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生机勃发副中心”走转改系列报道15
11月初天气渐冷,在通州台湖镇的水南村农田旁的荒僻小道上,大批手持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却热情高昂,他们选最好的机位,等待最佳的拍摄时机,每个人都十分专注,脸上仿佛带着某种仪式感。
因为他们在准备拍摄鸟中大熊猫——大鸨,这种与大熊猫同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连续6年出现在通州这片区域,已成了冬日里通州一张亮丽的名片。
得益于通州生态环境的全方位改善,以及人们生态环保意识提高,来此过冬的大鸨从最初的1只,到2020年秋冬的2只,再到目前的4只。
2021年——
通州区“好天”创历史新高,累计优良天数为270天,占比74.4%,同比增加9天。重污染天数持续减少,全年重污染天数为10天,同比减少1天。
水环境质量方面,全区8个国市控地表水出境考核断面中,北运河、运潮减河等7个国市控考核断面达到IV类水质,玉带河市控考核断面达到V类水质。
土壤环境质量方面,土壤污染风险基本得到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稳定保持在100%。
污染物减排方面,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分别下降4.7%、2.5%,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减少922吨、111吨,圆满完成全年工程减排指标任务。
全流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
大运河上再现万鸟齐鸣盛景
近日,随着天气变暖,住在张家湾玉带河畔的居民发现,来附近钓鱼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以前这里却是一个大家敬而远之的臭水沟。去年底,玉带河首次消除劣五类水体,摘掉了“黑带河”的帽子,今年1月,水体质量达到了IV类。
立春以来,大运河又迎来了“熟客”蒙古银鸥。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大运河上还将万鸟齐鸣,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东方白鹳、普通鸬鹚、苍鹭、白琵鹭等等也将再临通州。
通州的河湖沟渠日渐变清,绝迹多年的鱼虾又重新现身,除了得益于持续不断进行的水生态治理,还得益于全流域入河排污口的溯源、整治。
2021年,通州全面完成全流域入河排污口溯源,全面排查26条主要河流及182个主要沟渠,建立涵盖4122个入河排污口的工作台账,梳理有水排污口646个,制定分区分级分类长效管控机制和整治方案,322个排污口已完成整治,整治数量全市领先,逐步构建“水环境-入河排口-污染源”精细化管理体系。
今年,将继续深化水污染防治。全面完成流域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建立“污染源-管网-排口-水环境”全过程管理体系,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压实属地水污染治理责任,实现污水直排、混排等问题排口动态清零,确保到2023年底有水入河排污口全部达标排放。
抓好细化水环境监测工作。在覆盖乡镇出境断面、工业园区重点企业、重要污水管网节点、污水处理厂的110座自动监控站基础上,再建设41座自动监测站,打造全流域水污染防治四级监控网络,精准分析研判影响断面水质达标的各类因素,做到因地制宜、一河一策,确保2个市控断面水质动态达标、6个国控断面水质实现Ⅳ类后稳定保持。
十四五期间,通州区将继续贯彻落实河长制,构建全流域、全过程、全口径的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持续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建立常态化生态调水补水机制,全力推进北运河(重要河流重点河段)水质主要指标达到Ⅳ类水体标准,国家和市级地表水考核断面达标率达到100%,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围绕北运河、潮白河、通惠河等河流水系,打造开放乐享、水清岸绿的高品质滨水空间。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PM2.5创历史性新低
清新的空气,舒适的绿道,满眼的景色,超大的面积,城市绿心公园已然成为通州新的网红打卡地。
家住附近的居民李女士,经常带孩子前来游玩,“这里有三个颐和园那么大,孩子可以撒欢儿跑。”以往李女士出门总是打开手机APP,看看空气质量,空气不好就在家憋着。“现在没那么多烦恼了,只要蓝天白云,就去绿心逛一逛,这里富含负离子,有种‘醉氧’的感觉。”李女士笑着说。
2021年,通州区累计优良天数为270天,全区细颗粒物PM2.5取得历史性新低,年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全市排名第17位;同比改善2.7%,全市排名第14位。各项污染物浓度均显著下降,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分别同比下降2.9%、25%、2.9%。全年降尘量为4.2吨/平方公里·月,完成市考核目标要求,全市排名第10位,同比下降22.2%。
今年,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尽最大努力巩固空气质量改善成效,完成市级下达的PM2.5年均浓度、重污染天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等各项指标任务,确保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减排量不低于370吨、160吨。
持续深化移动源污染防治,严格落实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区要求,督促国五及以上重型柴油车、燃气车加快远程排放管理车载终端安装联网,强化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监管,加大多次超标排放外埠车执法处罚力度,确保全年完成重型柴油车人工检查不少于27.75万辆次。
压紧压实扬尘污染管控责任。创新形式多措并举强化监管,确保全区降尘量控制在5吨/平方公里·月以内(扣除沙尘影响)。提升扬尘污染监测能力,对全区300多家施工工地、500个重点点位开展扬尘在线监测;全天候监控重点工地PM2.5、PM10、TSP等指标,压实施工单位减污降尘责任。
促四网融合打造一环六横四纵
绿色低碳出行比例提高至八成
自从去年年底,地铁17号线开通以后,住在台湖镇的马先生气色好了很多,“以往开车要1个小时左右,遇上堵车更没谱,休息不好不说,还有路怒症。17号线是通州首条快速地铁,到三环附近的单位只需要20分钟左右,我不仅不用开车路怒,还能多睡一会,简直不要太爽。”
住在大运河畔的宋立国今年50岁,过去特别喜欢“喝两口”。跟朋友一端起杯,经常喝着喝着就到了后半宿。从去年秋天起,宋立国放下了酒瓶,拿起了专业相机。
“通州这几年多了好多公园,人不多,景特美,适合健步走!”因为过量饮酒,宋立国和好几位老大哥的身体都大不如前,自从有了边走边拍这个新爱好,老宋散发着精气神,“有时候拍到好照片,比喝好酒还来劲!”
马先生和老宋的小确幸,就是通州区低碳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十四五期间,通州将加强低碳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轨道交通、慢行交通、立体步道网络系统建设,持续完善绿色出行体系,提高公共交通运能和效率,探索设立超低排放区。强化交通枢纽功能,建成站城一体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区域快线和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同步推进城市航站功能建设。新建北京城市副中心轨道线网,建成17号线(北京城市副中心段)和6号线南延,M101线达到通车条件,开工建设M102线,储备M103线、M104线,到2025年初步形成“一环六横四纵”的轨道交通格局。
推动机动车结构向节能化、清洁化方向发展,建设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区,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车、物流配送车、巡游出租车、网约出租车全部使用清洁能源汽车,鼓励使用纯电动汽车或氢燃料电池汽车;加快“油换电”步伐,鼓励个人存量燃油车更换为新能源车;加快高排放车辆淘汰,基本淘汰国四重型营运柴油货车。
完善系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环卫、公交、物流等公共服务领域充电设施和城市公用充电设施建设,增强绿色交通体系稳定保障能力。
构建安全、连续、舒适的步行系统,沿河、沿绿、沿路建成1500公里的自行车和人行步道。建设绿荫密集、连续贯通的干线绿道,完善大运河健康绿道系统,全域绿道总长度达到600公里。到2025年,绿色出行比例提高到80%左右。
想了解更多通州以及环京、北三县最新消息、投资置业,微信搜:通州君(微信ID:tongzhouguo)。
觉得不错,请点赞、在看↓ ↓ ↓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