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基于我国“三农”工作新发展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镇原县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用党建强基铸魂,用产业兴业富民,用文化成风化人,用治理美化乡村,加快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县到乡村振兴样板县的华丽转身。

强基固本 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政之所向、发展所需、民心所盼。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要牢牢牵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激活党建‘红色引擎’,引导、动员、整合各方力量,实现乡村振兴梦。”镇原县委书记陈磊说。

镇原县把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引领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坚持高线选人,严格落实“双好双强”要求,确保选准的带头人有能力服务群众。

孟坝镇孟坝村立地条件较好,但各种矛盾纠纷多,工作局面复杂,需要一支有知识、有干劲的年轻干部队伍。经过换届选举,该村新一届两委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较上届下降了10岁,其中还有4人是80后。村委会主任谭丰田说:“班子成员个个年富力强,绝对有精力、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好。”

镇原县以群众基础好、有能力、有担当为标准,完成了19个乡镇、215个村、5个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新选配35岁以下乡镇党政正职6名,提拔重用30岁以下年轻干部19名、“五方面人员”20名;先后从三支一扶、进村进社等项目人员中择优选聘专职化村党组织书记66名,专职化村党组织书记配备达到31%。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达到190人,比换届前增加14.88%,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比换届前下降10岁,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比63.2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换届前提高25.4%。

镇原县加快构建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丰富群众说事、议事、主事、监事平台和路径,促进乡村善治、党员善为。

庙渠镇庙渠村万辰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老党员惠健东经常受邀旁听村两委会议。村里发展集体经济,要听听他的意见;到了生猪出栏的时候,他还要忙着联系客户,讨个好价钱。老惠为啥这么忙?这与村党组织有密切关系。

庙渠村群众收入以传统农作物为主,一年下来没少忙,生活水平却提不高。向土地讨生活,可山大沟深的立地条件,光靠种植很难扭转局面,村民收入非常有限。

从2018年起,局面悄然发生改变。那年,庙渠村党组织一班人就下定决心,要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下大气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通过调研论证和实践探索,确定发展生猪养殖和中药材种植产业,使党组织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心骨。

惠健东就是在村党组织的宣传动员下,因生猪养殖而富起业的养殖大户,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他的万辰养殖专业合作吸引附近5个村集体入股,带动群众100户。“去年出栏生猪2000多头,收益126万,给群众分红29万元。”惠健东说,下一步打算再建一座300头的能繁母猪场,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群众分红标准。

“做好村里的事,党员是重要力量。”庙渠村党支部书记杨明宝摸底了解村子党员情况,并逐一走访,号召大家带头干事,得到了积极响应。污水排放、环境卫生、垃圾分类、疫情防控……党员冲在最前面,热心为民服务。村民看在眼里,参与村子治理的热情也被激发了。

经过努力工作,庙渠村产业发展起来,群众的钱包鼓了,村里的环境也变好了,群众矛盾也少了。“不断提升组织力,把党员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大家一块上、加油干,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会越来越强。”杨明宝说。

基层党组织,要建好更要用好。不仅要实现党组织有形覆盖,还得实现有效覆盖。

平泉镇南徐村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先后完成S319线风情线、“七彩廊道”、苹果产销中心、苹果小镇艺术造型门、“柳抱槐”古树名木保护和南徐文化产业园等主题节点景观打造,“红色南徐”“苹果小镇”初步形成,乡村发展的内涵和品质得到充分提升。

太平镇柳咀村创新“党建+”模式,划小治理单元,激活特色细胞,塑造个体品牌,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融的善治乡村……

如今,在镇原县各个村,日间照料室、休闲广场等公共场所各种设施齐全,群众可以免费理发、按摩、唱歌、跳舞,生活方便了,精神也更加生活丰富了。党建的凝心聚力作用日益凸显。

集群发展 搭建产业领跑“快车道”

大棚里红彤彤的草莓娇艳欲滴,棚舍里牛壮羊肥,孵化、养殖、屠宰、鸡粪处理,肉鸡产业实现了全链条式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镇原县聚焦“四区四带”产业布局,全力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积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着力打造专业乡镇、专业村,全县“肉鸡、肉牛、苹果、中药材”主导产业,“肉羊、瓜菜、生猪、饲草、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体系相对完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加充沛的动能。

镇原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甘肃圣越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集饲料加工、种鸡养殖、种蛋孵化、肉鸡饲养、肉鸡加工、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促进种植养殖、冷链包装、餐饮住宿、商贸物流、交通运输、建筑房产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农户增收致富、县域经济提速发展。

该公司1.2亿只白羽肉鸡全产业链项目达产运行后,年可创税3亿元以上,带动该县规模化种植玉米70万亩,直接解决用工1万人,间接带动5万户10万人就业。

龙头企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力军。镇原县高位部署,强力推进,用工业化思维推动优势产业从快速覆盖向链条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形成乡村产业“新雁阵”。近年先后引进圣越、中盛等龙头企业25家。

