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丝玛丽·迈耶(Rosemary Mayer,1946-2014)的回顾展《连接之道》(Ways of Attaching)近日在纽约瑞士学院(Swiss Institute)举办。这次展出的作品包含艺术家20世纪60年代末的文本创作,20世纪70年代初的织物雕塑与绘画,以及创作于1977-1982年期间的被她称之为“临时纪念碑”(Temporary Monuments)的系列作品的档案文件。

迈耶在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了她的职业生涯,她在视觉艺术学院(School of Visual Arts)学习时便尝试了概念艺术的创作,并为杂志《0 to 9》撰稿。1971年,她开始专注于以织物作为主要媒介的雕塑。作为职业生涯里的关键一年,她有意转向了传统的性别媒材,并用历史与神话中的女性人物命名她的雕塑。她试图在历史和个人之间建立了某种连接,以此完成关于更广义女性经验的探索与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罗丝玛丽·迈耶(Rosemary Mayer)《平衡》(Balancing), 人造丝,粗棉布,电线,亚克力杆,1972

迈耶写了三十年的日记,她在纽约度过了一生。她的侄女玛丽·沃什(Marie Warsh)为此编辑了《罗丝玛丽·迈耶的1971年日记节选》,“这本书摘录了迈耶在1971年写的日记。”沃什回忆道:“在姑妈的公寓中,那些被装订好的日记就像一部百科全书。”那一年,迈耶住在布鲁姆街的一套公寓里,距离她的出生地纽约里奇伍德只间隔了一个区,而迈耶正与前夫处于分居的状态中。在日记中,她怀抱着一份对自我内心的诚实,在疲惫和充满活力的语气中,迈耶诉说了内心的挣扎,人们看见的迈耶正因着房租、体重、野心而失眠焦虑,还有一种在失业的压力下继续追求艺术家的梦想的不安全感,但同时在她的生活里又充满着温暖友情以及偶然的爱情。

1975年,迈耶在欧洲旅行时看到了雅格布·达·蓬托尔莫(Jacopo da Pontormo)的作品,她对这段经历着迷不已,后来又花费了4年的时间翻译并出版了达·蓬托尔莫的日记。四百年的时间并没有阻隔迈耶的美妙洞见,两人之间好像发生了神奇的交集。蓬托尔莫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的焦虑、绝望与疾病,他详细列出了他每天吃的食物和食量等琐碎的生活细节,也许是他书写的那真实又具体的人生瞬间触动了迈耶,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位16世纪的画家唤起了迈耶的绘画冲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罗丝玛丽·迈耶(Rosemary Mayer)《无题》(Untitled), 纸本水彩 ,1974

在展出的画作中,一幅创作于1968年的无名小画似乎占据了迈耶众多兴趣的中心位置,她的灵感素材取自一幅文艺复兴晚期的绘画,迈耶描绘了一个跪着祈祷的人,她通过袖子的体积和织物的褶皱呈现了那缺席的身体,色彩和光线荡漾其间,目光也就停留于此。这类题材经常出现在迈耶后期的绘画中,她描绘了想象中的那些被捆绑、包裹或拉伸的布料来传达并解构他们所包围的形式与内容,于是衣纹包裹下的“幽灵”成为了迈耶挑战形式主义的绝佳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罗丝玛丽·迈耶(Rosemary Mayer)《加拉·普拉西提阿》(Galla Placidia) 绸缎、人造丝、尼龙、薄纱

棉、尼龙网、丝带、染料、木头、丙烯颜料,1973

1972年,她成为纽约女性主义艺术画廊A.I.R的创始人之一,并于1973年在那里举办了个展,展出了大型的织物雕塑。其中包括以5世纪罗马女皇的名字命名的作品《加拉·普拉西迪亚》(Galla Placidia, 1973年),这件雕塑强调了体积和重量,平衡了材料的自然特性——华丽却包含隐藏的规训。正如评论家劳伦斯·阿洛维(Lawrence Alloway) 1976年在《艺术论坛》(Artforum)上对这件作品的评述:“女性形象既是缺席的,又是在场的; 既是缺失的,又是给予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罗丝玛丽·迈耶(Rosemary Mayer)《许普西皮勒》(Hypsipyle) 绸缎、人造丝、尼龙、薄纱棉、尼龙网、丝带、染料、木头、丙烯颜料,1973

