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觉醒年代》的爆火掀起了一阵现象级热潮,一批在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爱国青年跨越时空,吸引了众多新世纪青年的追随敬仰。陈延年、陈乔年兄弟,赵世炎、邓中夏等人,他们追求真理,最早深入工人群众中,探索革命道路;他们在工作中成长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却又都英年早逝。
这些人中,化名“施英”的赵世炎曾参与创建中共旅法党组织,精通几国外语,是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领导者之一,取得胜利,建立了上海市临时政府。1927年牺牲时年仅26岁。
赵世炎
“赵世炎一生虽然短暂,但却辉煌。作为他的后人,我除了敬仰、纪念,还要时时刻刻鞭策自己,不能玷污先烈的名字,做的一切事情都要对得起‘赵世炎’这个名字。”2022年开年之际,赵世炎之孙赵新炎接受红船编辑部采访如是说到。
回顾赵世炎短暂的一生,祖父超强的学习能力、善于团结人的能力以及严格的自律能力令赵新炎非常敬佩,也让他记忆深刻。赵新炎也坦言,过去对于赵世炎等烈士的宣传是不够的,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人的事迹。
谈及《觉醒年代》的火爆,赵新炎认为,这部剧之所以能够打动年轻人,在于它打破了过去把人物脸谱化、偶像化甚至卡通化的刻板印象,最大程度地展现了人物的鲜活一面......
“能够深入到底层百姓的生活”
1901年4月13日,赵世炎出生于重庆龙潭镇,15岁时考入当时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即现今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这里他受到了新思想、新理论的洗礼,愈发明白民族和国家此刻的艰难处境。
1919年,五四运动风起云涌。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勤工俭学”的理念应运而生,在学生中掀起了一股留学风潮。为了响应以“学习新思想、寻找改造中国途径”为目的勤工俭学学生运动号召,赵世炎进入了吴玉章修建的法文专修馆学习,作为留法预备学员。1920年5月9日,赵世炎等人从上海出发,远渡法国求学,开启留法勤工俭学之路。
“他的学习能力,在我追寻他足迹的过程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赵新炎讲述,从15岁来到北京学习到19岁毕业,这几年当中,赵世炎的学业成绩一直是非常优秀的。
在当时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对学生英语的要求就已经很高了。初来的赵世炎总是带着一股很浓的川音去讲英语,为了纠正自己的发音,他在周末会去到教堂以及学校附近外国人聚集的地方去交流,很短的时间,他的英语水平便迅速提升,已经到了可以帮助同学们翻译的程度。
赵新炎称,到后来去法国留学勤工俭学,又要从零开始学习法语,虽然此前在国内有过几个月的法语短期学习,但是基础并不牢固。尽管如此,在法国三年,赵世炎的法语水平也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赵新炎接受红船编辑部专访
“1923年他们从法国去苏联,一路上,不管是法语还是英语大家全要靠祖父做翻译。同样都在国内读过书,又同样在法国住了好几年啊,但是别人的外语就是不如他,他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给我印象是非常深的。”
在旧社会、旧中国,读书人与文化人往往是不与底层劳动者来往的。赵世炎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和华工们生活工作在一起,在国内领导北方工人运动的时候,也是深入到工人当中。在上海领导工人武装起义,也是工人当中著名的领袖。
