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电影平均票价52.8元观影人次同比减少近三成专家指出

  电影市场“回血”不能单纯依赖高票价

● 今年春节档,我国电影票房达到60.35亿元,取得影史春节档票房第二的成绩,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创下历史新高的电影平均票价52.8元。高票价让不少观众望而却步,2022年春节档观影人次创下近4年新低,仅1.14亿人次,较2021年春节档减少4600万人次

● 近10年来电影票价的变化,实际上与电商兴起、票务平台竞争以及市场份额稳固等一系列变化有关。春节档作为观影需求最旺盛的档期之一,影院作为经营方的盈利需求也推高了票价;同时在疫情防控期间,各个地方防疫部门要求限制影院上座率,也间接推动了票价上涨

● 寻求影院盈利路径依赖与消费者合理承受范围之间的平衡,寻求产业长效健康发展与文化消费提质升级间的良性互动,需要相关行业、相关部门不断研究、持续探索

□ 本报见习记者 孙天骄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过年期间想跟家人一起去看场电影,结果发现一张电影票的价格竟突破了百元。”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王辰直呼今年的电影“看不起”。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电影春节档,高昂的电影票价引发热议。国家电影局数据显示,2022年1月31日除夕至2月6日正月初六的春节档,我国电影票房达到60.35亿元,取得影史春节档票房第二的成绩,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创下历史新高的电影平均票价52.8元。

高票价让不少观众望而却步。据统计,2022年春节档观影人次创下近4年新低,仅1.14亿人次,较2021年春节档减少4600万人次。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称,之所以没有选择去看电影,主要原因是“票价太高”。

随着公众对电影高票价的“吐槽”热度居高不下,有关部门和电影片方也作出相应回应。国家电影局、中消协相继发声,多部春节档电影陆续宣布降价。目前来看,电影票价已有所回落。

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春节档电影票价的设定背后有资本考量等一系列因素,但过高的价格无疑会影响潜在观众的观影意愿。高票价虽然能在短期内让电影片方盈利,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给电影市场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警惕不正当高价,必要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保障电影市场有序发展。

  过高票价引发争议

  部分观众选择不看

2月1日,大年初一。王辰吃完午饭后想和家人一起出门转转,她的母亲提议去看电影《四海》。王辰拿出手机点开购票软件,结果发现“家附近的电影院票价高得吓人”。

王辰回忆称,那天附近影院这部电影最便宜的票价也在70元以上,最贵的则是某影院的VIP厅,一张票高达298元。而且不只是某一场电影,所有的电影票价都比平时贵得多。她算了一笔账:一家4口人,去看一场电影至少要花300元。

“太贵了,看不起。”最终,王辰和家人达成统一意见:待在家里看电视。

高票价不只发生在北京等大城市。家住陕西省汉中市勉县的景女士发现,今年过年期间,其所在县城一张普通的2D电影票价最低也要58元,而平时这里电影票价最高也就30元出头。

“本来想着过年时比较闲,和家人朋友们约着把几部春节档电影都刷一遍,结果票价那么高,最后整个春节期间我们只挑了一部口碑不错的喜剧片看。”景女士对记者说。

像王辰和景女士这样被春节档电影高票价“吓”到的不在少数。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布《春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今年春节档监测期内,共收集有关“电影”类负面信息超20万条,每日舆情吐槽主要指向票价方面。今年春节档平均票价再创新高,许多有观影意愿的消费者,因高票价望而却步。

2月中旬,记者以“春节档 票价”为关键词在各社交媒体上进行检索,发现在春节档期间对电影高票价的“吐槽”不在少数。网友“@草莓奶盖去冰三分甜”2月3日在网上发文称“票价可以便宜点吗,这么贵的票是可以直接见主演吗”,并上传了一张电影购票页面截图,显示某电影票价根据场次不同票价为109元至119元不等。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任超认为,观众显然不太能接受春节档电影票价年年攀升的现象。这两年受疫情影响,许多电影院经营状况不佳,希望通过节日的高人气、高票价来弥补损失,但这只是一种救急措施,效果并不理想,观众反而会因为对高票价的反感而选择少看或者不看。

  多种因素影响票价

  压抑阻滞文化消费

中消协发布的《报告》中引用了微博网友“@3号厅检票员工”的评论:(春节档电影票)非常贵,已经贵到了一种很离谱的程度,票价疯涨的恶果已经显现在了年初二的票房上,直接雪崩,同比去年直接少了5个亿,是最近4年首次低于10亿,观影人次跌得更恐怖,比2018年还要少1000万人。

中消协称,社交媒体中“史上最贵春节档、票价贵到离谱”的舆情热议背后,是正在逐渐升温的文化消费诉求一定程度上被压抑和阻滞。

为什么今年春节档电影票价格“贵到离谱”?