时下,乡村旅游正成为“最时髦”的休闲方式之一。镇原县紧抓这一契机,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振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生态保护、乡村旅游结合起来,鼓励农户依托自身优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等农业新业态,成功探索出促进农业提效、农民增收、农村变美的新路径。

按照“农业+旅游+互联网”的发展思路,临泾镇祁焦村村民王双选创办了盛洋家庭农场,探索形成了“池中养鱼、山间养羊、深山鸡棚、平地草莓”的休闲娱乐、生态养殖模式,建成了集自然特色放养、绿色特色种植、田园度假采摘、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种养结合、农牧互补、循环发展型家庭农场。

在政策上,镇原县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放宽用地条件,盘活土地资源,全力打造“循环农业家庭农场”“种养一体家庭农场”“生态家庭农场”三个发展模式,不断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只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乡村振兴才能顺利有效推进。

镇原县构建全链整合、统分结合的经营体系,创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路径,紧密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城镇肉牛养殖大户慕全喜是镇原县“名人”。他不仅靠养牛增收致富,还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无偿传授给乡邻。在他的带动下,镇原县新城镇孙庵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养牛专业村”,村民依靠养牛走上了致富路。

靠养牛富起来的慕全喜,为全村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样板。村上因势利导,按照“党支部+协会+合作社+规模户”的模式,组织成立了养牛协会,吸收养牛户、脱贫户加入协会,协会会员达到355人,其中脱贫户150人。

现在,新城镇的肉牛养殖已实现了从原来的“单打独斗”到现在的“抱团发展”。早期发展起来的养牛户通过自家经济效益和家庭变化带动周边群众、亲戚发展。养殖大户通过传授经验,开拓市场,降低了成本、品种、防疫等不规范环节风险。订单式养殖减少产销中间环节,增加了养殖效益,解决了销路难,真正做到了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了全镇肉牛产业的稳定发展。

乡村产业振兴,重在农民受益。重点产业乡镇的建成得益于镇原县的总体布局。镇原县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示范带动等方式,引导各类主体通过订单生产、就业务工、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多种方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农业经营共同体,实现稳定的利益联结,让农户持续受益。

以文化人 汇聚涵养文明“精气神”

时逢冬日,寒气逼人,但镇原县的大山深处却暖意融融,文化气息浓郁。

走进庙渠镇六十坪村的乡村文化驿站,一本本图书散发着油墨清香,一张张旧照片、一件件老物件再现了原汁原味的陇东奋斗史……村里的孩子们在此看看书,老人们摸摸老物件、下下象棋,青年们学习讨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致富知识,一派新气象。

曾经封闭落后、连绵不断的黄土山脉,阻隔了农民追求希望和幸福的脚步。如何引导他们奔向文明幸福新生活?唯有转变思维,开阔视野,提振精神。

镇原县切实推动文明实践活动,实现机制融通推促常态长效、平台融汇资源共享、内容融合多元多向,让文明新风吹遍原州大地,吹进群众心坎里。如今建成的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9个实践所、220个实践站,都是群众头脑的“唤醒站”、精神的“加油站”。

“百姓宣讲团”成员白静红是镇原县群众公认的“文化大家”,他的《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等视频课件鲜活易懂,深受群众喜爱,在“学习强国”等平台广为传播。这位戴着眼镜、看起来有些腼腆的小伙子一张口,学问滔滔而来:“让农民愿意听课、喜欢听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件不仅要切合农民需求,还要用农民的话讲出来,讲得通俗通透、直白鲜活,这样我们传递的政策和观念才能真正被群众接受并‘消化’”。

以“讲”传播党的最新理论和惠民政策,以“树”凝聚榜样力量,以“乐”丰富文化生活,以“帮”解决实际困难,以“移”倡导文明新风……镇原县不断创新丰富方法载体,引导长期以来思维固化了的群众从自我束缚的圈子里突围,承古风、树新风,以人的“振兴”促进乡村振兴。

“年底回乡办喜事的人多,我们今年制定的婚丧嫁娶相关制度要再次入户宣传。”太平镇大塬村党总支书记、协商理事会负责人季丙银说。

曾经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比阔奢侈之风在镇原县农村不同程度存在,严重拖后乡村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步伐。据了解,一场红白喜事支出约3万元左右,占年收入的近70%,计算进家庭生产生活的正常开销支出,一年辛苦劳作而得的收入所剩无几,有的村民还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针对这一情况,镇原县把移风易俗作为提升农民思想素质的重要内容,在全县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良序美俗,促进红白喜事改革,打造幸福美丽乡村。

“按照以前习俗,7天下葬,需吃酒席30至35桌,包括烟酒等需花费18000元至21000元。改革之后丧礼一天,酒席15桌,花费7500元,比改革前少花费2/3左右。孝顺在于厚养不在于厚葬。”太平镇大塬村村民季再学感叹说,自村里开展红白喜事改革后,他带头简办母亲葬礼,现在村里很多人开始敢于“丢面子”,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的风气不见了,节俭办事、文明办事的新风已深入民心。

