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没有伴奏,44个孩子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圣歌》。这44个孩子中最小的5岁、最大的11岁,他们来自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太行山深处。两年前,阜平县才正式脱贫“摘帽”。就是这样一个革命老区里孩子们组成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用天籁般的歌声感动了很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大山与大舞台的距离

在大山和大舞台之间,是一批已经退休的支教老教师。

2021年是北京崇文小学退休音乐特级教师付宝环参加教育部“老校长下乡”活动,在阜平县义务支教的第五个年头。

在付宝环来到阜平县城南庄镇的石猴、谷家庄两所乡村小学之前,这里的孩子还从来没有上过音乐课。“他们不知道怎么唱歌,张不开嘴,唱出的声音都不在调上,一开始这让我特别苦恼。”付宝环坦言,经过自己五年的支教,孩子们的进步也很有限,“因为下课之后缺少音乐的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9月的一天,付宝环接到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提出,希望到阜平看看那里的孩子是否可以承担四个多月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演唱奥运会会歌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让付宝环又惊喜又担心。惊喜的是,孩子们有机会站上大舞台,担心的是,她不知道孩子们是否可以担当这样的重任。“我知道阜平的孩子和在冬奥会开幕式上演唱会歌的距离有多远。我心里头真的有点打鼓。”付宝环说。

与冬奥组委约定好时间,付宝环提前一天到了城南庄。当天晚上,她几乎一宿没睡,满脑子都在考虑该怎样让城南庄的孩子在北京冬奥组委的代表面前表现出最好的一面。

第二天见面的场地选在了城南庄镇马兰村的马兰小学。

见面的时间是下午四点。一大早,城南庄四所小学的200多个孩子在马兰村集合,其中只有50多个是付宝环教过的。临阵磨枪,得知孩子们都会唱的歌只有《国歌》和《上学歌》,付宝环把200多个孩子分成两拨,以音准、咬字、呼吸这些基本的歌唱方法为主,分别上了两堂大课,最后挑选出了100个孩子。

100个孩子给冬奥组委的代表齐唱了《上学歌》和付宝环现教的捷克民歌《白鸽》,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又分别唱了各自学校的校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唱完以后,冬奥组委当即拍板,决定由阜平城南庄的孩子承担在冬奥会开幕式上演唱奥运会会歌的任务。“我感到一天的准备没有白费,在场的阜平县和保定市的代表都特别振奋。”付宝环说。

获得认可的100个孩子还算不上一支合唱团。紧接着,付宝环和冬奥组委的工作人员在城南庄镇的五所小学开始了正式的选拔工作。她告诉记者,考虑到《奥林匹克圣歌》是一首旋律复杂、难度很大的歌曲,自己选孩子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音准。“长什么样,男的,女的,高矮胖瘦,我都不看。我选择的标准就是要唱准了。”

经选拔后入围的孩子有70多人,为了让孩子们的歌唱水平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提升,阜平县为这支新组建的合唱团配备了多名生活老师,大家吃住、训练都在一起,每周回家一次,从2021年10月下旬开始了半封闭式的集中培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没有合唱基础的合唱队

27岁的保定学院合唱指挥专业教师马孟楠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合唱培训老师,曾到北京为国家机关进行合唱指导。她告诉记者,这是自己经手过的合唱培训中难度最大也最有挑战的一次,原因很简单,这些大山里的孩子在合唱方面几乎是“零基础”的。而让他们倍感压力的,还不是这些孩子在音乐方面的“空白”,而是大山阻隔造成的一种与外界天然的隔膜。

“孩子们非常怕生,很多也不会说普通话,沟通起来有困难。我们经常正在排练,就看到有个孩子在角落里突然就哭了。问他怎么了,他说是想家了。他们没有过过这种集体生活,所以半封闭式的集训是非常必要的。”马孟楠说。

在长时间的集训过程中,孩子们也展现出了山里孩子独有的专注与韧性。1月初来到北京后,在鸟巢的第一次彩排中,年龄最小的小豆豆对头上粘贴耳机的胶带发生了严重的过敏反应。一上场,小豆豆的眼睛就看不见了,头上起满了疹子。老师们都被吓坏了,在之后用其他方法帮她固定耳机,但坚强的小豆豆从没有过任何抱怨,也没有说过自己想家,表现得比很多大孩子都要好。

