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人按:
近两年来HiFi圈内屡有“打破界限”的器材出现,形态上独特的设计思路往往能够带来不同寻常的体验。近期,Astell&Kern新推出的CA1000播放解码一体机,便是一款打破了传统便携播放器与台式耳放界限的器材,其设计、操作与声音,都给人以不同于品牌过往产品的体验。
-外观设计别具一格,屏幕翻转尤为亮眼,包含Astell&Kern在工业设计上老道的经验;
-三频的表现以中频见长,尤其在人声演绎方面既保留了Astell&Kern经典味道,又在力量感的方面有所突破;
-具备四种增益电平输出模式,兼顾耳塞和大耳机的驱动效果。
回顾“界限”
在HiFi的小世界里,我们似乎习惯于非此即彼的认知与选择模式。耳塞或大耳、随身或台机的形态区别,以及“听塞子要用随身设备”“听大耳最好组台式系统”这些理念,在长年累月中已然深入人心。偶有一些“离经叛道”的作品问世,尽管发烧友们对新生事物接受度普遍比较高,这些器材的形态也未必能成为主流。
但认知上的界限从来不是牢不可破的,缺乏的只是破界的契机与反复的论证。就拿前端设备的形态来说,当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随身新品做得不那么“随身”,开始向台机的形态靠拢。出现这种变化的契机,一方面源于产品技术端,便携播放器技术不断迭代发展,电池供电的“小”身躯,逐渐迫近外接电源供电“大”设备的声音水准;另一方面则源于消费端,HiFi发烧友乃至于普通用户工作与生活节奏不断加速,现如今我们所需要的已不仅仅是单独的播放器或者放大器,而是一个“个人音频系统”,一套统一的、能让我们在不同场景下随时随地享受HiFi的解决方案。
市场有需求,供给有能力,“破界”便水到渠成了。这种折中的形态刚出现时,还带有一些行业实验性的意味;随着更多主流大品牌迈出脚步、推出设计更成熟的作品,这类器材已有走向主流之势。
2022年伊始,Astell&Kern发布了新品播放解码一体机——ACRO CA1000(以下简称“CA1000”)。相信看到CA1000问世的消息时,会有不少熟悉Astell&Kern的老烧友想法和我类似。回想便携播放器这一类器材诞生之初,国产品牌大多更注重机器内部电路的设计,对于外观设计和客观体验部分所下的功夫不算深,“国砖”之名由此不胫而走;与之相对的,“洋砖”在设计上处处透露着优雅,薄而轻巧的外观让人过目难忘。而这些国外品牌中最让烧友熟知的,莫过于Astell&Kern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Astell&Kern正是靠着出众的工业设计语言,在自己与当时的许多其他品牌之间画下一条相当明显的“界限”。
而现在,CA1000的出现,莫非意味着Astell&Kern又亲手把界限抹掉了?
带着这种好奇,我在CA1000发布后第一时间体验了这台机器——
外观界限:便携与台机之辨
收到机器开箱之后我才发现,从外观设计上看,哪怕放弃了对小体积的追求,CA1000也依然是一台典型的Astell&Kern家族机器。
CA1000机身为铝材制成,表面磨砂纹十分细腻,整机为银色。其外观设计着重强调线条感,造型接近于一块长方体,但在顶面切削出两道缓坡,正面的底部也有所内收。这种摆脱绝对方正的设计思路,不仅通过多变的角度为原本平淡无奇的机身增添了曲折变化的观感,还加深了机身光影明暗对比的层次,让我联想到石英棱镜的美感。左右两侧则各自以一组平行线作为装饰,“规则”和“不规则”线条交错,这也是Astell&Kern机器外观设计的一大传统特色了。
正面的凹位嵌入了一块4.1英寸的屏幕,可以手动将其上翻60°。对于一台放置在桌面上使用的前端设备,如果屏幕正对天花板,那我们在操作时不得不挪动机器到跟前,低下头俯视它。CA1000屏幕可翻转设计让交互操作变得极为简单,堪称匠心独运。
在机身其他位置,屏幕下方分布着四个常规实体按键;右侧是硕大的音量旋钮,表面覆盖以螺纹设计;机身前面则是6.35单端、3.5单端、4.4平衡、2.5平衡四大PO口一字排开;机身背面接口分为上下两排,上排为RCA输出/输入、同轴输入、光纤输入端口,下排为TF卡槽、Type-C充电口、Type-C数据与音频端口,充电口和音频口分立设计也让CA1000可以在充电的同时发挥USB DAC的功能。
CA1000整机尺寸达到148.8mm *104.9mm *45mm,“占地面积”比我的手掌还稍微大点;重量也达到了919g。如果我们依然把CA1000视作一款播放器,这个块头显然是大且重了些。尽管它还是可以放在包里让人带出门,但说它是“便携播放器”恐怕还是有点勉强。相信使用这部机器的烧友,更多地会将其安置在书桌或办公桌上吧。
