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到达北京。(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举行宴会,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夫人。这是宾主步入宴会厅。 (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开启举世瞩目的“破冰之旅”,乘坐“空军一号”降落在北京机场。舱门开启,尼克松快步走下舷梯,向前来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右手。周恩来说:“你的手是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对中国为期七天的访问被国际舆论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当年2月28日,中美就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达成重要共识并发表“上海公报”——中美签署的第一个联合公报,确认了一个中国原则,并连同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一道,构成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两国建交的政治基础。
  中美双方在上海联合发表的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在对抗了20多年之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特别助理温斯顿·洛德和美方代表团首席翻译员查尔斯·弗里曼(中文名傅立民)至今对诸多细节记忆犹新。接受专访时,他们重温历史并表达对中美关系的期待。

握手背后的特别安排

洛德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和助理国务卿,傅立民担任过美国驻沙特大使和助理国防部长,但对这两位资深外交官而言,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无疑是50年前亲历尼克松口中“改变世界的一周”。洛德认为这是“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举措之一”,傅立民称之为“世界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刻”。
  “我曾为多名总统工作,有过很多近距离接触,其中尼克松为访华所作准备是我见过最精心的一次。”洛德回忆说,他为尼克松准备了六大本、约20厘米厚有关中国的资料,尼克松“几乎在每页上都提出问题或作出批注”,乘机前往中国途中还不断向助手们提出各种问题。
  随着专机抵达北京,洛德回忆,尼克松和白宫官员提出特别要求,包括国务卿罗杰斯、基辛格在内所有人员按兵不动,以确保媒体拍下的画面聚焦尼克松和周恩来的握手。
  “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尼克松日后在自传中这样写道。

亲历者的惊喜和考验

令美方惊喜的是,尼克松一行下榻宾馆后不久就得知毛泽东主席要会见尼克松总统,比美方原本预想的要早。
  “很感激基辛格让我参加。”洛德此前曾陪同基辛格秘密访华,比较熟悉情况,因此成为除了尼克松、基辛格之外这场中美元首历史性会晤唯一的美方亲历者。在他看来,毛主席富于智慧地以极简方式勾勒出中方立场框架,便于双方后续讨论。
  对洛德个人来说,或许唯一的遗憾是,白宫当时与国务院关系“微妙”,尼克松并未让罗杰斯随行,因此美方提出在照片和相关声明中“裁掉洛德并保密”,因此公开照片中没有他的身影。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尼克松在致辞中特意引用毛主席诗词,是中方欢迎宴会上的经典一幕。但对当年27岁的傅立民来说,这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据他回忆,总统日程秘书查宾在晚宴前通知他准备为尼克松致辞做翻译,但一再表示没有讲话稿可供准备,坚称尼克松是即兴致辞。但傅立民知道,不仅有讲话稿,而且其中还加入了毛主席诗词。“如果你想让我在全世界和中方面前,将毛主席诗词即兴地从英语翻成汉语,简直是昏了头,我可不答应。”他对查宾说。
  傅立民明白,尼克松当时希望在电视镜头面前展现自己即兴演讲的魅力。事后,尼克松也曾就此事向傅立民道歉。
  在东道主精心细致的安排下,尼克松夫妇的访华行程丰富而紧凑:踏访北京、杭州、上海三地,游故宫、登长城、观赏熊猫、泛舟西湖、参观上海工业展览会、品尝中国美食……
  一边欣赏中国风景、感受中国文化,一边更需商讨中美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尼克松与周恩来举行了4次会谈,两国高级官员也进行了多番磋商讨论。
  最终在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就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达成重要共识并发表“上海公报”,推动中美关系迈出走向正常化的重要一步。

重温“上海公报”的外交智慧

50年光阴流转,当年的青年外交官已成白发老者。在采访中,他们都表达了对中美联合公报所展露的外交智慧的认同。
  洛德说,中方提出两国可先陈述分歧再表达共识的设计“史无前例”,他和基辛格仔细考虑后意识到这是明智之举。“令人惊叹的是,50年后的今天,这份公报依然被人铭记,一直是双边关系的指导方针之一。”他说。
  在洛德看来,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带来的一个外交事务经验在于,国家间交往要了解和尊重彼此的需求和根本利益,“这在今天依然值得发扬光大”。
  傅立民说,中方在“上海公报”发表过程中的外交实践是重要创新,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对今天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凸显两国尽管存在意识形态分歧和利益差异,仍能追求合作。

据新华社、《参考消息》、央视等
【中方声音】
外交部:
望美方同中方一道
从过去50年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2022年2月21日是尼克松访华50周年的日子。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当日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从过去50年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传承发扬上海公报精神,共同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
  汪文斌说,50年前,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结束了两国长期隔绝的状态。其间发表的上海公报,是中美之间的第一个联合公报,确认了一个中国原则,并连同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一道,构成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两国建交的政治基础。
  汪文斌说,当前中美关系遭遇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美方一些人对华认知出了严重的偏差,将中国作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甚至假想敌,进行全方位的遏制。
  汪文斌强调,中国发展只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不是为了挑战或取代美国。美方不应寻求改变甚至打压中国。中美两国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双方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两国之间有分歧矛盾在所难免,关键是通过坦诚沟通加以有效管控,防止战略误判,避免冲突对抗。
  汪文斌说,上海公报发表暨尼克松访华50周年带给人们的重要启示是,只要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就能扩大共同利益,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国家和平共处。“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从过去50年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传承发扬上海公报精神,共同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