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旭旭 见习记者 徐逸杰

即将举行的北京冬残奥会,让人们对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残疾人群体有了更多关注。在潍坊,有这么一群自闭症孩子,靠着一台缝纫机,能做出精美多样的手工花,能制作精美的床上用品。在家人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帮助下,这些孩子们付出了比普通人更多的汗水,学习着生存的技能,为自己美好的未来不懈努力。

手工课程花样繁多

曾获技能大赛冠军

2月18日,在潍坊高新区康华教育培训学校的手工教室里,老师潘文婷正在带领学生们做手工。教室不是很大,面积不过15平方米,被一张手工桌占去了四分之一。置物架靠墙贴着,上面摆着学生制作完成的各种手工艺品,衍纸、丝袜花、钻石画、串珠笔筒、刺绣……

“对,做的真棒!”“还不错,再做一个吧!”“这个地方是这样的,你做错啦!”

不间断的鼓励和夸奖贯穿了这节手工课全程。对于年龄已经十几岁的学生来说,这种更适合幼儿园小朋友的大声夸赞显得有些“浮夸”,但潘老师说自己常常鼓励孩子,学校里所有的老师也是这么做的。

夸奖之下,课堂上的学生也仍旧十分活泼。孩子小琦正在做衍纸,她这节课的任务是用衍纸笔将长条形的衍纸卷成卷。虽然已经做过很多次,但是将纸卡在笔尖凹槽的第一步对她来说还是有点难。她拿起一张纸,弓起腰低下头将脸凑近笔尖仔细盯住,怼了好几次还是没有怼进去。

“有些孩子的小肌肉弱,‘精细’就不太好”,潘老师帮小琦把纸卡了进去。“还有些孩子在课堂上容易有情绪,不配合课堂,我们就会让孩子去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品去完成,小琦是我们班的开心果,一般不太发脾气”。果不其然,整个制作过程中,小琦嘴里的笑声没有停下来,响亮并且有规律的“哈哈”声像是一个闹铃,串成这节课独特的背景音乐。

一旁的大晗却很安静,在妈妈的陪同下做着丝网花。他已经是个个头一米八的大小伙子,坐在凳子上,有些许驼背,将身体侧向妈妈在的一侧,两个人面对着面,不疾不徐地把丝网挂到铁丝做成的圈套上。大晗的手上动作很熟练,不需要指导,他就能自己独立完成制作。不一会儿,一朵初具雏形的丝网花就被制作出来。

“孩子学会之前,我们就都学会了。”大晗的母亲一边打趣,常年陪同孩子上课,她已经练就了“十八番武艺”。手工、烘焙、缝制、瑜伽、国学,孩子上过的课她也没拉下。潘老师说:“有时候家长就是我们的助教。”

手工制作对这些学生来说并不是很简单,但是他们都很感兴趣,做起来也十分认真,完成质量比较高。近几年,潘老师带领学生们参加潍坊市的残疾人技能大赛,都名列前茅,第一届还曾获得过冠军,这让她很自豪。

潘老师说,也不全是因为荣誉,更是为孩子们能够“被看见”而感到高兴。在做手工的过程中,孩子们也能够获得成就感。“有一次,学生合作点了一个潍坊风筝的钻石画,一拿到那个风筝后,其中一个学生就非常兴奋,“他觉得他是他做的,然后每次下了课就去找他自己的作品,感觉特别自豪。”

完成的手工作品除了用于学校装饰,还会带去慈善晚宴进行拍卖,或者挂上网店售卖,所得再用于手工课的原材料购买上。

孩子毕业有了工作

月工资可达480元

类似于普通学校中的年划分级,学生们被划分为康复部、初中部、预职部、如康家园四个部。以前没有如康家园的时候,家长最害怕的就是“毕业”。

2020年6月的毕业季,四个孩子的家长坐在康华学校的教室里,哭成一团。

“毕业”这个词,无论什么时候出现,似乎总是伴随着鲜花与掌声。但是对于康华学校的学生来说,“毕业”可能意味着学习生活的终结和社交生活的归零。缺乏就业途径的自闭症孩子们,在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如果没有适配的就业机会,就只能回家,重新成为一个家庭的“重点看护对象”。

