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做書按:播客一直是我们的心病。2020年底,我们曾经开过一个关于播客名称的会议。这种不讲求效率的会议我们很擅长开,我们本事不太大,但是要说起名字,鬼点子我们还是有一些的。

这是我们讨论出来的名单:

1. 东北80号

2. 东四男孩女孩

3. AAA非婚庆行业从业者专业做嫁衣

4. 专业读者

5. 业余者说

6. 编辑编辑

7. 书里书外

8. 野生编辑

9. 等待喝多

10. 大话编辑

11. 编辑遍及

12. 编辑生了吗

13. 东四编辑部

最后我们还是选了“做書小酒馆”,因为两点:1、我们对其他名字都不太满意;2、我们想一边喝酒一边聊。定好名字后,我们的“花钱担当”斥巨资去买了录音设备:一台H6和四台小蜜蜂,然后就开始喊人喝酒(录播客)了。

第一次我们喊了恰恰和陈凌云,那天喝得很开心,聊得也不错。但是,你猜怎么着?负责监制的同学没有按开始键。我们并不沮丧,又约了一次,第二次我们依旧喊了恰恰,陈凌云没约上,涂涂恰好在北京,就把他喊来了。但是,因为准备得并未充分,聊得过于随意散漫……所以就当是一次酒局了。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把内容整理出来了一部分,分享给大家,算是对我们两次失败尝试的交代。虽然不算是一次成功的播客,但我们不想让两位资深出版人的真诚分享随酒局散场而飘散。

对于想进入出版行业这座“围城” ,却不得其门而入的新人而言,这些实实在在的建议比条条罗列的招聘要求有价值多了,比如涂涂老师的金句:编辑不是一个害羞的人避难的地方。

虽然前两次的尝试都不算成功,但小酒馆聊天时轻松惬意的氛围为我们的播客定下了基调,以后只需在保持这种“微醺”状态的同时,多一些议题的引导与节奏的把控,就离我们心中完美的“做書小酒馆”不远了。

敬请期待我们下一次的成功尝试与播客的正式上线。

嘉宾:

恰恰 一页folio品牌总监

涂涂 乐府文化总编辑/创始人

如果你经常关注一些图书公司或者图书编辑的网上动态,可能对“新人劝退”这个词儿并不陌生。虽然说“干一行恨一行”也算是人之常情,但在这一点上,编辑们似乎更有话说,并且总有话说。

出版行业的围城,是城外的人想进去,而城里的人挡着门。

第一期做書小酒馆,我们来聊一聊编辑工作到底是什么,以及什么样的人适合当编辑。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非常资深的出版从业者——一頁folio的恰恰老师和乐府文化的涂涂老师。如果你对这个行业好奇,或是想进入这个行业,那么听一听这期节目,多少都会有所启发。

下面是节目里聊到的部分内容。

01 什么样的人可以做编辑?

每年毕业季,都会有很多年轻人想要当编辑。有的是因为热爱阅读,有的是受讲述出版故事的漫画或者影视作品的影响,有的是被图书背后的故事打动,或者仅仅是觉得这样一份“书卷气”的工作是单纯的,优雅的,有尊严的。

很多人通过努力都会如愿以偿地当上编辑,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因此而觉得满足。出版总体来说是一个“失望率”非常高的行业,很多人在进来之后,会觉得这和想象中的差距也太大了吧,他们会看到很多光鲜背后不那么光鲜的事情:一言难尽的稿子,捉襟见肘的经费……全部都是负反馈,没有正反馈。在享受到“成功做出一本书”的喜悦之前,每走一步都是坑。挫败感和自我怀疑如影随形,他们会问自己:“我真的适合做编辑吗?”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做编辑呢?嘉宾是这样说的——

恰恰: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做编辑。

涂涂:想做编辑的人,他就可以做编辑。

02 不会推书就不是好编辑吗?

现在我们说起编辑,通常会想到的第一是策划编辑,第二是营销编辑,经常活跃在豆瓣等平台的用户也多是这两类。当然这和工作的性质内容有一定关系。但总体而言,现在的出版业都要求编辑有非常强大的主观能动性,要活跃、外向,和任何人都聊得来,而不是坐在办公室做一个闷在坛子里的人。

我们当然依然标榜工匠精神,但如果你只是能够将细节处理好,能够逐行逐字一点一点地理顺稿件,则是远远不够的。策划能力和营销能力都远远大于看稿子的能力。

对于这个问题,嘉宾是这样说的——

恰恰:我觉得编辑这个行业的好处在于它有很多层次,有策划能力、能写文案、能推书,这当然是非常好的。但仍然有很大的空间给拥有其他能力的人,比如看稿能力很强的人,基本功扎实的人。

涂涂:你能想到点子,你会做所谓的策划,你会为一个书起好的名字,你会写文案,这些当然很重要,但在这之外有很基础的一些东西,包括一个编辑的自律,对一本书可能的规划等。这些基础能力是聪明换不来的,是时间换来的。

03编辑最好是出版专业出身吗?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明显的,只要多少关注过图书行业的招聘信息,就不难发现,就策划编辑这个职位而言,对专业的要求是五花八门的,各行各业都有,相比之下,看起来“科班”的出版专业反而没那么受欢迎。

