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中国人之所以形成今天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意识,是由无数时代的思想汇聚形成的,国家体系的建立核心是思想体系。

纪录片《中国》系列就是在梳理中国思想源变的过程。

2020年12月,《中国》第一季在湖南卫视播出,凭借对历史解读的新视角和别出心裁的影像美学,及强势出圈的融合传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伴随着创意概念海报在线上线下的强势露出,新一季《中国》早已勾起众人期待。今晚,一集过后,不少老观众已大呼过瘾。没错,2月28日晚7点半,《中国》第二季正式回归,已登陆湖南卫视和芒果TV。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季,其内容秉承“用影像著史”的制作核心,延承上一季的时代节点,呈现了盛唐及之后的思想源变,距离观众更近,承载的文化亦更厚重。

李白、杜甫、赵佶、王希孟、张择端、忽必烈、八思巴、刘秉忠、关汉卿、张居正、乾隆……这些名字或耳熟能详,或略有印象,但他们无一不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些人在前人思想启示下,辅之自己的理解,与时代共融,创生新思想,创生新制度,创造新文化。就这样,千余年来,中国一直在不断诞生新的思想风潮,延绵不绝,直接或间接推动了历史。

探寻历史深处的力量之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关于这点,《中国》第二季用影像与当代民众沟通交流。

这不禁令人产生一个疑问:如此庞大的课题内容,如何在短短数集的纪录片中具象呈现?

我们不妨以首集为例,窥探一二。

总的来说,在结构设计上,《中国》第二季依然采用了先“舍”后“取”,化繁为简的叙事方式。

所谓“舍”,是大胆放弃了传统的剧情化叙事方式以及偏细节考据的纪录片风格,没有对阶段历史进行系统、连贯、全面的介绍。

所谓“取”,是着力于摘择当时最具开创性和转折性的时间节点,用最具代表性、时代感和戏剧性的人和故事,展现当时中国的社会特征、思想趋势和行进历程。

就像“一芽知春”,树叶萌发新芽意味着天气转暖,微风和煦,生机盎然的春天翩然而至。

那么在首集中,谁是“树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夏大地,泱泱大国。中华上下五千年中,若问哪个朝代最令人向往,唐朝当仁不让。

那个璀璨年代,能人逸士辈出。其中,有两个名字家喻户晓——李白杜甫

这对文坛双子星,用自己的才华和笔墨,道尽了唐代的点点滴滴,大到王朝变革,小到居民日常。

可以说,李杜的诗,是唐代社会的镜子。

正如《中国》中的旁白:诗意折射人心,人心映射着时代。

不难猜出,“李杜”就是《中国》第二季首集的“树芽”,即叙事线索。

令人惊讶的是,《中国》没有通过二人的诗歌或者个人生活去描摹大唐,而是用笔墨点出他们的政治生涯,串联王朝历史。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首集开场,《中国》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公元742年的秋天,李白接到当朝皇帝诏书,请他入长安为官,这份诏书一扫他之前自荐不得的遗憾,仿佛让其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同年,唐玄宗将运行了近三十年的年号“开元”改为“天宝”。

尽管我们不知道唐玄宗更改年号的具体原因,但可以推测的是,也许是当时王朝的客观形势,让这位帝王的心态有了些许转变。

所以,可能让李白登上朝堂的,不是唐玄宗,而是正在变化的时代。

顺着这个故事,之后的镜头,《中国》用短小精悍的语言概述了诗歌在唐朝的作用,以及李白的性格和地位,并且抓住了其身上和大唐相互一致的两面——浪漫和进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这里,通过“李白——诗歌——大唐”的结构,可以明确知晓彼时大唐的情态特点。

