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2月10日讯(记者 郭文培)“在这样一个多因素都在变化的环境里,每家企业都有一种重生的机会。能否抓住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新人老人共同完成。所以这是一个好时代,是一个重生的时代。”岁末年初,王俭从跨国外企“转战”国内创新生物技术企业——为度生物,任职首席执行官。回首刚刚过去的2021年,王俭表示,一面是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叠加,一面是医药行业“内卷”加剧。于企业而言,这其实是一种“重生”,在这样的时代下,本土企业要筑牢核心技术“护城河”,实现可持续发展。
医疗行业内卷凸显,外资跳内资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一股优秀高级人才从外资企业向内资企业的转型风席卷医疗圈。尤其是众多高管们,深耕二三十年,从外资企业“学成归来”后,纷纷转身投入到内资企业的怀抱。王俭就是其中之一。在强生、巴德、波士顿科学等多家顶级跨国企业担任大中华区领导三十余年后,今年年初,他突然宣布加入“年轻”的为度生物。这一重磅消息甫一公布,引起行业震动。很多业内人士不解,从外资企业到内资企业是必然趋势吗?医疗行业也开始内卷了吗?
“从外资到内资,我觉得人才都是不足的。”王俭认为,无论是医疗耗材领域还是生命科学领域,科技发展都需要人才支撑。随着国内人才政策红利的释放,未来从外资转入内资将是大势所趋。
“行业内卷现象肯定存在,原因之一是大家之前没看到的机会忽然出现了。”谈及内卷,王俭分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在进口供应链问题上,部分进口原料及半成品出现短缺。在政策、资本市场等多因素助推下,供应需求被放大,供应端个体随之增多。在持续发展前提下,以量维持价格还是以价格保证供应等问题尚未解决,因此市场容易出现内卷现象。
王俭以体外诊断行业举例,检验产品核酸此前需求少、定价低,如今却爆发式增长。然而,市场上使用的技术多为早期技术,虽然可以满足相关的检验需求,但这类产品却没有核心技术能力。这意味着,新冠肺炎疫情稳定或消除时,这类产品便存在下架风险,因此行业极易发生“内卷”。面对这一现象,本土企业要筑牢核心技术“护城河”。
筑牢核心技术“护城河”,比肩丹纳赫、赛默飞
为度生物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业从事生物技术领域内微球产品及其相关技术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较为“年轻”,但却是行业的一股新生力量。比如该公司的主营业务微球,是新冠肺炎疫情核酸检测中的关键技术,可满足当下核酸检测需求。
“为度,创始人期待企业成为生物医药行业的华为和百度。”加盟为度生物,王俭对为度生物充满了无限期待。在他眼中,丹纳赫和赛默飞是行业标杆企业的优秀代表,也是为度生物的远期目标。
“他们每家都有一两项核心技术,后续通过不断并购整合,成为越来越难被超越的对象。”王俭说,这两家企业不仅有核心技术,在横向、纵向业务上的整合能力也走在行业前列。同时,这些公司给投资人带来超越预期的回报。为度生物未来的战略布局中,也会走相似路径,即核心技术+并购整合。
王俭勾勒了为度生物的发展蓝图——微球是公司的“护城河”,公司将以微球为引擎,并外延生物医药抗体技术、生命科学仪器等业务领域。同时,保持良性并购态势,早日实现国际化。“这是为度生物2.0时代。”王俭说。
国产替代是刚需,聚焦国际化市场
纵观整个医疗市场,王俭充满无限憧憬。“未来几年,很多老年人的健康管理需求,需要用更好的药物、更好的诊断方案、更好的场景来支持。”他说,在老龄化加剧、全球供应链尚为混乱等背景下,国产替代是市场刚需。
那么,本土企业拿什么来对标国际巨头呢?
“从成本来讲,我觉得进口替代是阶段性的,国际化大公司的成本不一定比咱们国内高。”王俭解释,国际公司大多为上市公司,他们的研发投入需要利润支撑,所以必须要保持相对高的利润率。加之国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导致的怠工怠产,给了国内企业一定的窗口期。此时,如果既可以确保高利润率,又有足够研发投入,同时又抓住进口替代窗口期,国内企业一定会稳步上升。
“底层技术我们并不差,如何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实现规模化生产并完成迭代,这是一个挑战。”王俭说,事实上,在一些零配件上,OEM(代工生产)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早已具备国际生产能力,只是规模化生产是当下的一大痛点。因此,本土企业应该聚焦国际化市场,一边学习一边竞争。
春节过后,在王俭带领下,为度生物新一轮规划即将实施。在这份规划中,有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人才梯队、国际市场等关键词。“一个成功的本土企业一定要坚守一块自己的阵地。起家的东西是什么?能否做到国际领先?这些一定要守住。”王俭表示,锚定新目标,一起向未来。“重生”时代,本土企业要立足技术本身,筑牢企业“护城河”。
2022蓄力启航,对深耕医疗行业三十载的王俭来说,新一段征程即将启航;对“年轻”的为度生物来说,2.0时代即将开启。
(责任编辑:杨秀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