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汇通祠,去看通惠河。
通惠河和汇通祠,这俩词有点拗口,其实它俩一点关系都没有,一个是元世祖为当代的河取名,一个是乾隆帝为前代寺院改名。
从积水潭卸货之后,船只回程到通惠河应该是沿着万宁桥西行,然后沿着元代皇宫的东墙南行到东便门。现在这段河道部分还在,另一部分是不是转入了地下也未可知,但是东便门处的水是有保障的。因为京密引水渠过昆明湖南下之后分两路,一路经南长河过紫竹院通过转河入什刹海,一路沿昆玉河继续南行和永定河引水渠会合后进玉渊潭补充南护城河,南护城河有一部分水是向北到东便门注入通惠河的。
通惠河在东便门的表现很奇特,和转河类似,也是和铁路相遇,也是转了个U型弯。不明白这样设计的原因。
上文提到白莲潭承接高梁河水。高梁河发源于石景山,流程不长,流域却至关重要,通惠河就是利用高梁河的自然河道。
东便门的景观不错。我去的那天恰逢雨后,蓝天丽日,树木青翠欲滴,东便门东边的角楼耸立在城墙上,飞檐斗拱映衬在如洗的蓝天下,美景如画。我原来想象从角楼登高可以看见通惠河,这其实有点幼稚了------且不说东便门桥下双向车道有三四五条,通惠河早就埋没在车流以外、路基以下,即使有沧海径流,角楼上的瞭望孔(同时也是炮击孔)墙壁也足够厚,人在其中的视野非常窄,根本看不到城墙脚下。
元代通惠河指颐和园到北运河约80公里,因为航运终点变化,东便门以东到北运河之间在明代改名大通河,我和周边人聊天,大家还是习惯把大通河叫做通惠河,但是现在的通惠河和元代的通惠河起点就不一样了。
现在通惠河长20公里。我办完自己的私事之后从东四环沿河西行,当时是骑了共享单车,为了离河边更近,我选择在河堤的低一级岸边、青砖铺就的甬道上骑行。在这里骑行的感受出乎我的意料。河宽约20米,水流很浅,暴露的排污涵洞密集,几乎三五十米一个,河道内偶尔有刺鼻的味道冒出来。我是个游泳爱好者,前两天在后海和昆明湖南出口都看到游泳的人,当时心里痒痒,今天我特意带了泳衣,结果是水量不够,水质也差点。
我沿河骑行是想看过去的闸坝的。在元代白浮泉取水通畅后,通惠河首尾水位落差达30米,为了控制水流、节水行舟,并确保逆流而上的运河漕船直接进入积水潭,郭守敬在颐和园昆明湖至通州的河道上修建了11处共24座闸坝。在三峡坐船穿行过的人都能直观看到闸坝的意义,古今同理,通惠河每处闸坝的上下水位都有落差,开启一座闸门,南来的漕船就水涨船高一截,同时向上行进几公里。虽然沿途需要很多的人工,开启闸门的人工,拉纤绳的人工,但是已经比陆上运输降低了很多成本。
可惜,进入明朝后。积水潭成了禁苑,船运终点下移到了通惠河头闸的位置,就是东便门外的大通桥。通惠河大通桥以下11闸也改造成了5个闸,漕船不仅进不了城内,即使到大通桥,漕粮也需要逐级递运。大通桥呢,也仅仅是个码头,基本没有吃住行游购娱的一条龙服务,自然也比不上积水潭的昔日繁华,因为至此,漕粮下船,船只回程,闲散人员不做停留,只留工作人员过嗙验收。
在我骑行的几公里河道上,虽然看到了庆丰闸的名字,但是,当年的模样已荡然无存。明代的大通桥,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没了。
作者:金字 2021年7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