据任超介绍,春节档电影票价的上涨与电影票定价本身息息相关。在我国,电影票价主要由影院自行制定。一般先由电影的制片方或发行方与影院商议定价,并签订合约,通过协议达成一个最低发行价。按照此协议,影院不能以低于这个数值的价格卖票。各个影院在不低于发行价的基础上,根据运营成本、观影人次、票房走势、周边竞争影院票价等市场因素,“以需定价”,机动调整形成最终票价。

曾参与过《二十二》《血战钢锯岭》等电影宣发的北京朔果莲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苏北淇告诉记者,2017年以前,电影市场存在“票务平台竞争白热化”的现象,除了各种大大小小的票务网站外,各个院线影管也尝试做线上电子票务平台,低价电影票成为竞争之下的产物。加之当时允许票补行为,所以电影票价自然也比较低。“而随着近几年票补被喊停,各大票务平台的竞争基本结束,各家电商背后的投资方不继续投资到票务平台,票价肯定一下就上去了。”

在苏北淇看来,近10年来电影票价的变化,实际上与电商兴起、票务平台竞争以及市场份额稳固等一系列变化有关。

除电影票价定价的因素外,任超认为,春节档电影高票价的原因还在于春节本身有重要的节日意义。一年里春节档的观影需求最为旺盛,春节观影人数多,是亲友出门聚会的高峰期;许多人愿意为节日的娱乐活动买单,还有春节人工成本高等因素都是春节票价高于平时的原因。

此外,任超提到,疫情影响也是其中一个因素。“这两年受疫情影响,上线影片减少、疫情消杀成本增加、观影小吃饮料收入锐减。疫情严重时,影院经常要停业、限流,长期低迷的票房让电影院损失惨重。而春节档是一个好机会,许多影院借此提高票价,期待趁机‘部分回血’。”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敏则告诉记者,春节档作为观影需求最旺盛的档期之一,影院作为经营方的盈利需求也推高了票价;同时在疫情防控期间,各个地方防疫部门要求限制影院上座率,也间接推动了票价上涨。

中消协称,电影市场银幕过剩与内容短缺的结构性难题,疫情波动与政策影响的多种现实挑战,迫使影院通过提高票价缓解现金流紧张的窘境,从产业短期止损的角度来说或许可以理解,但观影人数普遍减少、观影频次持续走低的事实,说明单纯的票价依赖无异于竭泽而渔、饮鸩止渴。

  多听听消费者意见

  引导市场良性竞争

电影票价居高不下引起群众反感情绪受到有关部门关注。

2月3日,有院线媒体人爆料称接到国家电影局的通知,“高票价影响了中国电影的整体形象,观众负面情绪反响强烈,国家电影局对此高度关注,请各影管、影院迅速调整科学定价”。

2月5日,电影《狙击手》下调与影院的最低结算价格,成为今年春节档8部新片里首部降低限价的影片;随后,《长津湖之水门桥》《奇迹·笨小孩》等电影也相继降价。

2月17日,记者通过购票平台检索发现,以北京市朝阳区几家电影院为例,目前几部春节档电影的票价已基本恢复至日常水平,票价大多在50元以下。

对于过高的电影票价,需要管吗?该如何管?

中消协表示,寻求影院盈利路径依赖与消费者合理承受范围之间的平衡,寻求产业长效健康发展与文化消费提质升级间的良性互动,需要相关行业、相关部门不断研究、持续探索。

作为影视行业的一员,苏北淇呼吁要理性看待“史上最贵春节档”这一现象。她说,电影票价过高影响观影热情确实是一个问题,如果要从宏观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得解决节目内容,只有持续推出好看的影片,才能让观众持续消费。

“疫情之后一个现实情况是:原来每周都看电影的人,现在变成每个月看一部电影;原来春节档会看四五部电影的人,现在可能只会看一部电影。其实这是整个影视圈生态的问题,如何从市场宏观解决这个问题,是当务之急。”苏北淇说。

任超介绍称,我国早已放开了电影的票价制定权,因此电影票价一直由影院主导决定,这是一个市场行为。国家电影局等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定指导意见来规范。票价的制定需要政府的引导而非过多介入,市场的调节、观众的意愿才是决定票价合理区间的重要因素。如果市场出现哄抬价格或者极其不合理的天价影票,可以由价格调控部门进行干预调控,不过目前还没到这种程度。

任超说,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成长阶段,需要给市场机制一些自由的空间,放手并且助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多听听市场的声音、消费者的意见,引导市场良性竞争,政府部门应当在极其必要时才出手干预。只有这样,才能带来一个迸发创新活力且有序的电影市场,促进文娱产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