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铺有个龙骨洞,

龙骨出国到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流传在当时郧县的一句顺口溜。这是怎么回事?

梅铺镇隶属十堰市郧阳区,在区的东北部,汉水支流丹江的南岸。地处湖北、河南两省交界处。东北与河南南阳市渐川县的滔河乡相邻,东南和同市的丹江口市(县级市)的习家店镇相连,西、西北同本区的白桑关镇、谭山镇相接。境内有著名的梅铺猿人遗址、恐龙骨骼化石遗迹。

梅铺镇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最高处在大山寨,海拔719米,最低处则在宋湾,海拔168米。主要河流有滔河、大西沟等。

梅铺镇明朝设置郧阳府之后约属郧县高泽三里,晚清曾属县东乡,民国时期属县双梅乡等。

1948年属县第十一区。1958年改为梅铺人民公社。1962年改为梅铺区。1975年撤区并社,划出原梅铺区的梅铺、盘逍、西寺、杨营四个公社设置为梅铺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为梅铺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梅铺名称,有多种传说,或因境内多种植杨梅,且设有驿站铺递,而得名。或因早年梅姓在此开设杂货铺故名,等等。

梅铺猿人

梅铺猿人洞在十堰市郧阳区梅铺镇的西沟口(即西寺沟口)村杜家沟梁于山北麗,为梅铺猿人遗址,属旧石器时代遗址。该洞穴东南西三面岗峦起伏,北面丹江支流滔河蜿蜒东去。洞口朝西,高4米,宽8米,深46米。

1975年,洞内发掘出古猿人牙齿化石四颗,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石核,还有猕猴、貂、大熊猫、貘、犀、鹿、鱼鳖类等伴生动物化石20多种。经鉴定,梅铺猿人早于著名的北京周口店猿人,生活在距今100万年至50万年之间。它的发现,扩大了我国猿人化石分布点的研究范围,为研究人类的起源,特别是我国古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具有重大的科学历史价值。梅铺猿人遗址,2002年11月列为湖北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列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么,梅铺猿人洞是怎么发现的呢?

1975年,日本在检查进口的龙骨时,发现其中有一颗猿人牙齿化石。我国的外交人员得到这个信息后,汇报给周恩来总理。周总理立即指示海关及出口单位,迅速查清“龙骨”是由哪个省送来的、由何地出土。

调查后得知,龙骨是由河南省经办出口的,但出土地点不详。紧接着,国务院责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组成野外工作队,立即赴河南,寻找化石的详细出土地点。他们走遍了河南相关的村村寨寨,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考察,却仍未找到猿人牙齿化石的出土地点。他们只好准备离豫返京。正当山穷水尽时,一位考古工作队员在返回县城的路上,居然与一位“龙骨”当事人同路而行,两人边走边拉家常:“老乡,上哪里去?”“搞点副业,摸儿个油盐钱去。”那个当事人得意地回答。“搞的是啥副业呀?”“卖‘龙骨。”当事人抖了抖手上的小布袋。“卖‘龙骨’?”“我看看。”考古队员接过递来的小布袋,打开一看惊呆了,不由自主地说:“化石,化石!还有一颗像猿人牙齿的化石。”考古队员拉着卖“龙骨”的人,找到了他们经常卖“龙骨”的供销社收购部。

供销部门提供了收购“龙骨”的全部发票单据。单据证明:收购的“龙骨”绝大部分是湖北郧县(今郧阳区)梅铺西寺沟口的社员卖出的。化石出土地就在滔河岸边的龙骨洞。

这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梅铺猿人洞以前叫作龙骨洞,洞在西沟口村村口公路边的缓坡上,据说洞里面都是化石,随手在洞壁上一抠就是。之所以叫龙骨洞,因为20世纪60年代当地人发现洞里有龙骨。龙骨为中药名,即是古代大型哺乳动物如象、犀牛、三趾马等的骨骼化石。由于龙骨可以人药中药铺就收购了,于是当地人就从这洞里挖龙骨到中药铺换钱。当时正值人民公社化时期,社员换龙骨的收人不允许私有,得归公社集体,可以按交钱多少记工分,参加年终分配,龙骨收人不交公者是要受到处罚的。当时龙骨每斤一毛九,牙齿是每斤一块九毛九。大部分龙骨都卖给了邻近的河南渐川县。日本也有龙骨人药的传统,于是河南人就把收去的梅铺龙骨经天津外贸口岸销往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科学院野外工作队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电告当时的地方政权组织郧县革命委员会。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也立即赴郧县,并要求地方上对龙骨洞进行全面保护。科学院立即派人挖掘清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一行三人,在吴汝康教授带领下来到郧县,到梅铺西寺沟口龙骨洞进行了查看清理工作。考古队员经卖龙骨的社员证实,那颗猿人牙齿化石确实是从洞里捡来的。考古队员先后进行两次挖摭清理,又获得两颗猿人牙齿,连同社员拾的总共三颗:一颗上中门齿,一颗是左上第二前白齿,一颗是左上第一白齿。齿冠都保存完好。

经过数番周折,龙骨洞的秘密这才昭然若揭,后来龙骨洞特别采用所在地名称来命名,称为梅铺猿人遗址或梅铺猿人洞。

请加关注@秦楚刊号随时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