放置在空间一角的《许普西皮勒》(Hypsipyle,1973)是迈耶最后完成的褶皱织物作品之一,这件雕塑以古希腊神话中莱姆诺斯(Lemnos)岛的女王许普西皮勒(Hypsipyle)命名,作品似乎展现了这位女王隐秘的心理瞬间,当生活在莱姆诺斯岛上的女人企图杀死所有岛上的男人时,许普西皮勒挽救了她的父亲。于是,观众看到几种半透明、伴有光泽的暖色调褶皱织物被薄而柔韧的木片制成的环状框架串起,这些充满漂浮感的织物唤起了一种魔术般的紧张时刻,波浪的形状或许是女王眼中的海景,抑或是迈耶为她勾勒的祭坛画的拱形剪影。迈耶写道,通过这件作品她在思考如何“使雕塑离开并穿过角落”。

“临时纪念碑”是迈耶创造一个新的词汇,它是公共艺术、纪念场域以及观众参与的混合体,与它相关的图纸、照片占据了纽约瑞士学院二楼的空间。在这些作品中,迈耶提出、传播、记录和庆祝了她创造出的种种事件。例如:《四月的日子》(Some Days in April,1978)是迈耶用来纪念她的父母和她的朋友——艺术家瑞·莫顿(Ree Morton)的作品,他们分别在四月出生和去世。迈耶在每个气球上都写上了受赠者的名字、出生或去世日期、星座以及一朵时令花的名字。再如《雪人》(Snow People,1979),她为马萨诸塞州勒诺克斯雕刻了许多雪人,并把它们献给该镇的前居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所有的“卡洛琳”和所有的“范妮”( all of the“Carolines”and the“Fannys”),他们在融化之前都有一个短暂的形状,迈耶以此纪念这些不为人知的、被时间淹没的普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罗丝玛丽·迈耶(Rosemary Mayer)《无题》(Untitled) 纸上铅笔与彩色铅笔,1968

1982年,在艺术历史学家罗伯特·霍布斯(Robert Hobbs)的家中,迈耶用浅色玻璃纸包裹了屋顶凉亭,夜色中的玻璃纸折射着斑驳细碎的月光,在迈耶的描述中它宛如一个清冷神秘的“幽灵帐篷”(Ghost Tent),参与者被邀请坐在帐篷下,通过开放的屋顶观察月光,“你看到什么取决于你思考的方式。”迈耶说道,她为作品起名《月亮帐篷》(Moon Tent),这件作品也呼应了艺术家之前所关注的“幽灵”主题,迈耶形容那看不见的幽灵“活在袖子或裙子落下的时候,抑或是在椅子上的外套的形状里。”这件“临时纪念碑”是艺术家对时间的挑战,生命的脆弱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被感知。在这次回顾展期间,月亮帐篷被重新安置在了瑞士学院的屋顶上,如果建造月亮帐篷的理由之一是为公共空间带去超然物外的体验与安慰,那么这样的意图在疫情期间显得尤为应景与可贵。

迈耶似乎从未成名。你越了解迈耶的作品,你就越发注意到她那饱满的好奇心、对艺术的着迷与沉醉其间的喜悦。写作是了解她的重要线索,而这也成为了迈耶个人生存经验中的某种壮举。同时,她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当代的、女性的跨媒体、学科的研究方法,她的织物雕塑在非物质化的时刻拥抱了感性物质,而她的“临时纪念碑”则将对材料的关注扩展到了社会领域,并以女性主义的超前姿态指向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社会参与式艺术的潮流,而这一切正如她在1971年1月7日的日记中写下的“美既存在于物质的本质中,也存在于思想、过程、结构、活动和反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