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宁波市区嫁到余姚三七市镇整整60年了。老伴于10年前去世,4个女儿都成家了,住得比较远。如果不是村里的‘贴隔壁’照顾,那次危险我可能躲不过去,早就不在人世了……”

2月18日,在余姚三七市镇幸福村78岁独居老人李兰芳家里,双目失明的她谈起这几年的生活,百感交集。

李兰芳口中的“贴隔壁”照顾,是该村“幸福公益团队”推出的一种志愿服务模式,已让村里的十几位老人受益多年。

“贴隔壁”照顾,让老人更安心

李兰芳住的是一间六七十平方米的小平房,晚年时她双目失明,平时就靠着慢慢摸索,自己洗衣做饭,打理卫生。

前几年有一天中午,李兰芳像以往一样摸索着打开煤气灶烧菜,结果火苗窜上来,把她的袖子、衣角烧着了。她手被烫到、还闻到一股焦臭味,感觉不对,立马对着厨房的窗户大喊邻居“阿康”。住在对面的宋永康闻声跑来,帮她关了煤气灶,灭了火。

那一次意外吓坏了大家。李兰芳的女儿们商量给母亲送菜,但离得太远不现实;而老人喜欢吃素,村里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送的菜多为荤素搭配,她也吃不惯。怎么办?

最后,村干部请来她的邻居们一起商量,最终决定形成“邻居+村党员干部+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模式。平时依托邻居的“贴隔壁”照顾,关注其饮食起居和心理状况。周末和节假日,村干部和志愿者们一起上门,帮老人搞卫生,送米送煤气,做体检等,解决一些大事儿。

老人的饮食问题迎刃而解——邻居做的菜,有她喜欢吃的,就多做一份给她;如果她喜欢自己做着吃,邻居就过来给她搭把手,以免发生意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兰芳老人(左二)和照顾她的邻居们

加入“贴隔壁”照顾李兰芳的邻居,包括阿康夫妻在内,有五六个人,他们也都不再年轻,年纪最大的跟李兰芳一样78岁,年纪最小的也63岁了。平时这些邻居之间就常常互相走动,接受“任务”后,他们来得更勤了。每天路过李兰芳家,他们都会看看她家的窗户,倘若白天还拉着窗帘,他们就会敲门,看看是不是发生了意外。他们会帮李兰芳买菜、送菜,给她换被套、晒被子、缝衣服,陪她一起聊天听戏。

李兰芳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他们会帮她拿药。去年烟花台风,李兰芳房间里的水淹到小腿肚,又是邻居们帮她把冰箱和床铺抬高,把她背出来后,打电话让她女儿接回家。但谁料,台风刚过,李兰芳就要女儿赶紧送她回来。记者问她为啥?李兰芳笑眯眯地说:“我就是趴在窗户上和贴隔壁的邻居聊天,也觉着舒坦!”

形成机制良性循环,幸福村的老人好幸福

在幸福村走访时,记者发现当事人对“贴隔壁”照顾的评价都很高。

89岁的张金才一生无儿无女,妻子4年前去世。结对照顾他的有三四位邻居,其中61岁的袁秀丽离他家最近,对他照顾最多,“就像亲女儿一样”。有一年冬天下大雪道路结冰,老人发高烧,袁秀丽连着3天请来医生给他打吊针,守候在侧,给他煮馄饨,照顾得无微不至。袁秀丽知道张金才对妻子感情很深,每年忌日,她都会来陪老人一起祭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9岁的张金才老人(前排左二)和照顾他的邻居、镇村干部

在幸福村村委会,记者看到了幸福公益“贴隔壁”照顾的台账资料,一直从2015年记录到现在。

在张金才老人的结对照顾档案里,记者看到幸福公益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每隔半个月就会上门给他量血压、测血糖,相关数据清晰记录在案;村里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每周都会上门看望,给他送老年手机、拍登记照,送腊八粥、送水果……记者前往采访时正逢元宵节,村里还组织了学生和家长包汤圆,给独居老人们送去。

在档案资料里,记者还看到村委会与镇卫生院、银行、广电站等单位也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村支书应春龙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与老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单位,结对后,他们每月也会派出志愿者上门为老人服务,及时解决老人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贴隔壁”照顾的结对帮扶协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服务的档案记录

村里一些志愿者告诉记者,比起“贴隔壁”照顾的邻居们,他们做得并不多。他们说,比起志愿者的服务,还是老邻居的照顾最贴合老人们的心。

7年“贴隔壁”照顾,促进了邻里情深,也提升了幸福村的幸福指数。应春龙介绍,7年来,他们表彰了40多个邻居、志愿者及单位。接下来,幸福村还将继续完善相关制度,弘扬正能量,让“贴隔壁”照顾的志愿服务项目更具生命力。

记者 张晓曦 通讯员 张淑依 陈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