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县的建置历史相对较晚,它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那一年,隋文帝杨坚同时设立了深州,州治设在安平。相对于其它县市,衡水自诞生后基本比较稳定,不像其它县市那样在社会变迁中不断地与邻县分合省置。它在元,明两代和清雍正前除短暂地隶属于深州外,共余时间均来属于南部不远处的冀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初设置衡水县时,政府分别把下博(今深州东南)、武邑、信都(今冀州)三县的一部分析出来, 组成了年轻的衡水县,县治选在滏阳河北岸今旧城村。历史上漳河和滏阳河经常合流,取漳水横流、水路通达、风水长存之意,定名衡水县。又因境内遍植桃树,西边不远处的前磨头镇曾是汉时的桃县旧治,所以民间称衡水县为小桃县,县城则为小桃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在旧城村寻访桃城旧迹时,村中的老人都能滔滔不绝地讲出许多典故。例如,村中心的“里院里”是当年的县衙。村南有一个“官坑”,是处决犯人的地方。据说,小桃城的北城墙在东团马村北,南城墙在旧城村南古堤北面二百多米处(原二队的场院),今村西口不远处是西城墙,东城墙在砖厂附近。相传,是来势汹涌的冰凌水淹了小桃城。透过历史的云雾,我们推断,冰凌水应该是河流的春汛吧。那时,滹沱河、漳河经常在旧城一带与滏阳河合流,从旧城西边的北沼、南沼这两个村子的村名就可判断过去那里曾是一片沼泽, 或许那一带 曾是这几条大河的交汇处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试图从县志中找出当年冰凌水淹没小桃城的证据。书中有关小桃城历史变迁的文字寥寥,而且远不如民间传说的那样鲜活而生动,但是它却准确地记载了水淹衡水城的时间。永乐初年,衡水这片土地经历了元来明初的战乱,刚刚恢复了平静,不料却迎来了接二连三的洪水,从永乐五年(1407年) 到永乐十三年(1415年),短短八年时间,载入县志的洪灾就有三次,“永乐五年六月, 漳河大水坏城,淹没人畜不可胜计;永乐九年, 漳滏合流;永乐十三年,淫雨河溢,官民庐舍不可居。县城迁至范家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传,冰凌水涌来时,只有宝云塔抵住了洪水的冲击,其它建筑几乎全部被毁。在县城东北角有一座吴家楼,据说是当时县令的住所,县衙也在附近。大水包围了吴家楼,别人都走了,而姓吴的县令却执意不走,后来衙役们来接他,他刚上了船,吴家楼就轰然倒塌了。县衙里有一口铜钟,被水冲着向东北方向漂流,那位县令说,跟着这口铜钟走,它漂到哪儿,我们就在哪儿重建县衙。最后,那口钟漂到了河东的范家疃,于是新的衡水县城就建在了那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云旺走笔——品读衡水历史》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请联系我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