再然后,首集的另一位主角——杜甫登场。

同样是在公元742年,杜甫亦迎来了自己的人生新阶段。只是不同于李白走事业线,他走的是感情线,即结婚成家。

至此,片中提到的三个人均走进了新阶段:唐玄宗,新的国号;李白,新的仕途;杜甫,新婚燕尔。

显而易见,不只这三人,那一年,对于大唐的每个人都是崭新的,只不过不知道未来是祸是福。

新阶段意味着未知与探索。假设我们处在那个节点,作为普通人,不能预测李杜的后续经历。但是处在当下,作为观众,能够体会到《中国》设置悬念的绝妙技法。

如果说叙事结构是讲述故事的软件,那么视听制作则是呈现故事的硬件,也是衡量一部影像作品的品质标准。

在这个环节上,《中国》以写意化的方式,围绕历史背景和人物心境,用富有意境与美感的镜头语言,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影像美学。兼顾可视性、艺术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我们可以结合意象寓意、构图色调和主题配乐观察分析,尤其是相关的细节,更值得揣摩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集中,在金色城门和红衣侍卫的映衬下,李白身着一袭长衫白衣,昂首挺胸,缓缓走进宫门内。虽然颜色淡雅,但是那种意气风发的模样,足让周围的明艳金与红黯然失色。

他在跨进宫门前的动作,特意做了个两袖一甩的动作,这甩的是衣服上的落灰,也是过去的挫折和失败。

而其踏上台阶、在夜空下立身而望的镜头,则代表着这时的李白踏上了人生高点,映衬着那句对白:这是李白距离权力巅峰最近的时刻。

短短数秒的画面,一个人状态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随后,一样的场景,人还是那个人,位置还是那个位置,只是天空中突然出现一道闪电,晴天霹雳,预示李白的仕途不尽人意。

同理,不管是展示李白放荡不羁的满天纸片,还是展示杜甫家教礼数的叩拜镜头,亦或是首集结尾处代表希望的纸灯,都是写意化的表现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体看来,《中国》没有刻意去还原当时的真实场景,而是用大量全景画面,择选合适的意象元素,搭配感觉鲜明的主题音乐,放大了人类共通的某种状态,联通古今。

很像一幅历史画卷,缓缓展开,铺陈开来,给了显像表达,也给了留白空间。

比如衣食住行,比如消遣玩耍,大家一起打鼓跳舞、吟诗作对、把酒言欢,酣畅聊天,那种氛围和今天的朋友聚会并无两样,只是个别形式不同。

再比如喜怒哀乐,有人因高升而嬉笑欢颜,也有人因不得志而落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影圆缺,各个时期的人们都在重复相聚与分离、得意和失意的故事。

《中国》正是通过这点,引领观众进入了前人的世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画幅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是电视纪录片惯用的画幅,有时候则是电影惯用的宽画幅。

这种变化在视觉观感上,既有助于观众自我代入,立身其中,感受当时的历史和人物状态,也有助于观众跳脱出来,用宏观视角思考与评判。

当然,相关方式尝试创新又大胆。

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

生年不过百。在漫长的历史洪流中,每个人只是沧海一粟。时光走到当下,曾经的圣贤早已成为灿烂星辰,距离我们远去,但是经由他们传播的思想,化成了万丈星光,照耀和映射着星空下的人们。

所以在今天,他们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

回顾璀璨夺目的中国文明,迎来华夏民族的伟大复兴。

古往今来,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振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五千余年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

纪录片《中国》系列用大写意“绘”大脉络的方式,从不同维度,立体化、细节化、清晰化地铺开了重要历史节点的横截面,呈现了从春秋到如今的思想体系,以此为“线”,串起了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

片中人物所表现的观点,比如自强不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厚德载物,再比如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情感与生活,且能延续至未来。

影视作品作为重要的文化产品和社会媒介,一方面折射时代情态,另一方面启迪民众思想。由此看来,纪录片《中国》系列切实履行了传播责任:增强民族自信心,进一步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踔厉奋发,踵事增华。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基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工作者更要竭力发挥己任,共创美好生活。

体现在文娱领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文化,是当代创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不言而喻,作为行业的先驱者和引领者,湖南广电、湖南卫视正在积极行动,用《中国》系列纪录片贡献力量、表达态度、做出表率,助力文化产业雕梁画栋,为中华文化传播尽薪火之力。

期待《中国》第二季的后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