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妙创真——程松华作品欣赏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艺术,是古代文人四艺之一,同时也是儒家所倡“君子六艺”之一,遂成为古代文人君子修身正己、明德炼心、寄志寓情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古代文人学士出仕入相、育人著文、得道立业的重要标准。
书法借助于汉字的书写、运用丰富的笔墨变化与多样的线条组合,抒发、寄托创作者内心的艺术理解和思想感情,在黑与白、点与线的千变万化中完成人的精神创造和情感宣泄,它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与中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一脉相承。
在传统儒家文化中,非常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提升,“三礼”之一的《周礼》中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书法艺术作为“六艺”之一,历来强调“书以载道”。在儒家看来,书法的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前者为书,后者为道,书以载道,而不能背道。因此,儒家赋予书法以教化的重任,从而形成了悠远深厚的书教传统,尤其是在书法艺术的评价标准上强调“书如其人”,强调书品与人品的统一,也就是“艺”与“德”“美”与“善”的结合与统一。
书法艺术必须把人品放在首位,把人格修养作为立艺之本,只有树立起光明正大的人格,才能担当起以艺弘道的重任。书法艺术的表现性很强,它以表现人的灵思、抱负、才情、寄托为主旨。君子风范是书家的理想人格,书法以仁义道德为核心价值观念,以文质彬彬、美善统一为最高目标,于是形成了“书如其人”的悠久传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对书法的品鉴往往成为书家本人品德和修养的伦理甄别和道德评判。
西汉·扬雄《法言·问神》中云:“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所以动情乎!”此语道出了书法乃是书家内心悸动和学识修养之外化。书艺之精深,书品之神逸,艺境之高妙皆源出于书家之学养人品之修,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溢化于书的文人之气,即所谓的书卷气。
书法中的书卷气乃书者腹中学识之厚积薄发寓于翰墨之精深挥发,所谓“胸藏文墨虚若骨,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饱读诗书,学富五车,自然是谈吐不凡,身上必会带一股书卷之气,言谈举止间不自然就会流露出读书人所特有的气质,或温雅或脱俗、或不卑不亢、或典雅大方。那么书者如何做到“胸藏文墨,腹有诗书”呢?
我认为一个书法家要想做到“胸藏文墨,腹有诗书”就必须博学多闻,旁征博引,以古为鉴,融会贯通。将诗词、国画、文学、哲学、音乐等与书法有牵涉之艺术皆修于法、纳汇于心,将这诸多艺术完美的结合与统一,而要达此境界,唯一之道便是博览群书——也就是不断的读书、学习。因为学无止境,只有不断的读书、学习,才能让我们的学养不断地丰厚、不断地积累,才能以深厚学养支撑我们的书法之修攀登至更高的巅峰。
我研习书法遵从古道,师法“二王”、赵孟頫、孙过庭、邓启昌、黄庭坚等大家,习帖临池,笔耕不辍,凡几十载。在几十年的翰墨生涯中,通过不断的研究探索及总结感悟,我认为,研习书法臻达妙道之法的第一步就是选修名帖,并能够做到“进得去,出得来”。因为古人的笔法、笔势、笔力、笔墨等技法规律都是几千年历史沉积下来的文化传承,是非常宝贵的习书经验,如果我们按照古人之法习修悟道,一定可以事半功倍。但是由于受到时代审美、社会环境、个人情感、岁月侵蚀、材料限制及文化修养等条件制约,我们对古帖的研修临摹很难达到返璞归真的地步,即使临摹得再好、模仿得再像,也是死的,没有生气,没有神韵,不会吸引人,更妄谈成为经典,流传后世。甚至有的书家只能停留于书帖,只能依靠书帖进行创作,脱离书帖就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怎么去书写、怎么去创作,心里没有东西,这是不行的。
我们习帖只是为了掌握古人的文化美学视点及用笔技法经验,避免在攀登书法高峰的路上走弯路,而不是死板的只是照搬照抄古人经典,去模仿复制,这没有任何意义。在习帖方面,我认为既要避免死临,也要避免千人一面,同时要学会选择。我认为选择书体和书帖是非常重要的,选体就是要选择适合自己性格,自己喜欢的书体,书法大家沈鹏曾言:“学习书法要‘见异思迁’,还要‘转益多师’,前者能成大器,后者是正确的态度。”沈鹏先生之言道出了研习书法的根本之所在,即选择书体不一定要坚持一种书体,要懂得变化、变通,因为最开始的时候可能选择的并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那么就一定要懂得放弃,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选择书帖也一定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喜好,想法,追求,然后再进行选择,同时还要固定一个书体为主体,即将一个书体作为临研的核心,其余诸体作为补充,比如我自己就是选择了王羲之为主进行研习,主要学习他的笔形、笔势和内在神韵,至于我喜欢的赵孟頫、孙过庭、黄庭坚等其他大家,我会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风格,挑选自己所需要的部分进行临摹学习,丰富自己的认知。所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我们要深刻领悟古帖之中所蕴含的笔意方法,感受古人在书写经典古帖时的意趣、情绪等,并将这种感受映入自身的笔书挥毫之中,慢慢地在创作中融入自身的情感、精神追求、生活感悟等,并根据时代审美不断进行调整,从而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彰显出富有个性化的笔墨情趣和自我书品。
同时我认为,“出帖”只是臻达书艺高峰的第一步,要想成为大书法家,就必须博学多闻,腹有诗书。潘天寿先生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宁要一绝,不要四全,但没有哪一绝不是四全滋养的。”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若按展开的形式划分,书法属于空间艺术;若按创作的手段划分,书法属于造型艺术;若按表现的形态划分,书法属于静态艺术;若按作用于欣赏者的方式划分,书法属于视觉艺术;若按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划分,书法属于抽象艺术;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见,书法几乎和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属同类。既然是同类艺术,自然就有许多相通之处,就不应视为“隔行如隔山”。当今书家若要使自身的艺术创作于形式和内涵的相互补益上再上新台阶,除对书法本体进行精研博取之外,其他相关艺术的滋养关键之时将会收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奇效。