对此,赵新炎认为,祖父赵世炎不只是一个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文化分子,他还能够更多地深入到底层百姓的生活当中。
“他团结人的能力是非常强的。他跟工人有共同语言,知道他们的疾苦,因为祖父本身的家庭是比较富裕殷实的家庭。说实在的,如果不是勤工俭学,不走革命这条路,他如何知道工人的生活?又怎么可能去领导工人斗争呢?这是不可能的。”赵新炎说道:“所以为什么去法国勤工俭学在当时是非常震动的一件事。因为读书人怎么能劳动呢?我们中国传统读书人是不干活的。”
守着巨款吃剩饭
1927年上海4·12反革命政变后,在江苏省委工作的赵世炎有了变动,组织调动他去中央工作。当时,江苏省委机关还在上海,中央机关在4·12政变之前也在上海,政变后,党中央转移到了武汉。
“党中央要求调他去武汉工作,但赵世炎却考虑到他在上海的工作还没有交接完,便选择留在了最危险的上海。这个时候做出这种决定意味着随时有可能牺牲,但是他义无反顾的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因为这个选择,26岁的赵世炎在上海壮烈牺牲。
1927年7月2日,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实施抓捕赵世炎的行动,并来到赵世炎的住处搜查。在赵世炎的住处,他们发现了近四万大洋,这是由赵世炎暂时保管的革命工作经费。国民党特务怀疑这笔巨款与苏联共产国际有关,便向他质问。赵世炎不慌不忙地说自己是一个商人,经商中资金流转,有这些钱是很正常的。
此时,一个特务看了一眼饭桌,上面摆着的是剩饭,而且可以看出十分粗糙。守着巨款却吃剩菜,这绝不是商人之举。在国民党反动派眼中,这种手里拿着巨款,吃剩饭的事情,只有一种人能做出来,那就是共产党。
这一个细节也加强了在场特务对赵世炎“共党”身份的肯定。后来,被捕的赵世炎在叛徒韩步先(红船编辑部注:时任江苏省委秘书长)的指认下,还是暴露了真正身份。
“不能把革命者塑造成干巴巴的形象”
“这样的一个人为何愿意为理想、为事业去牺牲自己?因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赵新炎认为,这也是《觉醒年代》这部剧能够打动年轻人的原因所在。
“它打破了过去影视剧对先烈及英雄人物脸谱化、偶像化、甚至卡通化的平面塑造。立体地呈现了一群鲜活的人。这些人是热爱生活与生命的,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够认识到中国人民需要什么。否则一部影视作品只是为了展现先烈的牺牲,刻意地塑造牺牲场景,观众凭什么要感动?”
赵新炎说,像祖父赵世炎这样的人,现实中的他同样爱吃好吃的东西,喜欢玩,也喜欢穿上好衣服去照相,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这样的一个人他最终为了事业献出生命,这才是值得后人去怀念敬仰的地方。“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都不在意,对自己的生活也不热爱,那么他牺牲了也仅仅只是牺牲了。只有将这些先烈们作为普通人的另一面真实地呈现出来,才能让观众感受到他们牺牲那一瞬间的意义。”
“我觉得现在宣传先烈、宣传革命者的文艺影视作品是有进步的,这个势头要保持下去。不要再把革命先烈都塑造成一个干巴巴的、脸谱化的形象,这既不是革命先烈的本色,也无法做到真正吸引年轻人去敬仰、学习革命先烈。”
“祖母曾两次入狱,并非终身未嫁”
或许是《觉醒年代》热度所致,在网络上,出现了“赵世炎牺牲后,夏之栩等了他六十年没有再嫁”的声音,为了塑造革命烈士的爱情,忽略了夏之栩实际上为中国革命做出过的巨大贡献。对此,赵新炎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艺术作品有它自己的特点,再者像《觉醒年代》这样一部宏大的电视剧,它需要展示的人物角色太多,他只能去做一些艺术化、抽象化的处理,很难面面俱到地去展示每一个人。”