在阜平集训期间,孩子们演唱的视频起初每周向北京的开幕式导演组传送一次,后来增加到每周两次。马孟楠说,两个多月的集训中,孩子们的变化既是潜移默化的,也是脱胎换骨的。有一个叫尹天琪的男孩,经过合唱训练,硬是从一开始流着鼻涕、满身泥土的样子变得干净和专注起来,像是换了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12月底的一次视频汇报时,孩子们的表现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在北京观看汇报的很多人都眼含热泪,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带头鼓掌说:“太好啦!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红脸蛋!孩子们唱得太好了,真不错!”

03

“虎头娃”如何“速成”希腊语

《奥林匹克圣歌》要用希腊语来演唱。对阜平的孩子们来说,学唱《奥林匹克圣歌》从一开始就分两条线同步进行,一条是学会歌曲本身,一条是学会希腊语的歌词。而完整的演唱和训练,必须以学会希腊语歌词为前提。

在接到任务之前,“00后”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希腊语专业2019级本科生林嘉濠还从未听过《奥林匹克圣歌》,更没有给别人教过希腊语。“接到任务,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先学会这首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其他欧洲语言不同,希腊语有着独特的书写体系。林嘉濠采用英语拼读加汉语拼音的方法在阜平讲授《奥林匹克圣歌》的歌词,以便孩子们学习和记忆。他要教会的除了孩子,还有马孟楠等合唱培训老师;除了要教会念诵,还要让大家理解歌词的含义。

教学的效果让林嘉濠有些惊讶。孩子们学得非常快,用林嘉濠自己的话来说,从开始上课的第一天起,孩子们就不断带给他惊喜。

“其实所有的歌词归结起来就是一句,‘古老的精神永远不朽’;一开始挺难的,越学越简单,希腊语有些发音跟中文有些像……”向记者说起学希腊语的过程,八一学校五年级的邸俊博显得颇为轻描淡写。

实际上,据林嘉濠说,这个胖胖的小男孩因为歌词记得不熟,曾经是老师们的重点纠错对象。但当林嘉濠从北京再次来到城南庄,开始第二阶段的教学时,他的确惊喜地发现,邸俊博已经把歌词全都记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到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林嘉濠表示,自己曾一次次被孩子们的努力所感动。“有一次晚上下课很晚,我们还看到一个小女孩趴在窗户上自己小声地哼唱这首奥林匹克会歌。还有一个小女孩因为是中途转来一起训练,进度比别人慢,急得都哭了,但还是抹干眼泪自己加练赶上了大家的进度。我们还经常看到在平时的休息间隙,会有许多小孩子跑过来,带着阜平当地可爱的口音,眼中水汪汪地充满求知欲,手指着小黑板,让我帮忙纠正和指导发音等问题。”林嘉濠话语中不无自豪。

不仅如此,孩子们的训练也非常刻苦,正常情况下一天大概进行三个小时的希腊语训练,多的时候,甚至一学就是一整天。“孩子们从来都不叫苦叫累,理解能力经常惊艳到我们。”林嘉濠感慨,在这样的朝夕相处中,林嘉濠也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小林老师”。

终于,在4日晚9点许,这些孩子们站上了“鸟巢”的舞台,没有任何伴奏,唱响了这首《奥林匹克颂》。纯净的歌声,清澈的眼神,感动众多网友。

演出完第二天清早

老师和孩子们在冬奥组委安排下

到天安门广场观看了升旗仪式

之后便乘坐专车返回家乡

孩子们还给家人带了

“冰墩墩”“雪容融”纪念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凯告诉总台记者

孩子们通过这段时间的训练学到很多

不仅在生活方面自律性更强

更懂得团结互助

在精神面貌上也更加自信

“这是一次最好的实践教育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

实现了站在开幕式舞台上的梦想”

刘凯说,合唱团今后一定会坚持下去

也会走出去进行演出

让孩子们有机会看到更大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纷纷点赞

“孩子们的声音清澈、童真

又充满力量和向往”

“老区的孩子们能有这样的机会太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张天一

资料:央视新闻 话匣子 北京青年报 环球网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