温暖人心的敬老服务、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有力务实的政策宣传……居民们经常可以看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们的身影,他们深入小区、乡镇和村落,宣传思想,讲授文化,帮办实事,为群众送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细致周到的服务。

目前,镇原县建成文明实践活动志愿服务队46支,注册志愿者逾2.6万人,参与志愿者服务12000多人;开展“面对面”“一对一”送关怀、送温暖活动1200多场次,辐射服务群众约15万人。

镇原县持续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六评一创”活动,树立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带动群众革故鼎新。去年评树各类先进文明典型129人、“星级文明户”5400多户;完成19个乡镇、215个行政村的“一约四会”规范化建设,开展治理高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摈弃薄养厚葬、狠刹人情攀比、破除封建迷信等移风易俗专项整治活动240多场次……

一项项举措,一串串数字,一个个感人故事,印证了广大干部群众践行新风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心和努力。

如今的镇原乡村,文明新风劲吹,新知识、新观念在与旧思想和陈规陋习的碰撞中,提振了人们的精气神,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擦亮环境 铺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改善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民群众健康,事关美丽中国建设。

镇原县紧盯城区机关、小区、街区、城区、道路、城郊、河道、工地“八个重点部位”和乡村街区管理不规范、垃圾处置不彻底、污水处理不到位、村庄环境不优美、农户庄院不美观、乱搭乱建未清除、面源污染未清零、公路沿线不整洁“八个重点问题”,上下联动,全民参与,全域整治。

在城区开展创建舒心机关、宜居小区、净美街区、美丽家园、有序交通、清洁城郊、清洁河道、文明工地“八个创建”;在乡村开展乡镇街区综合整治、农村垃圾清理整治、河道水域系统整治、村庄环境美化整治、农户庄院洁净整治、拆违治乱依法整治、农业面源清洁整治、路线环境全面整治“八个整治”,有任务、有责任、有目标、有抓手。

进入冬季以来,镇原县充分利用农闲时间,部署启动了“冬日无闲·擦亮镇原”城乡环境大整治专项行动,迅速拉开了一次声势浩大的环境卫生整治“冬季攻势”,干部群众以实际行动推动城乡环境大改观、面貌大变样、品位大提升,按下了环境整治“快进键”。

在城关镇高庄村文化广场,不少村民正在晒太阳、拉家常,十分惬意。“进入冬季,叶落草枯,风一吹,杂草就吹到广场里,自从开展‘冬日无闲·擦亮镇原’城乡环境整治行动以来,庄前屋后、广场四周都干净了,大家的心情也舒畅多了。”村民们异口同声夸赞道。

镇原县把环境整治提升到民生的温度、发展的高度,创新方式方法,全力推进。孟坝镇充分发挥大喇叭作用,强化宣传引导,激发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营造出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临泾镇采取筹工筹劳的办法,组织干部群众整修水毁道路,清疏水沟,清除垃圾,清运柴草,下功夫整治村组道路沿线环境;县卫建部门坚持把集中整治工作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加以推进,班子成员实行分片包抓,高标准严要求推进环境大整治行动……

“开展城乡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推进生态宜居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开放文明美丽幸福现代化新镇原的总体要求,必须常态化抓促、制度化管控,确保乡村环境常抓常新、常擦常亮。”镇原县委副书记、县长罗睿说。

在城乡环境整治上,镇原县压紧靠实工作责任,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联乡镇、乡镇领导联村、村级干部包组、自然村长包户、职能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同时聘请第三方机构对环境整治乱点乱象进行航拍取证,督促整改,确保不留死角。

针对村级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镇原县瞄准短板,固强补弱,近两年共投入3910万元,修建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26座、压缩处理站4座,配置村内生活垃圾收集箱5972个,平均每个组达到3个;投资3200多万元栽植公路行道树10多万棵,绿化县乡公路、村道600多公里;投资1200多万元招聘生活垃圾转运处理企业2家;投资1800多万元新建生活垃圾填埋场一处。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治理的基础条件。

同时,镇原县严格落实月督查、季考核制度,由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协调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乡镇治理工作每月督查、排名,对排名前10名的乡镇落实以奖代补资金5万元,对排名后3位的乡镇挂“黄牌”警告。以严格的考评奖惩倒逼乡镇将人居环境治理责任扛在肩上、任务落到实处。

今年以来,镇原县先后进行了12次集中大扫除,参与党员干部2万余人次,拆除乱搭乱建棚体42处,集中清运城区拆迁垃圾2.8万立方米,整治空地围栏1800多米,带动56000多名群众全面整治公路沿线村道、户道等。

环境整治不仅改变了镇原的城乡面貌,提升了镇原的对外形象,也擦亮了镇原文化大县的牌子和文明底色。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通过乡村振兴,镇原县乡村的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正散发出无穷魅力。这个曾经的贫困县正由全面小康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转变,一幅壮美的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惠德宏 刘耀 白勇涛 田永昭 张宁宁 张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