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郑州2月22日电(王佩)承诺你网络兼职刷单就能返利,冒充电商客服骗你入坑,网友诱导你投资赌博……这些藏在我们身边的骗术,你了解吗?

2月22日,郑州市举行了“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内,郑州将进一步宣传普及电信网络诈骗知识和防范技能,进网络、进校园、进社区,筑起反诈高墙,捂好群众“钱袋子”。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手段不断翻新,已成为当前发案最高、损失最大、群众反响最强烈的突出违法犯罪活动。数据显示,2021年河南省电诈案件同比上升10%,已成为第一大刑事犯罪,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2021年,郑州公安共捣毁境内电信网络诈骗窝点200余个,破获案件2500余起,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4000余人,冻结涉案账户1万余个,返还被骗群众资金6000余万元。

哪些诈骗手段最常见?从发案类型看,郑州市主要有5类诈骗案件类型高发,一是兼职刷单类诈骗;二是贷款办卡类诈骗;三是冒充电商客服类诈骗;四是网络交友诱导投资赌博类诈骗;五是QQ微信冒充领导、冒充熟人诈骗。数据显示,这5类案件共占所有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58%,涉案资金约占总额的63%,成为危害最为严重的诈骗手段。

哪些人容易被诈骗分子盯上?从郑州市的受害人群看,女性占56.44%,男性占43.56%,女性被骗最多的为网络兼职刷单返利类诈骗,男性被骗最多的为贷款类诈骗。主要集中为外来务工人员、行政或企事业单位人员和大中专在校生。受骗人群年龄段中20-40岁之间占71.83%,60岁以上占0.83%。

如何提高防范诈骗能力?遇到不明的电话、短信等信息时,要牢记六个“一律”,切实做到“三不一快”。六个“一律”即:只要一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只要一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掉;只要一谈到公检法税务或领导干部要求汇款的,一律挂掉;所有短信,但凡让你点击链接的,一律删掉;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只要一提到安全账户的一律是诈骗。“三不”即: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2021年以来,河南强化源头治理,关停高风险电话卡749.9万张,清理数量全国第一。全省涉案电话卡数量下降87%,降幅排名全国前列。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河南强化涉诈电话精准发现和拦截预警,对所有高风险受骗用户发送预警提醒短信共计21万余条,对11.5万潜在受害人进行预警保护,挽回人民群众潜在经济损失超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