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部村史,几多乡愁。凝聚农村历史记忆的乡村记忆馆是记录村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村镇记忆、村民道德教育有着重要作用。乡村记忆馆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岁月辗转中的变化,也展现了在党领导下农村近年来发展改革的步伐。

正月十二,年味未消,正是人们走亲访友的时候,一大早,新李乡村记忆馆来了两个年轻的小姑娘前来“寻根”,作为新李乡村记忆馆的义务讲解员,“老支书”李少华带着她们细细的参观,介绍起每件陈列品来滔滔不绝。

这个画面就是收集了咱们村500多张老旧照片,反映了咱们过去的农耕文化······

在这个320平方米的乡村记忆馆,有关新李村历史的发展脉络、历史改革被记录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走进展馆一一细览,村史溯源、历史钩沉、火红的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村风民俗、风味小吃、时代风采7个方面全方位展示了新李村70年来的沧桑巨变,既有战天斗地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艰苦岁月,也有改革开放过上幸福生活的开心时刻。电影机、留声机、纺车、小口罐等农家日常用品讲述着往昔生活的苦辣酸甜,淳朴的民风,难忘的历史,在这里都得到了精彩而充分地展现。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朱桦说:“我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今天有机会和同村的小伙伴来参观我们的纪念馆。这里有很多人的回忆,看见了我们从来没见过的环境,了解了(我们村)的历史。我们村的变化很大,环境很漂亮,希望我们的村子越来越好。”

“老支书”李少华是新李村乡村记忆馆建馆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当初建馆时,村里向村民征集老物件,李少华更是带头捐赠,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主动将家中有“年纪”的老物件捐赠了出来,在他们看来,摆在乡村记忆馆比藏在家里更有意义。在李少华捐赠的物品中,有一件他珍藏已久的独轮小推车,在那个生产资料匮乏、交通不便的年代,他的父亲亲手做了这辆小推车来帮助家里生产劳动,时至今日,小推车上岁月的痕迹依然历历在目。

柳湖镇新李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李少华说:“这辆推车是在60年代,我父亲制作的一个手推车,这个手推车当时主要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往农田里送粪,然后养牛的时候垫圈推土,这个工具在当时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生产力。发展到后来有了架子车,就把小推车替代了,我们把这个小推车一直保留到现在。”

500多件展品和230张老旧照片,汇成了今天表现形式多样、陈列品种丰富的新李村乡村记忆馆。

柳湖镇新李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李少华说:“我担任新李村第三任支书的时候,我当时有这个(建乡村记忆馆的)想法,为了记录新李村的历史,展望未来,把这些宝贵的财富记录下来,传承下来,这是我当时想要建馆的初衷。我当时把新李村70年代的一座大礼堂,通过改造、加固、维修、装饰以后,从七个板块展示新李村70年代(以来)的巨变。当然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当时的好多历史资料缺失,档案资料保存不完整,最后通过大量走访过去的老党员、老干部,还有一些德高望重的村民,通过他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馆建成以后,为了展示新李村的人文历史,用身边的事教育人,鼓舞人,教育党员干部群众能汲取前行的力量,知党恩,记党情,跟党走,向前行,让新李村的明天变得更加美好。”

乡村精神风貌是乡村记忆馆的灵魂。在馆中,除了琳琅满目的陈列品,就数笑脸墙和全村福令人记忆深刻。笑脸墙由全村村民的笑脸组成,多是劳动场景,有弯腰背背篼头发花白的老人,有拿着铁锹提着箩筐的妇女,还有村口玩耍的孩童,每一个人,都是发自内心的微笑。村民们说,这几年新李村的变化特别大,日子越过越红火,大家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村里的欢笑声也越来越多。

近年来,新李村以“破四旧”“立四新”行动为抓手,完成改厕156户、硬化道路8.2公里、绿化5000㎡、修建文化墙75米,配套建成村卫生室、村级舞台及公厕。随处可见的垃圾桶,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过去柴草乱堆、垃圾乱丢的现象彻底不见了。墙面丰富多彩的彩绘与生活便道相依相伴,文化元素与公共绿地相生依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的文明新李村在我们眼前呈现,一副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柳湖镇新李村党总支书记李阁龙说:“下一步,我村将依托新李乡村记忆馆抢抓乡村振兴机遇,深入推进“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充分展现新李村自然风光美、特色田园美、古风古韵美、家风家教美,夯实新李村发展农旅融合前期基础。”(作者:张译心 朱越 编辑:刘晓凤 责任编辑:钱彦虎)

(来源:平凉市崆峒区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