这一度也曾是冯老师的心病。“刚来的时候,感觉自己没有一点用武之地,我在上面讲课,孩子没有反应,我就觉得我很无能,没有办法教会孩子一点点东西。”

等到经过努力,学生们真正学会了一些知识和技能时,毕业了却只能回家。这让冯老师感到很无力,她说:“我问我的同事,我们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他们说让孩子学校里有尊严地生活,但是我又想问,出了学校呢?没有工作和社交,孩子们的尊严如何保证?”

这个疑问在去年有了回答。

2021年7月,康华学校“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顺利通过山东省残联专家验收,给毕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去处。“如康家园”是山东省残疾人之家的建设品牌,旨在为16周岁以上有困难且有需求的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群体提供综合性服务,其中就包括辅助性就业这一项目。潍坊市高新区只有两家如康家园,其中之一就在康华学校。

有了“如康家园”,孩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可以进入“如康家园”工作,每天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制作床上用品,每天工作4小时左右,月工资可以达到480元。在学校的剩余4个小时就跟随课堂继续上课,“能力强的孩子就做班长,能力弱一点的孩子就跟着课堂上学”,冯老师说。

2021年6月毕业的9个孩子毕业后全部进入了如康家园,再加上之前毕业的两个孩子,现在如康家园一共有11个孩子。

2月18日下午,几个孩子正在康华学校四楼走廊尽头的“如康家园”教室内工作,今天的工作内容是缝制枕套和床单,孩子们将手中的布料毛边向内折叠,放到缝纫针下,双脚踏动踏板,双手将布料向前拉动,不一会儿一条边就被缝制好了。正在认真工作的孩子则康说“很喜欢”这里,上课和工作都“很喜欢”。

在监护老师的照看下,孩子们很安静,工作效率也很高。

课程共有12类

未来或有“生命全程教育”

自闭症类的课程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标准,康华学校的老师们也是在慢慢摸索。

“根据培智类课程的课标,我们结合孩子的情况,出了一套课程。”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课程也在升级。“年前,我们把课程又全部梳理了一遍,现在课程已经到了3.0。”

这些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主要面临的障碍有三种:语言障碍、社交障碍和刻板行为。以刻板行为为例,“我们学校的一个孩子上学时候经常乘坐的公交路边换了,他发现不一样了,就一直哭一直哭,一整天都没有上课,这就是刻板行为。”冯老师说,要改善这三大障碍,课程需要从8个领域进行干预。

为此,康华设计的课程分为生活适应课和技能课两大部分,生活适应课主要教会孩子生活技能,结合生活开发出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等课程。“像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畅游、律动、绘画、美工、音乐、体育我们这里都有,但是都是结合孩子们的一些特点,为了让孩子们学会一些生活技能。”

技能课则是根据孩子和能力和需求来开设的,类似于走读课,孩子可以自由选择。“首先是根据孩子的自主的愿望,像会开设一些国学、瑜伽、烘焙课程;其次一些孩子的小肌肉不发达,需要锻炼,他们就会上一些串珠课,进行额外的锻炼。现在学校的生活适应课和技能课加起来一共有12类。”

在学校完成学习毕业后,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在如康家园工作,能力差的孩子又将何去何从?

康华学校想在“生命全程教育”上做出努力。针对没有自理能力的孩子,让他们毕业后也有机会重新回到学校,继续接受教育,将教育贯穿生命始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家庭的负担。

这是一种设想,但是康华学校的老师们都觉得很有希望。冯老师说:“我们学校一直受到社会各方的许多帮助,未来也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

一天的课程结束了,孩子们由家长带着依次走出学校,穿过走廊,一行行标语十分醒目,其中有一句是这么说的:我做不到的事情有很多,希望你多记住我做到了的,忘记我做不到的,我也喜欢表扬和赞美。

还有一句是:“我们,而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