明代书法家吴宽说:“今书家例能文辞,不能则望而知其笔画之俗,特一书工而已。世之学书者,如未能诗,吾未见其能书也。”书法学习要与学问并进,而不能把书法当作一种简单的技艺而已。诗文,被看作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因为诗文会影响到人的气格。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书法与气格有关,自然也就有清浊雅俗之分了。
苏东坡也有诗曰:“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一个人的学识是否深厚,在他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中是有直观体现的。溯源中国书法史,宋朝书法家们开始意识到文人之气对于书法作品艺术境界和艺术价值的影响,因此从宋朝整体的书法审美取向都是以“尚意”为主的,宋人“尚意”,提倡书法的书卷气,将书法艺术的审美追求带入了一种文人深致的雅,这是一种规范正确的高尚文明(雅有正的意思)。
在书法“尚意”的审美追求的引领下,书法慢慢有了写气驭形、寄托怀抱之清圣之感。书法的清气,源于气质,本乎人品,成于笔法,而流露于字里行间。清,不仅仅是一点一画,而是一种整体的气息和审美境界。
“清”的概念,主要来自道家思想,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上对世俗的超越。道家讲自然,崇尚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超然之境。其美学思想核心便是“自然”:道法自然。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生存发展都依循一定的法则规律,即“道”,而道的本质是“自然”,是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存在和运行状态。老庄“大音希声”“心斋”“坐忘”的美学思想要求人们在审美观照时要达到虚静无我的精神自由状态,超越物象时空的藩篱,展开思想腾飞之翅,领悟至简(自然)中所含的大美神韵。道家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等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之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书法作品要有清雅自然之气,与书法用笔有关。用笔点画必须干净,锋芒内藏,含文包质,墨色温润,细腻自然。用笔要起迄分明,点画周至,顿挫无瘿瘤,曲行无锯齿,必须将诸弊斫尽,渣滓荡涤,则清气自来。
与“清”相联系的,是“瘦”。一般认为,清者多瘦,浊者多肥,但瘦而能圆谓之清腴,肥而能劲谓之丰腴。清者必简,简不是草率,而是繁而不芜,杂而不乱,变化而有节奏。书卷气的作品,筑基于“帖学”,喜好一种“文气”的表现,少有纵横使毫的习气,其长处在于小字,字体多为行草书。在风格上追求清秀雅洁,笔法上追求精微细腻的变化,创作时追求一种散淡洒脱的逸致,这是“书卷气”典型的审美特征。
书法作品中的书卷气之形成,除了饱读诗书之外,还必须要多方游历、增加自己的见识、体悟,并不断与名师同道交流参悟,倾听别人对书法之道的见解、释悟,这样才能打开自己的思路,才能扩大自己的心胸,将万事万物、天地万法与自身所思、所想、所悟相融合,丰富自己的艺术园地,从而达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效果。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使是像怀素那样的大书法家,也要“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明公”。在游历的过程当中,揽胜于名山大川、探访于人文景观,问道于高人胜士,挥洒于故友新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往往灵机勃发,蠢蠢欲动。古来文人墨客不仅注重“读万卷书”,也注重“行万里路”,胸中有灵府丘壑,下笔则“似得江山之助”。
何况在游历当中,还可以拜访名师,结识同道,取他人之长补自家之短,何乐而不为也?作为书法人,你一生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孤陋寡闻,闭门造车,势必是行不通的。所谓“川人不出蜀,难成大器”,即言此也。齐白石一生若是久居老家湘潭,估计也是不会有今日之大名声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此中深意,可细思之。
清末书法评论家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谓学书者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有次之……又增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唯读书方能明理,唯行万里路,方能广见识。可见,书法艺术同样统一于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自然科学等学科,增强字外之功是把个人书法艺术推向纵深的主要方法。
增加阅历见识,开阔胸襟怀抱,凡文学、历史、绘画、雕塑、戏曲、舞蹈、音乐、体育等都要有所涉猎,也就是古人常说的“字外功”。这看起来与写字无关,却在随时潜移默化地充实丰富着书写者笔下内在美的内容。“古之大家,莫不备也,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逸俦伦者也。”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识修养决定了一个人的书法艺术成就的大小。只知埋头苦练,盯住“字内功”不放的人,在达到一定高度后便无法再上新境,充其量是个“字匠”而已。书法是一门综合学问,一件作品之所以会打动观者,使人感到作者笔下驰骋纵横的欢悦,领受到书者所寄寓的无限情思,乃是因为它是书家心血的结晶和学问的凝聚。书家和字匠之间的差距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只有不断地从社会和大自然中获取真知,丰富自己的阅历和学养,提升自己的思想品格,开拓胸中宇宙,才会不期然而然,最终获取创作上的大自由,写出趋雅免俗的佳作。这是至高境界,虽不能至,也应心向往之,不断地朝这个方向努力。
