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杨国英

美国缩表,全球为之风声鹤唳。

关键时刻,央妈果断亮出了底牌。

2月11日,央妈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央妈的四季报,历来是次年(2022年)货币政策的信号弹。

对今年的经济形势,央妈的四季报,重点做了三点预判。

1,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

2,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疫情反复仍对消费需求形成抑制,部分领域投资尚在探底,经济潜在增速下行、人口增长放缓、低碳转型等中长期挑战也不容忽视。

3,通胀压力总体可控。2021年我国CPI全年均值0.9%。未来CPI运行中枢可能较上年温和抬升,继续在合理区间运行。

第1点和第2点,折射到货币政策上,是有必要进行货币宽松。

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而且是需求、供给、预期三重叠加的下行压力,这不就是有必要进行货币宽松吗?!

第3点,折射到货币政策上,是可以进行货币宽松。

通胀压力总体可控,则意味适度货币宽松不会引起恶劣的通货膨胀,这不就是货币宽松(适度的)没太大隐患、完全可行吗?!

适度的货币宽松,适度的扩表,这就是央行的底牌。

太多人疑惑,为什么央妈与美联储逆向而行,在美联储开始缩表之际,央妈开始渐进扩表呢?

主要有两点。

一是央妈有扩表的空间。

2020年至2021年下半年,在这一年半,相比美联储的疯狂印钞、疯狂扩表,央妈是相当收敛的。

过去的收敛,为今天的扩表,预留了太多的空间。

二是央妈有扩表的必要。

“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央妈的这一表述比较宏观,我讲一点更具象的,房地产的持续压制,对信用扩张存在反射性。

过去,央行扩表(释放基础货币),商业金融机构启动货币乘数效应的主要介质是不动产,也就是最终的信用扩张,大多数是通过不动产抵押实现的。

但是,现在不动产的金融溢价大幅下降,无论是商业金融机构、还是拆借的公司或个人,均不可避免导致金融信用的相对收缩。

所以,面对金融信用的相对收缩,央妈更有必要通过货币宽松(扩表)进行对冲。

不收会胀死,这是当下美国的现状。

不扩会渴死,这是当下我国的现状。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今年的宏观大势、以及由此引导的资产价格走势(尤其是股市),就不会产生太多的盲目预判。

2021年,央妈的货币宽松,以降准为主,仅12月降息5个BP。

2022年,央妈的货币宽松,将以降息为主,降准没什么实际效果了。

央妈无论是降息,还是加息,基本上都是小幅渐进,不像美联储那般尺度大,因为,我们的货币政策,核心诉求是稳定,而不像美联储存在对外收割的需求。

另外,央妈的货币政策,实质更独立,更不像美联储名义独立,实质被华尔街资本绑架。

2022年,在1月降息10个BP的基础上,我认为,至少还要降息30个BP,下一次降息,大概率就在3月份。

所以,3月是一个重要节点。

3月,美联储将加速缩表,美股将继续向下。

3月,央妈大概率再次扩表,A股也将迎来坚实的底部。

美联储加速缩表之际,将是央妈再次渐进扩表之时——美联储加速缩表导致的全球资产价格受挫,将为中国资产(重点是A股)带来最佳的防守反击时刻。

到时,华尔街阶段性的美元回防(回流),央妈再次扩表增加的国内流动性,可以相对低成本的自然回补。

面对全球大变局,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产业、外交、乃至民生之政策,中美之间截然不同。

美国,喜争一时之短长。

中国,静谋中长期之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