在硬件配置方面,CA1000内置256GB的ROM,支持TF卡扩展至1TB。整机配置8400mAh电池,续航时间受到增益电平影响,实测低增益下单端续航约10小时、平衡续航约9小时,超高增益下则分别为8小时和7小时。这样的续航能力在如今的播放器阵列中属于够用但不出色的一档,但考虑到这台机器可能更多会作为“桌面机”来使用的因素,随时可以为其充电,一般情况下我们也无须过于担心电量问题。
而在软件方面,CA1000的操作系统依然是深度定制的Android,UI界面和以往的Astell&Kern播放器基本没多大不同,操作起来直观、流畅。CA1000支持蓝牙5.0,同时支持24位aptX HD以及LDAC这两大高清蓝牙协议,这也意味着CA1000能够给蓝牙耳机提供足够快的传输速度,达到更好的音质效果。
功能界限:跳脱出传统的体验
在刚拿到这台机器时,我的思维惯性驱使我将其视为一台“变大了”的便携播放器。但在熟悉机器的过程中,我还是发现了这台机器在设计上的一些心思。
CA1000内置低/中/高/超高四种增益电平输出模式,这几种模式所覆盖的输出电平范围较宽,可以说是兼顾了耳塞和大耳机的驱动特性;其中平衡口输出电平最高达到15Vrms(无负载条件下),达到了驱动一些“难伺候”的头戴大耳机的要求。
传统HiFi耳机系统为左右两声道,在两声道明显分离的声音环境中,较长时间连续听音会对耳朵产生不小的负担。CA1000提供了“Crossfeed”特色功能,通过混合左右声道的方式来模拟扬声器设备音效,以提供较为自然舒适的听感。Crossfeed功能分为Shelf Cutoff、Shelf Gain、Mixer Level三种混合模式,效果各有不同,对烧友来说也是一种新的体验。
如果站在传统器材形态的角度来看,CA1000更像是以便携播放器为基础向大器材过渡的一种特别产物——一种把曾经泾渭分明的两种器材界限模糊掉的形态。
在音频核心元器件方面,CA1000搭载了四路ESS ES9068AS解码芯片,声音保持了细腻和均衡的特点。这也是近期问世的旗舰级解码设备主流配置,和Astell&Kern旗舰播放器SP2000T保持一致。CA1000支持原生DSD512以及32bit/384kHz采样率数字信号输出,极大程度还原出音频文件中的诸多细节。
另外,Astell&Kern独家BT Sink功能、AK File Drop功能也让CA1000在无线连接智能设备时具备更强的便利性;重播增益功能支持将音源自动调整到统一的音量来播放,让CA1000的用户不用频繁调节音量。总的来说,在功能方面,CA1000维持了Astell&Kern器材不花哨但实用的风格。
声音界限:经典味道与新能量的融合
近一两年来,Astell&Kern所推出的前端器材在声音上给我留下的印象相当深刻。我既能够在它们身上看到早些年Astell&Kern器材的影子,也能在一些新的设计理念中不断听出新的内容。故而,像CA1000这种迥异于品牌过往产品的大家伙出现时,我对其声音表现是颇为好奇的。
我试听CA1000首先使用的是qdc Anole V14,以中增益驱动,塞子的调音拨杆全部为关闭状态。V14自带可更换插头设计,这也为我比较CA1000平衡与单端声音区别提供了便利。
CA1000的平衡口,素质上已经达到了目前播放器领域万元以上旗舰级器材的水平。其声场自然舒展而开阔,横纵比例大体相当,边缘的位置虽有一点“边际感”,但并未给人造成听感上的束缚。动态称得上宏大,对于大编制音乐磅礴的气势有较为不错的演绎效果。在声场与动态的共同作用下,CA1000的声音呈现出较强的空间感。在分离度方面,CA1000并未把所有的元素完全割裂,在保证场面不乱的前提下,音乐元素“藕断丝连”。解析方面,CA1000基本上做到应有尽有,哪怕不去刻意凸显音乐中的各种细节,仔细听下来也不会错过什么内容。相对其他维度的表现而言,瞬态的表现一般,对音乐情绪的推动还不够果断,少了一些雄壮、刚猛。
以演绎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的效果为例。CA1000平衡口驱动V14时,整个音乐空间呈现出包罗万象的状态,乐团中各种乐器的位置编排十分清晰,弱音效也不难分辨;主题旋律、热烈的第二乐章、激昂舒缓交融的第四乐章,这些富有特点的片段中,CA1000的表现令人回味。稍有些令人觉得不过瘾的是,在需要迅速抬升音强以拉动情绪的位置,CA1000的瞬态表现还是差了一股气。
CA1000的三频的表现算得上规整,在中盘位置作了一点加强。低频可以说重视质感的表达同时控制住了量感:有不错的弹性,下潜也有一定的深度,泛音则不是特别多,回收得比较快。中频拥有足够大的密度,且不显得拥挤,处于这一频段的乐器或人声在拥有不错厚度的同时声音也完全不松散,能让听者感受到一定的力量感。高频保证了一定的明亮度,信息量也比较丰富,不过极高频的表现较为一般,向上的延展性也不算十分突出。
