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衣食住行中的佛法

我们生活之中处处渗透着佛法,简单如日常的衣食住行之中都有佛法。一般人认为佛教不追求物质条件,不追求快乐的生活,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其实《阿弥陀经》中所揭示的佛国乐土就是物质条件极为丰富。实际上佛教修持有五种位阶,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而这五种位阶是有区别的,前二种针对的是普通在家信众,后三种针对的是出家的僧人。但是佛教并不否定前二种位阶的意义,相反在“三发心”中的第一发心就是发的增上心,招来的是人天果报,这种果报对物质生活并不采取否定的态度。更为重要的是不仅在家的信众离不开衣食住行,甚至出家高僧大德也离不开衣食住行。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抱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从四摄化他上、六合敬里以及四众弟子三个方面来讲,不管是在家信众还是出家僧人都应该持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礼让的态度。

我们不仅要有正确的生活态度,正确的处世态度,同时还要有正确的思想见解。正确的思想见解应该是建立在“八正道”上,其中尤以“正见”为首要,只有有了正确的思想见解,才能过着真正富足的精神生活。历史上的大德为了坚持自己所坚守信念不惜得罪权贵,甚至不惜牺牲自我。那么正确的见解远吗?是不是一般人不能达到呢?一个对佛法有基本认识的人,要有虽苦犹乐、虽难犹易、虽无犹有、虽死犹生的思想。一个对佛法有着真正体验的人,在他的心目中,苦和乐不是两个,难和易不可分开,有和无没有区别,生和死本是一体。可见正确的见解不在别处,离我们也不远,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在世间的衣食住行上,就在人我的处世经验上,如果能将佛法付诸于生活上实行,则能一生受用无穷。

佛法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之上,就在我们日常的处世态度之中,就在我们日常的思想观念之中,重要的是如何去践行它。

感情、经济、道德中的佛法

佛教界的人士,不论是出家的大德法师,还是在家的居士信徒,常常将佛法与生活分开,就是出家几十年的长老法师,有时候语言、行为、思想、观念都和佛法的实践法门未能完全相应,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把佛法表现出来。可见,强调佛法的普适性,即离不开日常的生活,同时也否定批评了在佛教界那种根深蒂固的认为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而脱离生活的思想观念。

人是有情大众,感情是人最基本的生命状态之一。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着我们生活能否幸福。那佛法能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佛教教人一种奉献的感情而不是自私占有的感情,教人一种更深邃、更广大的感情而不仅仅限于较为狭隘的亲情之间。学佛的人应该持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大慈悲精神,发挥情感的极致,与众生同体,这就是净化的感情生活。

同样,财富对于普通人而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那么如何看待一个人贫穷与富有,如何把利用手头的财富,又如何获得财富?我们一般人总觉得自己贫穷,一无所有,而佛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更重视内心的财富,因为一个人的欲望是无尽的,永远无法满足,而真正能让我们富足的只有内心的财富。所谓内心的财富不是别的就是“真如佛性”。但是我们要纠正那种认为佛教视财富如毒蝎的错误观念,佛教实际上并不轻视财富,佛教鼓励人们通过“正命”获得财富,鼓励人们将正确途径获得财富能够化为“净财”。

我们不仅要处理好我们的感情生活,正确看待和获得财富,同时我们也应该过一种正觉的道德生活。一个人信仰佛教容易,不过践行佛法所提倡的教理却难,如佛法教我们要慈悲,可是有些人内心仍然充满嗔恨、嫉妒;佛法要教我们布施,可是有些人仍然悭贪成性;佛法教我们要正业、正命,从事正当的工作,过正当的生活,可是有些人仍然以赌吃玩乐为业。生活中我们利己容易,利他却难,佛法告诉我们不仅要过利己的生活更要过利他的生活。我们经常发愿去做某件善事,不过往往发心之后就没了下文,如果能坚持自己所发的初心,则成佛不难矣。(文/星云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