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居住在娑婆世界的除了无量无尽的众生之外,还有无数乘愿再来的菩萨。

因此,我们应由两方面来看娑婆,前面的《法华玄赞》是从菩萨的角度来看娑婆,我把它试译成白话:“诸菩萨在弘法利乐众生的时候,会遭到许多的怨恨嫉妒等各种苦恼,但他们不至于退转,还能忍耐疲劳厌倦,因此称名为娑婆。”

另外,《法华文句》里的一段,是由众生的角度来看娑婆:“娑婆,此翻忍。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称为忍。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亦名杂会,九道共居故。’”

这一段翻成白话是:“娑婆,这里翻译为忍。娑婆世界的众生安于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十种恶事,不肯出离,因为有这样的人才有这样的世界,所以称之为忍。在悲华经里说:‘为什么叫娑婆呢?是这里的众生忍受贪、嗔、痴三毒及诸种烦恼,所以名为忍土,亦名为杂会,是九种有情众生所处的地方。’”

非常清楚的解释了众生安于恶事,忍于恶事,也就是安于世界的缺憾,这段经文明白表示了我们娑婆众生的特质,与菩萨是不同的。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菩萨分成十地,对于初地菩萨,有的说是“欢喜地”,有的说是“堪忍地”。欢喜地者也,是菩萨与众生一样受诸苦恼,但能以欢喜的智慧来转化之;堪忍地者也,是上持佛法,下荷众生,于生死之间俱能自在的意思。

这里面有更深的含意,是菩萨在娑婆里能感知到万物无不是法,自无始劫来生老病死、春去秋来、花开花谢都是在说生灭的法,体会到世界与出世的两种智慧。华严经说,佛示现千百亿种声音,为众生演说妙法,意即对法的体悟不一定在道场里面,就在这有缺陷的世界,处处都是妙法妙智慧。

民初的禅宗高僧虚云和尚,由于沸水烫手,茶杯落地一声破碎,他抬起头来看到墙外山河大地一片光明,顿悟了山河大地也像茶杯一样,因此大悟说出一首偈:“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打碎的杯子,烫伤的手,对菩萨是堪忍,因为他在里面得悟甚深之法,心生欢喜。可是对一般人来说,一生何止打破千百个杯子?何止烫过千百次手?他只是痛苦的忍受,只记得下次要小心,所以菩萨的堪忍与众生的堪忍是大有不同的,菩萨悟到“山河大地是如来”,众生则山河是山河,如来是如来,杯子是打碎的杯子。

山河大地都在说法,烦恼无明也在说法,此菩萨所以能忍受娑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