作为新时代书法家除了厚植学养以修身,学富五车以养文之外,还必须不断坚持以明德引领风尚,做到明德修己,以文化人。当前书法艺术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时机,我们这些新时代的书法爱好者一定要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书法艺术的性质、定位,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以书法艺术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把中华民族特有的书法文化传承好,把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建设好。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新时代,应该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吮吸中华民族奋斗历程中积淀下的文化养分,弘扬社会主义新风气,合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更需要志存高远,坚守高尚的职业道德,以便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道德、以德服人的良好风尚,成为凝聚社会人心的榜样力量。近些年在文化娱乐领域,一些艺术界的知名人士却越过道德的边界,在名利场中迷失了自己,不惜触碰法律的底线,没能在社会公共领域作出应有的表率。因此,加强道德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优先地位,事关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也只有自觉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才能在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中创造新的高度。
我希望我能够通过我的作品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为后人留下一些东西,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为树立文化自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书法艺术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
(文/程松华)
艺术家简介:
程松华,书法家、诗人,中共党员。现为国家民族画院书画家,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副主席、常务理事、书画专家,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理事,株洲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株洲老干部书画协会会员,燕京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员,中国燕京文艺研究院一级诗人,中马文学艺术研究院会员,中国名家书画市场网理事,《中华国粹》杂志编委,《新文艺》杂志编委会委员等。
2018年10月8日,经燕京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中马文学艺术研究院推荐,入驻中国文化人才库,并获得入库证书。
2018年11月8日,被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文学书画艺术院授予“中国优秀诗人”称号,并成为其会员。
2020年4月入编《东方典藏·金榜名篇——四十年文创成果精品选粹》,并通过国家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
2020年9月,程松华拜见了书法大家权希军,权老先生为其书写了“九郎山翰墨”书斋名,并向其赠送了书法专集,同时还对其作品进行了认真点评。
2020年10月,书法作品走进高铁,进行巡展。
2021年6月,获得“铭记百年辉煌·传承红色精神”老年书法作品展优秀书法作品奖。
2021年9月25日入展由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文化月刊》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主办的“聚焦经典 盛世丹青”——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
2021年9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联原办公厅主任罗杨先生对其作品进行点评,称其作品“看似出自传统,实则富于个性。渗透于毫杪,线条饱满,用笔灵动,刚劲有力,给人以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2021年10月13日,作品《气壮山河》被瓦努阿图驻华大使馆收藏。
2021年10月18日,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文学书画艺术院终身会员。
2021年10月,受人民日报民生网邀请,录制《笔迹与心性 诗心与书意》人物专访纪录片。
2021年10月19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松风墨韵毓华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程松华书法作品展暨媒体见面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继为其书法展题写展标。展出个人作品百余幅,作品得到大家一致认可和好评。民族文化宫展览馆收藏作品一幅,并为其颁发入展证书。
2022年1月,由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对其作品进行视频点评,并制作《名家学术视角——程松华、李毅峰》视频专题片,在各大媒体进行播放。
近年来,他的书法作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文化月刊》《艺术市场》等刊物上发表。同时发表在《中国当代诗歌大词典3》上,并被邀请成为该书的编委成员。其作品《马说》《岳阳楼记》分别刊登在《文化月刊》封三和《艺术市场》扉页上。团结出版社出版了其个人诗词书法作品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其个人书法集,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且良好的影响。
作品欣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