“作为我祖母夏之栩来讲,她并不是简单的出于对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敬仰,才与赵世炎相识并组建家庭的。”赵新炎介绍,祖母夏之栩从小就过着非常苦的生活,她的父亲去世以后,全靠母亲给人缝补衣服、洗衣服维持生计。就读于湖北师范学校时,受陈潭秋等第一代共产党人的影响参加了革命,后来在北京与赵世炎相识相爱结婚,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直到赵世炎牺牲育有两个孩子。
“网上说的她为了爱情终身不嫁,事实上这是误传。祖母夏之栩后来也结婚重新组建了家庭。丈夫是后来的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刘淇生。刘淇生老爷爷也是一位特别热爱生活且特别有文采的一位老人。”
夏之栩
对于网络的不实说法,赵新炎也是笑言道:“所谓丈夫死了终身不嫁,如果在19世纪,这是可以立贞洁牌坊的。但今天已经是21世纪了,这种‘终身不嫁’的话题,不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应该说的,因为革命先烈也和我们所有人一样,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
赵世炎牺牲后,夏之栩仍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1929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夏之栩前往苏联去学习,两个儿子也被一并带到苏联。1930年年底,夏之栩将两个儿子留在苏联,自己回到国内继续参加革命斗争,不料刚从满洲里入境就被逮捕。
赵新炎介绍,当时处在张学良统治下的东北,对共产党人是严防死守的。夏之栩作为一名南方人,又是从苏联入境,这类人在东北,要么是商人,要么是共产党。正是因为引起了他们的高度怀疑,刚从苏联回国的夏之栩就被捕入狱。直到9·18事变后,在党组织的营救下出狱回到上海继续做地下工作。
然而,仅仅一年时间,1932年夏之栩再次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当时国民党判了她无期徒刑。服刑的时候,祖母就表示她绝不屈服,她要在牢里,坐到她的儿子们打着红旗来接她。”
服刑五年后,1937年国共合作后,夏之栩被释放出狱,此后在武汉、桂林、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先后工作过。来到延安后,又先后在中央社会部和组织部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60年代任第一轻工业部副部长,1982年9月至1987年11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从小就没有去过特供商店”
赵新炎告诉红船编辑部,他从小在祖母夏之栩身边生活成长,在这期间,祖母的两件事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段时间,北京很多部队在施工。当时赵新炎的家旁边就有一个施工部队,赵新炎回忆那是北京卫戍区的一个连队在挖防空洞。在此施工的连队知道了夏之栩的革命经历后,特意通过上级邀请她去连队做革命传统教育。当时连队也提前告知了夏之栩,这次革命传统教育就讲自己的革命斗争故事。
“祖母应邀前去,给一百多个连队战士讲革命故事。因为她此前很少和家人讲这些故事。我母亲借这个机会也跑去听讲了,结果回来以后告诉我们,她的故事只讲了一段,讲她在国民党的监狱里,如何把一个看守感化,为他们传递情报,帮助狱友们和外面的组织联系。”
赵新炎继续介绍着,“后来看守的行动暴露,被抓捕起来要执行死刑。祖母当时讲,这个即将被执行的看守还不是共产党员,只是一个共产党的同情者。但是他在被枪决之前,喊的却是共产党万岁,并且多年后大家都不记得他的名字了。祖母说,‘在中共的革命斗争史当中,有太多这样的人为了中国共产党去牺牲,他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我们活下来的人就不要再说自己的什么事。因为我们都活下来了!’”
