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1646-1716)德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他是最早发明微积分的人(牛顿与莱布尼茨就微积分的发明权有过激烈的争执)。莱布尼茨存在两套互不相干的哲学。一套是他为迎合德意志君主和贵妇们而发表的较为流俗、肤浅,但又正统、乐观且离奇玄虚的哲学;另一套是他束之高阁未敢发表的深刻、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非常具有价值的哲学。这部分哲学思想直到他死后两百多年,其价值才逐渐被世人所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莱布尼茨的流俗哲学观点

斯宾诺莎对莱布尼茨的哲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莱布尼茨的流俗哲学体现在他的《单子论》、《自然与天恩的原理》及《辩神论》等几部著作中。

莱布尼茨与笛卡尔及斯宾诺莎一样,也将自己的哲学建立在实体的概念之上。不过,莱布尼茨主张广延性不可能是某种实体的属性。理由是广延性牵扯到“众多”,因此只能属于一个实体的集合。他将每一种实体称为一个“单子”,并相信实体的数目是无限多的。从抽象看,每种单子都具有某些物理上的点所具有的性质,事实上,每个单子都是一个灵魂。

莱布尼茨认为任意两个单子之间永远不可能有因果联系。他提出单子“无窗”的观点。但是这个观点导致了两个难题:一个是力学上的,比如碰撞问题;另一个与知觉有关,知觉似乎是被感知物体对感知者的作用。莱布尼茨的解答是:上帝赋予了单子一种能够自发产生的映照宇宙的本性。在一个单子和另一个单子的变化之间有一种“前定的和谐”,这种“前定的和谐”会让人们产生单子相互作用的假象。莱布尼茨的这个理论显然是“双时钟理论”的扩大版,他将时钟扩大至无限多个。

单子们根据它们映照这个世界的视角按照三维秩序所组成的排列组合就是所谓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真空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可能的视角都被一个且仅仅被一个实际存在的单子所占据。任意两个单子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莱布尼茨的“不可识别的同一性”原理。

莱布尼茨很重视自己哲学体系中的自由意志。他有一条“充分理由原理”,认为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不过对于个人的行动而言,虽然行为具有动机,也就是有充分的理由,但是却没有逻辑的必然性。

莱布尼茨将关于上帝存在的各种形而上学的论证发展到了终极形式。他的论证分为:本体论论证;宇宙论论证;基于各种真理的论证;基于前定和谐说的论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存在与本质的区别是本体论论证的基础。一个人或是物,都分为存在与某些性质这两方面,性质构成了事物的本质。虚构的人,虽然不是真实存在的人,但也有某种本质,比如吝啬之于葛朗台。用经院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对任何有限的实体来说,其本质并不意味其存在。但是对于上帝而言,本质必然意味着存在。莱布尼茨的结论是:一个所有完善性的主项,或者说最完美的神,是存在的,或者说是可以被设想的。由这一点可以推断出上帝是存在的,因为存在是诸多的完善性之一。

宇宙论论证是初因论证的一种形式,这种论证要求找出产生事物的最初的因素,从而推出上帝是存在的。莱布尼茨的论证有些不同。他认为世上的每一种事物都是“偶然的”,即便我们知道宇宙一直都存在,在宇宙之中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表明宇宙为什么会存在。因为万物必须要有一个充分的理由,因此作为一个整体的宇宙也一定有一个外在于宇宙的充分的理由,这个充分理由就是上帝。

基于各种永恒真理的论证的大意是:所有只与本质有关而与存在无关的陈述,要么总是为真,要么永远都不是真的。总是为真的陈述就是“永恒真理”。各种真理是各种精神所包含的内容的一部分,因此一种永恒的真理一定是一种永恒的精神所包含的内容的一部分。莱布尼茨主张偶然真理的终极理由必须在必然真理中寻找。整个偶然的世界一定有一个理由,这个理由本身不可能是偶然的,必须在永恒真理中找寻。这个永恒真理只能作为思想存在于上帝的精神之中。

