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子扬善运用矿物质颜料创作“岩彩画”,其作品多以花鸟为主题。他打破正统中国画色彩单调的传统格局,利用金、银、铜、铝等箔类材料硫化入画,将墨分五色扩展为十个“色相”。其绘画工序讲究、精细,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价值,生动鲜明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福建省美术馆馆长游光霖先生评价说:“子扬的画在墨韵绚彩间,既有东北大汉的巍然之气,又有江南才子的儒雅之风,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读出了画家艰辛的创作历程和付出的心血,也读出了子扬先生做事做人的执著和品格”。

吕子扬:1967年生于沈阳,祖籍江苏吴县。1991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3年赴日求学,研究古代绘画保存与修复技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委员,辽宁美术家协会理事,现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近年从事连环画与彩墨画的创作与研究,在中国传统绘画材料与技法中挖掘出新的表现形式。

吕子扬尝试过很多材质,重彩、岩彩、金箔、丙烯、水墨、淡彩、彩墨均有涉猎,生宣、熟纸、绢素、亚麻布、麻纸、金笺皆有尝试;他表现丹青的题材很宽,有对于重大军事题材和现实题材的开掘,有对于古典人物、历史故事的回放,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有对自然中鸟鸣花放的写照。

他有着鲜明的阶段性风格,显示了一个“思变求新”的中国画家创造思维的活跃和不断进取的努力,但这种阶段性的风格变幻却保持着一种内在的逻辑,那就是冲破翰墨丹青传统的围障,以至每次的新变又激励出他思想领域的一次次革命。吕子扬乐此不疲、周而复始,其革故鼎新的笔墨、色彩、体裁、境界如行云流水般地在自然中生成,贯穿于风格变化的语言追求是他对中国画的深层理解和表达。

文/吕子扬

我在鲁迅美术学院学习的专业是中国画。此后开始研究古代绘画保存与修复技术,接触到岩彩画,便开始创作。创作的这批水墨作品中,很少留意画面中的写形,多以无形的彩墨晕淡为主,类似敦煌壁画的繁华,或传统造像的妆銮法,在麻纸上呈现金属塑型之美。同时,在画面花鸟的设色上,突破传统手法,粉紫与花青、鹅黄一并横陈。在作品的呈现上,我极力想体现出画面的肌理与质感。

岩彩画是一个既古老又新奇的画种,来源于中国传统绘画内部的素材,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的彩陶纹样中,在联系欧亚的丝绸之路的背景下形成古典样式,是一种开放性的艺术形态。但是随着水墨画、文人画的兴起,近几百年内,日渐式微。

当新世纪来临时,置身于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岩彩艺术的崛起,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可称为新时代的复兴,标志着岩彩绘画艺术的回归。古代壁画有一种气势,视觉上也很有冲击力。我们看到的水墨作品以文人画居多,画面上呈现的是文人的惆怅,画的是一种心情。但我认为,在岩彩画创作上,应该体现出东方艺术中的气魄,岩彩画便是很好的载体。

传统题材在新时代需要发出新的声音,传统题材需要当代的画面肌理进行表现。如同京剧一样,每一个经典唱段,不同艺术家在不同时代对其的演绎是不同的,因此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大胆地进行创新。