后,改变父亲李昇保守的国策,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并一举消灭了皆因继承人争位而内乱的马楚及闽国。不过李璟虽然使南唐疆土得到扩大,但他却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终日与其宠臣饮宴赋诗,导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李璟在位期间,用于歌筵舞榭的诗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不仅自己写诗填词,还把儿子李煜培养成了一个比他更为出色的词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庐山志》记载:“南唐后主李煜常从父璟徙豫章,筑书堂于鹤鸣峰下。”李璟也效仿自己的父亲把儿子李煜送到庐山读书,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一国之君,应该激励儿子去建功立业,开辟疆土,也许他已感觉到南唐气数已尽,让儿子去读书填词不失为明智之举。

李璟和李煜父子俩在诗词成就上不相上下,在政治生涯中也算是殊途同归。他俩的诗词被后人录入《南唐二主词》中,李璟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和李煜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都称得上是流芳千古的名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957年,李璟迁都南昌,向后周称臣,史称南唐中主。南唐后主李煜则成了宋太宗的阶下囚,被宋太宗毒死时年仅42岁。李璟作为南唐一代君主,在后人的心中并没有留下太多的记忆,但他在秀峰筑台读书和修建寺院的行为,却引来了历代文人墨客和帝王将相的关注。宋代书法家米芾曾游历秀峰,夜宿开先寺,欣然题写了“第一山”的匾额,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时,也慕名游历秀峰,并赐名开先寺为“秀峰寺”。

文:龚骥

来源:#庐山旅游# 庐山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