在聆听CA1000的三频表现时,我对其人声的演绎印象尤为深刻。这台机器人声处在居中略靠前的位置,口型也十分清晰,可以感觉出声音进行了一点柔化处理,对于齿音也有一定程度的抑制。同时,CA1000赋予人声以一丝若有若无的染色,既摆脱了粗糙感,又增添了一两分感染力,还能保持住不同歌手嗓音音色的特点。
我试听了多首不同人声风格的曲目。CA1000的表现不能说对每位歌手的声音表现都特别到位,但就听感而言也基本没有令人不适之处。比如王菲的《匆匆那年》中,人声的位置较为靠前,有不错的厚度,但又不脱离背景乐衬托;恰到好处的音染,将歌曲所要传达的伤感情绪婉转地表达出来;主歌开头的几句歌词齿音均被消减到可闻但很轻的状态。又如Hayley Westenra版本的《Walking In The Air》,歌手气息饱和的句中音和相对较轻的句尾音形成鲜明对比,我能够很明显地感知到在同一首曲目中歌手演唱技巧无缝切换。
这种人声处理方式,令人不由想起Astell&Kern经典的细腻、温润风格。但与以往的声音不同的是,CA1000的人声在优秀的中频密度支撑下呈现出较好的凝聚力和爆发力,人声乃至乐器声均由清晰的核心点扩散出去,声音的发生与结束都处理得较为干净。
将V14的插头换成3.5单端头接入CA1000后,我得到的是对比平衡端整体“小一码”的声音——最明显的区别,在于CA1000单端的密度并不如平衡那么大,相对自然舒展一些,不那么讨好耳朵,但耐听度有所提升。与此同时,由密度所支撑起的力量感在单端口中也没有那么显著。
不过,就素质而论,我认为CA1000单端口的表现与平衡口相比并没有很大的差距,个别维度比如解析的表现基本上还是持平的。至于三频方面,相对而言单端整体表现略有收敛,但大致上风格和平衡口还是趋于一致的。换言之,CA1000的单端口同样具备了较高的欣赏价值。
搭配界限:耳塞与大耳兼顾
除了V14之外,我还选择了其他万元级价位的耳机来和CA1000搭配,以考察这台机器的适配性。
Campfire Audio的SOLARIS 2020版(“黑太阳神”)由一圈三铁构成,三频略偏中上盘,整体风格细腻通透,各方面有微妙的平衡。黑太阳神对前端驱动力要求并不高。塞子原配线材是3.5单端线,而CA1000的单端口在低增益状态下就可以将塞子驱动得相当饱满,其中细节的揭示力更是令人听一耳朵便难以忘却;人声的表现可圈可点,位置上牢牢占据整个乐曲的“C位”,歌手嗓音特点一览无遗。相对于推力而言,黑太阳神更考验前端的控制力,而CA1000驱动下的黑太阳神并不因过推而产生毛刺感。
除了音乐响起时会有点底噪这个问题外,这套组合的声音我觉得是很富有特色的,而CA1000也能够把黑太阳神本身的特征予以重现。
从造型与功能设计上看,CA1000的“野心”显然不止于驱动耳塞,故而我选择了天龙D9200这款头戴大耳机来和CA1000搭配。D9200声音风格稳重有力、兼具耐听性与杂食性,用来测试前端表现相当合适。
D9200自带6.35单端插头,CA1000驱动这款耳机需要在超高增益下将音量拉到满格的一半左右才能够输出正常声压。这套组合给人的第一感受是“稳”,从三频中各个部分的发挥到每个音符的呈现都一板一眼,丝毫没有出现一些便携设备或者入门台机推大耳时根基不稳的问题;同时,D9200自身在三频上优秀的表现,尤其是高低两频的发挥,也让这套组合的声音更趋均衡,低频有力,高频也有几分华丽的感觉。
稍有不足的是,CA1000驱动下的D9200结像略偏大,风格上与耳机本身细腻的特点有一点差距;此外,D9200的声场也不算完全打得开。当然,CA1000推D9200有这样的表现已经非常不错,想要获取更优异的声音表现,可能就要用更“大型”、专门驱动大耳机的台式设备来推D9200了。
应该说,上至头戴大耳,下至低阻高敏耳塞,CA1000的驱动效果还算兼顾得不错。由这种高兼容性所带来的高可玩度,对于手头同时拥有多款耳机的烧友来说,无疑是非常关键的。
打破界限:器材的发展思路
CA1000的“破界行为”,让我想起大约十年前智能手机在国内全面普及时一位朋友的猜想:数码器材或许会从相互分立的状态,逐渐打破功能的界限,最终实现较高程度的融合。这当然只是个随性的猜想。然而当CA1000这样“破界”的器材出现时,如果我们重新审视这类器材诞生的机缘,会发现这个猜想一定程度上正得到证实。
以“破界”为设计思路的器材,往往能够融合两个大类的优势。Astell&Kern在传统播放器和台式耳放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让CA1000更全面地兼顾、适应传统便携与台机不同使用场景。对喜欢“大而全”的HiFi发烧友来说,这样的尝试,想必不会令人抗拒。
以上。
耳边烧友团閑雲散人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