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区科技局获悉,2022年,滨海新区将锚定目标,全力提升企业创新能级,更好地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600家,雏鹰、瞪羚、领军(培育)企业超过21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实施高企倍增计划
滨海新区将促进高企群体持续壮大,全力推动完成2022年年底有效高企达到4600家的工作指标。继续实施全区企业有效专利库、科技计划项目库、软件企业库等多库联动,筛选出符合各类科技型企业认定条件的企业进行精准帮扶。做好1000家到期应重新认定企业服务,指导服务企业申报到期重新认定。向企业发放高企券,进一步降低企业申报成本。
强化科技企业梯度培育
滨海新区将完善“雏鹰—瞪羚—领军”梯度培育机制,拓宽政策宣传覆盖面,全年举办政策宣讲会,覆盖1000余家企业,深入重点企业调研指导。将科技企业引育任务进行分解并纳入“三考合一”,建立工作台账,定期调度。
推动孵化机构提升能级
滨海新区将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步伐,深化滨海新区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合作,通过一园多点的方式,筹划启动建设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科技园起步区。建设并完善国家—市级—区级三级孵化机构培育管理体系,持续推进低成本创业街区建设,加强孵化机构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提升“育”“引”“转”质效
除此之外,滨海新区还将在今年进一步提升“育”“引”“转”的质效,努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劲的规模以上企业;重点“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推动技术进步,引领产业转型的规模以上企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存量工业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并且继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积极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方位创新生态体系。
回望2021
高企倍增和创新载体培育工程见成效
新区众创空间服务初创企业超5000家
2021年,区科技局全力落实高企倍增和创新载体培育工程见成效。高企、国科小、雏鹰、瞪羚、领军企业认定入库及技术合同成交额工作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创新载体培育见实效
过去一年,滨海新区大力推进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截至目前,新区拥有市级以上众创空间71家,其中国家及24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4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35家,其中国家及16家。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新区众创空间孵化面积已达22.4万平方米,服务初创企业和团队超5000家,有1544家初创企业获得技术支持,新增注册企业1021家,有152家(个)初创企业和团队获得投融资超过3.7亿元。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使用面积超60.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累计达到1858家,有194家高新技术企业,当年新增在孵企业486家,毕业企业161家,当年有124家在孵企业获得投融资超过2.4亿元。
去年,滨海新区持续落实惠企政策降低创业成本,推进低成本创业街区建设,1家市级孵化器获评全市唯一优秀,2家众创空间获评优秀。同时,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累计引进国家省部级创新人才6人、新区创新领军人才84人,培养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38人、新区青年英才40人,吸引高端外国专家210人。充分发挥天津(滨海)科创服务产业(人才)联盟作用,凝聚科技服务力量,累计引入创业人才近300人,创业项目近280家。
持续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
同时,滨海新区还在持续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成立高成长初创基金——天创同鑫基金,推荐该基金累计投资飞旋科技、南大通用等15个优质高成长项目1.49亿元。印发《天津市滨海新区瞪羚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和领军培育企业股改奖励管理暂行办法》。统筹谋划科技企业上市,津荣天宇精密机械股份公司在创业板上市,凯莱英回归港股。滨海新区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思路,超前谋划企业上市后备库。积极争取市级政策支持企业融资,新区88家雏鹰企业共计获得奖励资金440万元。充分发挥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作用,帮助企业对接投融资超过5亿元。
来源:滨海发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