此外,从小在祖母身边生活的赵新炎,没有去过一次特供商店。
“她对我们要求是很严的,生活上和周边的孩子比没有什么特殊。现在都分什么学区之类的,但在当时,有钱的没钱的都在一起上学,我们有些同学家里很穷的,但大家都在一起上学,都是一样的,穿的也都差不多,可能我们家生活条件会比人家略微好一点,但是绝对没有任何特殊化。”
赵新炎记忆特别深刻的一件事,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为了保障高层领导干部的食品安全,给予他们生活物资上的便利,北京东华门设有特供商店,里面的商品要比外面卖的便宜,数量也很多,但祖母从来不让他们去特供商店买东西。
“她说组织上发的工资足够了,即使定量供应的物资不够,也从不允许家人去特供商店里买,对家中任何人都是这样要求的。所以我经常开玩笑说,我和我哥从小就没有去过特供商店,当时觉得自己好像比很多同伴要吃亏很多。但是现在回过头来想,这对我们的成长教育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不能抹黑先烈的名字”
对于自己革命后代的身份,赵新炎更是坦言:“由于祖父牺牲得早,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家以前对于他是不怎么了解的,社会上也宣传得少。那对于我来讲,‘赵世炎’之孙的名号更加没有什么特殊性。我和我的家人不知道他的名望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但是我们永远都谨记着一条:自己做的一切事情要对得起先辈,不要玷污‘赵世炎’这个名字,从我父亲那一辈再到我们这一代一直都是这样的。”
“有一个现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严打反腐,那么多落马的‘苍蝇老虎’,却看不到几个烈士后代的身影。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更多的烈士后代,一直以来都是严格约束自己。虽然党中央对烈士后代很照顾,但照顾的是让这些后代健康成长,不断学习进步,除此之外,和所有普通人都一样。”
相较于开国将军的后代,不管是大众对于他们父辈的熟知度还是相关层面的宣传热度,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是赵新炎等烈士后代所能体会的。对此,赵新炎淡然表示,从小到大这都没有给自己造成心理落差。
赵新炎向红船编辑部介绍,开国元帅中,有三位元帅的入党直接或者间接与赵世炎有关。聂荣臻元帅是赵世炎介绍入党的,刘伯承元帅的入党介绍人其中之一是吴玉章,而吴玉章的入党介绍人便是赵世炎,朱德元帅的入党介绍人是周恩来同志,但却是张申府和赵世炎批准的。
“说实在的,过去对赵世炎的宣传是不多的。我祖母和我的两位姑婆,她们都和赵世炎一起战斗生活了很多年,她们后来一直想在宣传赵世炎的事情上做些工作。但是她们都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要守纪律,该怎么宣传就怎么宣传。所以对我们来讲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困扰。”
没有受到困扰的赵新炎,多年来一直谨记着不能给先烈的名字抹黑,甚至哪怕大家不知道他的名字。
赵世炎烈士像
“宣传革命先烈,不能照本宣科”
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全国上下都掀起了学党史追思先烈的热潮,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与追捧。但不得不提的是,也有声音认为,这种热度只是为了政策宣传,一旦建党百年时间节点过去之后,将迎来过往的平静,那些被短暂追捧敬仰的先烈又将被年轻人淹没在历史长河当中。
对于这个问题,赵新炎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以前的宣传是不够的,而且宣传当中是有一些偏差。比如说陈延年、陈乔年两位烈士,以前我们不宣传他们,甚至因为他们没有后人,也没有人知道他们的事情。”
赵新炎表示,从建党九十周年的《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到建党百年的《觉醒年代》,这两部电视剧在社会中,尤其在青年群体中引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我和编剧龙平平老师也交流过这个事。我问他‘你想到过会有这么大的反响吗?’他说他想到了宣传部门会比较重视,但是没有想到会在观众特别是青年人中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不过赵新炎也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一直停留在这几部剧的阶段,宣传引导工作不做改进的话,热度褪去后会出现上述问题的。
作为一名老党员,虽然赵新炎时常跟“90后”甚至“00后”开玩笑:“我入党的时候你们还不知道在哪呢!”但他也明白,只有让现在的年轻人发自内心的去认识、体会革命先烈的人生,才能持续不断地将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发扬下去,才不会让那些先烈们消失在这些年轻人的记忆中。
“作为一个党员,作为一名革命后代,在建党一百周年的时期去宣传革命先烈的事迹,我是责无旁贷的。当然,我在讲的时候,会尽我最大努力,把先烈还原成可敬可爱可歌颂的形象,而不是念稿子照本宣科,只讲述他们怎么伟大不还原他们真实的一面,我觉得那样既吸引不了年轻人,对我们的先辈也是不敬。”
撰文:周晓宇
视觉:宋琦
统筹:王海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