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睿鸫

为进一步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通知》,要求到2025年,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力争控制在9%以内。(2月7日 《工人日报》)

我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水量惊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全国城市、县城公共供水管网漏水量近百亿吨,这大体相当于700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有些县城供水100吨,漏掉30吨,这意味着,这些地方公共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高达30%。

显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这项制度安排,非常具有针对性、现实性以及紧迫性。纵观《通知》可谓亮点纷呈,特别接地气:譬如,科学合理确定城市和县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目标;再如,合理安排建设时序,老城区结合更新改造抓紧补齐供水管网短板,新城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供水管网;此外,善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和激励机制,构建精准、高效、安全、长效的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模式。

实际上,国家层面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出台了系列公共政策。早在2015年国务院颁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就规定对使用超过50年和材质落后的供水管网进行更新改造,到2017年,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10%以内。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建设滞、渗、蓄、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从具体政策实践来看,从2017年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以内,到2025年,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力争控制在9%以内,八年间,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仅提升了三个百分点,这预示着,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性欠帐多,导致这项公共政策执行难度大,进展并不顺利,并未达到理想预期。

要想堵死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网眼”,国家层面要从根源上,寻求破解之道。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及时更换标准高、材质好、抗压性好的管道;同时,加大治理力度,架构起供水、用水管道和设备的巡检、维修和养护政策制度,定期对供水、用水管道和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从而保证管道设备运行完好。此外,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智慧水管理系统,从而实现精准化科学化管控。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架构起严厉的问责机制。要明确投资主体、建设主体终身负责制。若出现的管道漏损问题,监管部门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建设工程质量的法律、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进行严格执法。尤其对渎职失职的责任人,要依法问责,从而遏制投资、施工等环节造成的各种漏水隐患,最大限度地降低漏损率。

来源:红网

作者:吴睿鸫

编辑:陈乘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22/02/08/10853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