莱布尼茨的基于前定和谐论的论证是:既然所有的时钟在相互之间不发生因果作用的前提下依然彼此一致,那么就一定有一个独立的外部原因曾经校对过所有的时钟。这个论证主张,通过对已知世界的调查,我们会发现有些事物被解释成盲目的自然力的结果似乎不合理,而如果被解释为是有一个仁慈的意图在后面要合情合理得多。

莱布尼茨哲学的别出心裁之处还在于他的多个可能世界的学说。如果一个世界和逻辑规律不矛盾,它就是“可能的”。可能的世界有无限多个,对此,上帝在创造现实世界之前已经充分考虑到了。上帝因为是善的,所以他决定创造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为何世界上还有恶存在呢?那是因为有了少量的恶,才能体现出善的伟大与可贵。这样的论证当然会让国王权贵们感到高兴。他们可以继续享受善带来的好处,而让农奴们继续忍受着恶带来的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莱布尼茨的秘传哲学

实体在莱布尼茨的哲学中至关重要,它是从主项和谓项这个逻辑范畴中派生出来的。有些词既可以是主项,也可以是谓项,例如可以说:老王是警察。也可以说:警察抓小偷。这里“警察”分别充当了主项和谓项。不过有些词绝不能做谓项,而只能做主项或作为一个关系的各项之一。专有名词就是这类词。这样的词便认为指称实体。实体除了具有上述的逻辑性外,还会在时间中一直存在,只要万能的上帝不毁灭它。所有真命题又分一般命题和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谓项所描绘的所有事情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主项的“概念”,当然,前提是这些命题必须是真的。(西方语言有严格的语法结构要求,并由此派生出严格的逻辑关系,读者请注意与汉语的语法结构进行区分)

莱布尼茨对逻辑的重要性深信不疑,他将逻辑作为他的形而上学的基础。他早于其他人研究了数理逻辑(我们现在又称之为形式逻辑),但却没有发表他的研究成果。之所以放弃发表是因为他通过对数理逻辑的研究证明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在某些方面是错误的。他对亚里斯多德的尊重使得他宁愿相信是自己错了。尽管如此,他在一生中依然抱着发现普遍化的数学的心愿,他构想出一种“万能参数”(Characteristica Universalis),通过它可以用计算来代替思考。(形式逻辑在近现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的确如莱布尼茨所设想的,许多事情都可以通过符号和计算来代替思考,并得出正确的答案)

莱布尼茨将自己的哲学建立在两个逻辑前提上,一个是矛盾律,一个是充分理由律。这两个前提又都建立在“分析”命题的概念之上。所谓分析命题即谓项被包含在主项之中的命题,如:所有白种人都是人。矛盾律所陈述的是:所有的分析命题都是真命题;充分理由律(只在秘传体系中)所陈述的则是:所有的真命题都是分析命题。(很明显,他的充分理由律是正确的)

对于人类而言,通过逻辑认识的真理和通过经验认识的真理是存在区别的。区别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尽管发生在亚当身上的一切都可从他的概念中推导出来,但我们只能通过经验来确认他是否存在;其次,任何实体的概念都是无限复杂的,只有上帝才可能做出为了推导其谓项所需要的分析。除了上帝,我们无法解决以上的问题,因此,我们无法真正逃脱决定论。

在莱布尼茨的秘传哲学中,还有一个异乎寻常的理论,大致为:所有不存在的事物都在为存在而努力,但并不是所有可能存在的东西都能够存在,因为它们并不都是“可共存的”。他说:“存在者可以被定义为能够与之共存的事物要比不能与之共存的事物更多的事物。”例如:如果A和B不相容,而A和C,D,E都能相容;而B只能和F,G相容,那么,存在的就是A,而不是B。“存在者就是能和最多事物共存的有”。可以看出,在上述理论中未提及上帝,纯粹的逻辑就能决定事物是否存在,这实在是思想上的一个大胆的突破。

莱布尼茨将逻辑作为解决形而上学问题的关键,并更加清晰明确地从句法角度为现实世界作推论。

虽然莱布尼茨的哲学存在诸多的缺陷,但不可否认,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除了作为数学家并因发明了微积分而声名显赫外,他还是数理逻辑的先驱,他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的思想财富增添了重要的一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