对于这种现象,嘉宾是这么说的——

涂涂:我不认为编辑出版真的是一个专业,编辑的能力要在工作中,在和作品互动的过程里面积累起来,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个过程,那么所有学过的编辑实务就都是空的。

恰恰:编辑的专业要和书的专业相匹配,这是所有出版方招人的一个基本逻辑,我们都是一样的。

04 编辑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在我当编辑的那些年里,大会小会强调的最多的编辑能力其实是控制力。这让我想起来很多年前在豆瓣看到有人说的:一个好的编辑必须龟毛,必须是control freak。但实际上,编辑的控制力绝不是只体现在制作方面,他更需要把控的是作品本身。

很多总编辑喜欢三令五申“中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谓“中耕”,意思就是编辑在策划完选题、签过合同之后,不是就此等着作者交稿或单纯花式催稿,而是要跟进作者的创作过程,提出建议或者修改意见,甚至帮助作者跨越瓶颈,帮助作者成长。一个好的编辑,如果他有朝一日转型去当作者,那么他一定会暗中希望自己能遇到一个“和我当年一样”的编辑。

除此之外,编辑还需要哪些能力呢——

执行力:我极其看重编辑的执行力,我经常说我们的输赢90%都是在执行力的比拼上。我们这个行业不缺聪明人,但是缺执行力特别好的肯干活的人。(恰恰)

创造力:编辑要有巨大的创造力,并且时刻记得这是基于作者的。(涂涂)

输出能力:执行能力是一个编辑能力的下限,而编辑能力的上限则是你的输出能力。(恰恰)

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是编辑能力很重要的一部分,书的背后一定是人跟人。(恰恰)

敏锐

05 求职者:我怎么知道我适合做编辑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尝试规划自己的职业,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你做过越多的尝试和思考,对于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也就会越有信心,可以更坚定地走下去。

编辑其实是一份很“杂”的工作,正如前面恰恰说的,它有非常多的层次,你擅长于其中的任何一点,哪怕只是非常基础的案头工作——看稿子,都有可能将这份工作做好。当然“努力工作”和“把工作做好”这两者之前其实是有一些区别的,要避免无效的努力。

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里面提出过一个观点:我们要尽量避免去做那些重复性的工作。和人们预想的有些不同的是,编辑工作虽然有时候会显得枯燥,但却绝不会是循环往复的重复性劳作。

编辑工作的背后是人,人是复杂的,编辑工作也是复杂的。在做出选择之前,充分的思考非常必要,并且“充分思考”本身,也将会贯彻你的整个编辑生涯。

恰恰:在做编辑之前,我换了非常多的职业,一直在寻找我的方向。编辑只是众多工作中普通的一份,不妨趁年轻多试一下自己的可能性。不要把做编辑搞成一个悲壮的事情,不要咬牙坚持。

涂涂:我们是做编辑的人,我们是热爱它的人,我们是要在这里面做我们所热爱的那件事情。编辑不是一个害羞的人避难的地方。

06 招聘方:我怎么知道你适合做编辑

这其实是大家会比较关心的问题:当我去求职的时候,对方关注的点到底是什么,学历、经历,还是个人魅力?

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人也有各自不同的想法,有些时候这更像是一种玄学,比如我们邀请来的嘉宾招人的方式,一个是聊天,一个是直觉。但如果你仔细听一听他们说的,你会发现这些方式的背后仍旧是你的个人能力,比如作品、见识、工作态度等。

你还会发现,作品很重要但绝不是必要的条件,就好像前面说的,编辑永远是“人和人”的工作,求职也好,招聘也罢,或者打动对方,或者吸引对方,这应该是一件平等而和谐的事情。

恰恰:聊天。问他的阅读经历,他主要视野的来源;如果是具体的项目负责人,我会让他迅速给我找卖点或者是类似的测试。说得感性一点,你也可以考量一个人的激情,考量一个人对这个行业的认知,考量一个人的热情,能够支撑他走到哪里,这都是可以通过聊天聊出来的。

涂涂:直觉。我们的编辑绝大部分都是从同行那挖来的,基本上都是有作品的,我会看这个作品,然后见面聊聊。其实我不知道要聊啥,很有可能开口说第一句话我就知道这个人对了,但我会装模作样把天聊完。

07 最后,到底要不要来当编辑

编辑工作只是众多职业的其中一种,如果你想要当编辑,那你就来;如果你感觉到失望,那么找找失望的原因。能够改变,那就改变;不能改变,那就离开。

和其他所有的行业一样,它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不堪的一面,就好像每一个人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

两位嘉宾都提到,我们不需要把编辑这份工看得非常神圣,不要对它抱有任何想当然的预设。人选择工作,工作也会挑人,最终我们是要寻找一个合适并且舒适的位置,正如嘉宾所说——

涂涂:当进入行业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要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我想要做什么样的书。

恰恰:真正有能力的人,手里应该握着一些选择权,或者你要让自己变成一个能够手握选择权的人。

希望这期节目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发,也欢迎你们来小酒馆和我们聊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