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日锋

红网时刻2月11日讯(通讯员 何思婷 何宗旺)左手是为家人,右手是为家乡,安仁县中医医院的刘日锋用双手捧起孝道和情怀放入心中,照亮自己漫长且艰难的从医之路。

刘日锋从小跟着当医生的小姨长大,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他对医生这份职业充满向往与崇拜。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选择医学专业,后来如愿考入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的中医临床骨伤系,本科毕业后,2011年考入贵州省中医学院骨伤科学院读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仁县中医医院。

左心房的选择是孝道。有一次回乡看望生病的父母,看见他们老态龙钟、走路蹒跚的背影时,刘日锋深受触动,觉得父母辛辛苦苦培养自己成材,却在父母最需要的时候,自己不能及时陪在父母身边,一时之间,愧疚和心疼涌上心头,留在家里这个念头也在他脑海里开始闪现。

右心房的选择是情怀。刘日锋出生在渡口乡渡口村,他亲眼目睹了家乡老人们生病时舍不得上医院,用所谓的“土方”来治病,有的也许因为机缘巧合被治愈,有的却因为延误时机而加重,身为一名医生,心系家乡的情怀让他坚定了留下的想法,利用自己所学,为父老乡亲们普及真正的中医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医门诊。

决心将一颗赤子之心奉献给家乡的中医事业,刘日锋成为了安仁县中医医院的一份子。对于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基层医生而言,那时候“年轻”并非一种优势,即便带着高学历的光环,也会让病人产生不信任感。面对这样的问题,刘日锋想了一个最简单却也是最难的办法——“话疗”。

“话疗”就是沟通,看似轻飘飘我们常挂在嘴边的“沟通”二字,要真正出成效却要付出千般细心万般耐心。刘日锋说,最初到医院工作时,年轻稚嫩脸庞加上对环境的不熟悉,怯弱的他显得很拘谨,病人一看就感觉他“没本事”“不可信”,不配合他的检查,长此以往,身处这种不被病人选择和认可的状态下,失落感一点点地笼罩着他,他甚至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的“配”做一名医生。在迷茫的这段时间里,他只能反复翻看医学类书籍,依靠知识汲取来填补内心的恐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忙碌中的刘日锋。

影响他的是病人,改变他的也是病人。一次,他遇见了家庭十分困难的病人,妻子脚伤严重住院,丈夫因为患癌治病刚花完家里所有积蓄,在了解完费用后,他们决心放弃治疗。于心不忍的刘日锋那几天有空的时候就待在他们的病房,给他们带饭,跟他们聊病情聊生活,另一方面也积极联系医院,寻求救助。在他的努力下,原本上万的费用在各项政策的补助下,只花费了两千多元,通过他无微不至的照料,病人最终痊愈出院,这一次的经历,让他肯定了自己,也明白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普通道理。

在2020年2月初新冠肺炎爆发时,面对全县严峻的疫情防控压力,作为党员,刘日锋第一个向领导主动请战参加抗疫一线工作。当时,他父母身体状态不佳都需要人照顾,家里还有一岁的孩子,由于抗疫一线工作期间要隔离、不能回家,所有的重担全压在了他妻子的身上。

谈及那段岁月,刘日锋只是淡淡一笑,他说他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一名党员,幸运的是遇见这样的妻子。除了幸运,其实更多的是他的内心的善良,待人真诚,为人实诚,做人虔诚。

头顶几根若隐若现的白发无声地印证着刘日锋的34岁沧桑,办公室几面锦旗彰显着刘日锋作为医生的初心,中医之道,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他的医学之路道阻且长,他承诺:永怀“赤子之心”,将不懈努力地发扬和继承好中医医学,竭力服务于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